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儿没有翅膀不会飞翔,地球没有太阳不会明亮,人类没有思想又会怎样?是谁折断了学生思想的翅膀?
一、时代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是学生理解的源泉、创作的源泉。可是我们学生的泉源是干涸的,生活的这块沃土并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养料。
据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阅读率首次低于50%。据南开大学《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披露:71.5%的被调查者坦言自己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影视剧中获得的。
现代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养眼养心的文化阅读,更难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养料,用心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面对滔滔江水,我们没有了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喟;面对风风雨雨,我们缺失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看到父亲的背影,我们少了朱自清那份父子情深的真挚感情……这些“心”的观察,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养料,是我们思想的源泉,也是新时代下学生们干涸的溪流。
二、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其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而反观今日,学生们的语文实践多是在卷子中遨游。凭空一段文章,不知背景,不明主题,差强文意,切断文脉,在模棱两可中猜选答案,这就是当今学生们的语文阅读,令人生厌的能力培养,但这却戏剧性的具有立竿见影之效。无奈,老师们不得不迷信“题海战术”。如我们在讲授教材中所节选的话剧《雷雨》和《哈姆莱特》时,正通过节选的课文片面理解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们在做题时也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解片面地套入文中,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剧本主旨。试问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后还能否会思考,思想还能否会进步。
三、教师
我们语文课基本上不是读书课,多数时间是在听老师讲。老师故作发问带着学生“爬课文”。文章分段,归纳中心,总结考点,写作特色,千篇一律,不厌其烦。不知文坛泰斗们是否也如此学习语文?我想大家看书时,通常都是静静默读,与作者共鸣,才会深入思考,感慨无限。而当我们尝试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时,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他们已经太习惯“听”语文课了。阅读能力都是“读”出来的,哪有“听”出来的阅读能力?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甚至不如私塾,在私塾里,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时间都是孩子自己在那里读书,教学效果相当显著,不知现代的效仿还能否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但我相信至少会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四、学生
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离不开一个圆心——学生,教师在围绕学生画圆,只是每个人的半径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懂得寓教于乐、懂得教学相长、懂得因材施教,可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不少学生还不懂得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人生的方向,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中更没有有效的方法。人家说什么,我信什么,作者让我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培养的基本上不是阅读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复制”能力,试问如何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性又从何而来?
倘要有病就要医治,开来方子,对症下药。在此笔者断章取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希望能早日找到疗救“翅膀”的良药,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课前多讲、课上多读、课后多看,让自己生活的源泉真正活泼泼的流动起来。
一、时代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是学生理解的源泉、创作的源泉。可是我们学生的泉源是干涸的,生活的这块沃土并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养料。
据2006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表明,我国国民的阅读率首次低于50%。据南开大学《社会大众历史知识调查报告》披露:71.5%的被调查者坦言自己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影视剧中获得的。
现代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进行养眼养心的文化阅读,更难从生活实践中去汲取养料,用心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面对滔滔江水,我们没有了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喟;面对风风雨雨,我们缺失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看到父亲的背影,我们少了朱自清那份父子情深的真挚感情……这些“心”的观察,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养料,是我们思想的源泉,也是新时代下学生们干涸的溪流。
二、教育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告诉人们“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其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而反观今日,学生们的语文实践多是在卷子中遨游。凭空一段文章,不知背景,不明主题,差强文意,切断文脉,在模棱两可中猜选答案,这就是当今学生们的语文阅读,令人生厌的能力培养,但这却戏剧性的具有立竿见影之效。无奈,老师们不得不迷信“题海战术”。如我们在讲授教材中所节选的话剧《雷雨》和《哈姆莱特》时,正通过节选的课文片面理解文意和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们在做题时也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解片面地套入文中,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从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剧本主旨。试问我们的学生遇到问题后还能否会思考,思想还能否会进步。
三、教师
我们语文课基本上不是读书课,多数时间是在听老师讲。老师故作发问带着学生“爬课文”。文章分段,归纳中心,总结考点,写作特色,千篇一律,不厌其烦。不知文坛泰斗们是否也如此学习语文?我想大家看书时,通常都是静静默读,与作者共鸣,才会深入思考,感慨无限。而当我们尝试尽量多留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时,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他们已经太习惯“听”语文课了。阅读能力都是“读”出来的,哪有“听”出来的阅读能力?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在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甚至不如私塾,在私塾里,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时间都是孩子自己在那里读书,教学效果相当显著,不知现代的效仿还能否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但我相信至少会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四、学生
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都离不开一个圆心——学生,教师在围绕学生画圆,只是每个人的半径不同而已。所以我们懂得寓教于乐、懂得教学相长、懂得因材施教,可在求学的道路上有不少学生还不懂得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人生的方向,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学习中更没有有效的方法。人家说什么,我信什么,作者让我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培养的基本上不是阅读能力,而是“记忆”能力,“复制”能力,试问如何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性又从何而来?
倘要有病就要医治,开来方子,对症下药。在此笔者断章取义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希望能早日找到疗救“翅膀”的良药,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课前多讲、课上多读、课后多看,让自己生活的源泉真正活泼泼的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