音乐欣赏要注重“四结合”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an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小学音乐欣赏课采用教师播放乐曲,学生静坐聆听的方式,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缺乏有效指导。在欣赏课中,合理运用“四结合”,结合画面,结合表演,结合乐器,结合游戏,让学生在欣赏课中逐步培养起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音乐欣赏 四结合 鉴赏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每个单元都会安排一定数量的欣赏课,内容既有传唱久远的优秀歌曲,也有名闻天下的世界名曲,还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乐国粹。对于这些内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都采用了单调乏味的“老师播放录音,学生静坐聆听”的方式,未能真正激发学生对这些优秀音乐的欣赏热情,也未能培养起学生对优秀音乐的欣赏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欣赏课的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学习实践,探索出了能有效提升和优化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画面,展开想象
  教材中的欣赏课,有许多都会在欣赏内容旁附有一幅插图,画面主要体现了欣赏内容的主题含义或背景图景。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这些插图,发挥其辅助作用,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前,先对这些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将静止的画面赋予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画面中寻找到这首曲子的灵魂与生命,感受作曲家的内心波涛,充分体会曲子的情感。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月光曲》时,联系画面感受静谧的月夜,月光如水,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随着海上风浪的逐渐变大,宁静的月夜也多了几分喧腾,在海水平息一切恢复如初的时候,这个世界又归于安宁。在这样的画面的感受中,学生已能对音乐的表现内容有简单的了解,这时再来欣赏这首世界名曲,学生自然能随着旋律的逐渐升腾感受画面的变化,在音乐的腾转起伏中,学生的画面感也在不停变换,这样曲画相合,学生的感受一定更加深刻。
  除了对既有画面的充分运用,还应注重画面的色彩感。结合美术中的色彩感情理论,充分利用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欣赏乐曲后动手描绘欣赏到的音乐情景,用色彩和画面来展示音乐形象。此时,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画面与音乐相融合,学生的视觉与听觉相通,学生从声音、图像两个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结合表演,静中有动
  小学生都爱“动”。动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改变一味静坐的单一模式。对于明显具有感染力的乐曲,可以让学生在感知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可以是几个同学组合进行角色表演。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赛马》时,当活泼、热烈的音乐刚播放,有很多学生在双手握僵,做骑马奔驰状。我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一课堂表现,没有加以斥责,而是鼓励他们跟着音乐,尽心尽情地进行表演,让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充分表现乐曲的情绪和内涵。
  形体表演与欣赏音乐的结合为音乐欣赏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着音乐艺术的美感教育,达到了欣赏教学的目的,培养了学生初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乐器,乐在其中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乐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因而在指导学生欣赏一些乐曲时,将乐器结合进欣赏课,引导学生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及不同的音乐形象选择恰当的乐器,为欣赏的乐曲伴奏,不仅使学生动了起来,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我在指导学生欣赏《动物狂欢曲》时,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进行伴奏,或敲,或打,来表现动物们的欢快场面,学生乐此不疲,兴致盎然。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乐器与欣赏课堂的结合,既培养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由初步的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乃至到表现音乐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合游戏,编排故事
  听故事、看动画或做游戏是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孩子尤其喜爱的事情。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把它与音乐欣赏相结合。教学中应有意识根据欣赏内容编成各种故事,用充满童趣的生动语言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或者是利用音乐表现的内容,创编游戏,带学生一起去做,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快会被这动听的故事、好玩的游戏所吸引,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将游戏故事与欣赏课的教学相结合,既帮助学生理解了乐曲、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我在带领学生欣赏一些故事性、游戏性较强的音乐时,将这些旋律活泼、节奏鲜明的曲子,辅之以生动的语言与优美的动画或者以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当教师在播放乐曲时边讲故事边放课件,这种故事、音乐、游戏结合的做法,一下子就让陌生的音乐拉近了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编成儿歌或故事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想像力。如此一来,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再造想像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多动脑筋,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欣赏中提升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让学生在欣赏中培养起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孩子的艺术生命将愈发丰满,内心世界将更加充盈。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合作学习的理念受到教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改革已3年,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模式。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的优中差搭配中实行“同层分组,重点帮扶”。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模式 帮扶  《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期刊
笔者最近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大型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感觉到现在的语文教师对教材爱得太浅,虽然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得非常普遍,但只是对课文简单的演化,这是不是人的一种浮躁在语文课堂中的反映?这些课难道就是信息时代、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吗?想到这里,不由得忆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教授的《草》一课(于永正的精品课之一,读过于永正教育方面文章的读者,会想起他的这一教学案例),一首小诗被于老师教得出神入化,看
期刊
摘要 兴趣作为思维的催化剂,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灵活运用知识,迅速调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各种问题。老师要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迁移到学科上来,把英语学习变成学生持久的固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系统而深刻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最终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关键词 迁移 认识 成功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倾向使人对有兴趣的事物产生向往之情。对英语感兴趣的
期刊
摘要 陶行知先生作为教育的先行者,其教育主张揭示的乃是教育的本质。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去积极实践陶行知的“真”思想,那他的教学只能是盲人摸象、沙地建楼,不能触及到中国教育的“真”世界!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显然就应该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开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 陶行知 求真  “语文教学效率很低,问题很多,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可以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课改10年来,这个问题目
期刊
摘要 总复习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复习内容繁多等因素直接影响总复习课的效率。提升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最为关键。从课堂入手,探究结合复习要点,自主整理知识;参与小组活动,自主梳理知识;预设多层练习,自主强化技能;探究思维特征,自主体会方法等策略,激发学生复习动力,让“自主”成为总复习课的生命线,提高总复习课堂效率。  关键词 总复习课 自主策略 课堂效率 思想方法  总复习教学中,提升学
期刊
摘要 “一切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科学也不例外。在实验中可以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可以纠正错误的认知,可以掌握新的方式方法,从而获得“真知”。  关键词 实验 真知 实践 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实验意识,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知识的真正理解,在动手实验中纠正错误的认知,在动手实验中掌握新的方式方法,在动手实验中获得“真知”。  一、在实验中获得对
期刊
摘要 教师专业素养包括丰厚的文化底蕴,远大的教育追求,高效的教育智慧等。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愿不愿意学,用什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育智慧;有没有教给学生方法;教学目标有没有达成。  关键词 文化底蕴 教育追求 教育智慧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成果的好坏。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主要表现在:学生愿不愿意学
期刊
摘要 数学课堂讲究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研究,落实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趣”,重视“主”,突出“实”,凸显“动”。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策略  有效的数学课堂要给予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中有收获有进步,逐步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构筑起学习数学的知识架构。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要努力实现的一种最佳状态。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效,更加充实,我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大胆勇敢地“互动”,老师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与学生互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语文课堂才会趣味盎然,学生才能真正体味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才能活跃思想,才会活力无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嵝,动也。”即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的意思很是简单: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
期刊
摘要 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解放,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创新能力的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加强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学生主体性 道德教育 遵守规则  通过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培养学生具有原则性的顺从习惯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加强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