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思维的培养。能力是多方面的,而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又分为传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在当今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大潮中,对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要不断地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观察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记忆、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要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的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听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兴奋产生,不断转移而又始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想象和联想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制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如下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半点眉目,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继之是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象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来,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也许有的说是他看到阳台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得到了鼓舞,也许有的说他望到天面上的蛛蛛而受到启发,也许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丰富的想象,激活了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而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果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什么?怎么做?这两道作文题,都属想象作文的范畴。写想象作文,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空思维隧道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聘,不受羁绊,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如果说想象是由旧的表象到新的表象,那么,联想则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联想是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之一。初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采用范例启发方式。如先在讲台上摆放一包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展开联想。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药物有利也有弊,但不能因弊而废,只能扬长避短,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对待古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由用药要慎重联想到改革开放中的引进应当慎重,切莫盲目等。启发引导联想,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联想上,而要把联想的触角伸入事物的内部中。联想的程度愈深,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再如:以《绿草地•瘦马•人》为题,让学生说一段话,请学生合情合理又创造性地展开联想。课堂气氛肯定十分活跃,因为学生的思维也正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他们凝眸苦思,浮想联翩后,就会发现三种事物外在的形式既不相似,又不相近,也不相反,他们总能从事物的内部找到三则之间的相似点,最终把它们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没有理想、贪图安逸的年轻人,留恋父辈的安乐窝,甘愿在安乐窝里耗尽青春活力,就像无精打采的瘦马留恋地卧在芳草地上,让生命的时光流逝在草际间一样。或者学生还有其它观点:瘦马身处芳草地而体弱,正如一些人身处优势而落魄一样等等,如此深层次的联想,更具有创造性,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力,思维变得灵活了、深刻了、敏捷了。思维深刻的人,易于摆脱通常方式的羁绊,灵活地考虑问题:思维灵活的人,常常能注意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质。而让学生的思维冲破传统的藩篱,实现飞跃性的突破,这正是语文教师利用联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好结果。
三、用疑问来激发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教学常规。这种状况再不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才卓有成效。利用疑问激发思维像钻井,思维发散的方向是向深处开掘,是纵式训练。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好端端的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实在而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位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思维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疑问,而且要善于引发“质疑”,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下的结论。因为,作为语文教师,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装的知识塞给学生,而应带领学生去探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
总之,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将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
一、观察为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记忆、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和训练。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要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的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听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等。这样,就使学生的兴奋产生,不断转移而又始终不离开所观察的事物。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想象和联想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制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如下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半点眉目,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继之是故事的结尾:突然,他好象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来,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也许有的说是他看到阳台上花盆中耐旱的仙人球而得到了鼓舞,也许有的说他望到天面上的蛛蛛而受到启发,也许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丰富的想象,激活了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而出。例如:在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果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什么?怎么做?这两道作文题,都属想象作文的范畴。写想象作文,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空思维隧道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聘,不受羁绊,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如果说想象是由旧的表象到新的表象,那么,联想则是由一事物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联想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会学生联想是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关键之一。初期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可以采用范例启发方式。如先在讲台上摆放一包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展开联想。教师可先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药物有利也有弊,但不能因弊而废,只能扬长避短,进而启发学生联想到对待古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由用药要慎重联想到改革开放中的引进应当慎重,切莫盲目等。启发引导联想,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联想上,而要把联想的触角伸入事物的内部中。联想的程度愈深,思维的创造性就越强。再如:以《绿草地•瘦马•人》为题,让学生说一段话,请学生合情合理又创造性地展开联想。课堂气氛肯定十分活跃,因为学生的思维也正处于一个活跃的状态。他们凝眸苦思,浮想联翩后,就会发现三种事物外在的形式既不相似,又不相近,也不相反,他们总能从事物的内部找到三则之间的相似点,最终把它们联系起来,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没有理想、贪图安逸的年轻人,留恋父辈的安乐窝,甘愿在安乐窝里耗尽青春活力,就像无精打采的瘦马留恋地卧在芳草地上,让生命的时光流逝在草际间一样。或者学生还有其它观点:瘦马身处芳草地而体弱,正如一些人身处优势而落魄一样等等,如此深层次的联想,更具有创造性,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会了联想,丰富了想象力,思维变得灵活了、深刻了、敏捷了。思维深刻的人,易于摆脱通常方式的羁绊,灵活地考虑问题:思维灵活的人,常常能注意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问题的本质。而让学生的思维冲破传统的藩篱,实现飞跃性的突破,这正是语文教师利用联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好结果。
三、用疑问来激发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教学常规。这种状况再不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才卓有成效。利用疑问激发思维像钻井,思维发散的方向是向深处开掘,是纵式训练。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好端端的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实在而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责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位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思维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另一方面,要很好地启迪学生思维,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疑问,而且要善于引发“质疑”,也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施良策。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下的结论。因为,作为语文教师,任务不是把整理好的已包装的知识塞给学生,而应带领学生去探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
总之,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这将更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铸造学生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者单位:536000广西北海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