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发展等级全攻略之“有创新”篇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fielove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要求。它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和“有个性特征”。其中的“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发他人之所未发”,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美来,而不能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才能吸引人,感动人,说服人。一篇文章中,如果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尽是些人们熟知的老材料、老例子,味同嚼蜡,则很难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构思”,在考场作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作者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新巧”,是新颖、独特、巧妙的意思。高考作文一般只有800多字,容量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就得在构思上多下功夫。作文“创新”要注意“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推理”针对议论文而言,求“独到”就要善于运用那些比较艺术化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引申论证(归谬法)等,给作文增加亮色。“想象”针对记叙文而言,求“独到”就要大胆(但不悖谬),就要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有个性色彩”,是指一篇作文有某种特色,或材料选择,或表现手法,或篇章结构,或感情色彩,或语言风格……概而言之,只要努力把作文变成自己的独创性劳动,就可以登上“有个性色彩”的台阶。
  
  【写作指导】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这些论述道明了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要使见解新颖,方法主要有:(一)反向立意。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全部认同,而作辩证的否定,也就是肯定一部分否定一部分。比如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答案丰富未必多彩”,这就是肯定了“答案丰富”而否定了“答案多彩”。另一种是相对的否定,就是在一定前提下,完全否定某一常式观点。比如2001年全国卷要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写的是“谎话有时更美丽”,这就是建立在某些特殊情况(“有时”)之下的对“诚信”的反弹。这两篇文章因其观点独特,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均获得了很高的分数。又如2008年高考天津卷命题作文“人之常情”,绝大多数考生都是从正面去理解和阐释的,而有位考生见识过人,大胆地运用逆向思维,有理有据地表明:“‘贵远贱近’折射的是失掉自信与内部向心力之后的畸形心态,‘来而不往非礼也’变成了庸俗的处世哲学与官僚机制下的黑色冷幽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则变成了赤裸裸的赌场博弈。还有多少这样的‘人之常情’,在被篡改着?”文中不乏警策之言(如“我祈祷上苍,还‘人之常情’以清白吧”),使读者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二)新异立意。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尤其是在千万人写同一考题的情况下,要想一想别人可能会怎么写,“我”能不能有更好的选择,能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以2007年上海卷作文为例,与绝大多数考生泛谈“高考是道坎”、“生命中的坎坷是道坎”等不同,有位考生写的是“文章的内容比技巧更重要,写作必须跨过华而不实的文风这道坎”,全文笔力集中,主旨鲜明,立意上和阅卷标准相吻合。由于作者巧妙地变向立意,使文章别出心裁,赢得了阅卷老师的一致赞赏。(三)高远立意。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想落天外,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请看2007年上海卷两篇金牌作文的节选。文一:“我家有个保姆,我喊她‘阿姨’,邻居们见了,也跟着喊‘阿姨’。当然,我知道,这两声‘阿姨’,语气是不同的。∥生活中有许多像这样的‘阿姨’,小区里带孩子的,家里打扫卫生的,伺候生病老人的……他们在我们这个城市辛勤劳作着,但是却很少能够真正进入我们这个城市的生活。∥这是横在我和保姆之间的一道坎,也是横在大多数城里人和‘乡下人’之间的一道坎。在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所谓‘乡下人’的同时,我们却仍然习惯用某些标准来划分人群,比如地域,比如出身……∥这道坎,令我们在坐享他们的劳动成果时仍难免鄙夷,甚至猜忌。这道坎,令他们在进城务工之后,选择了沉默忍让,以结实而卑微的身躯承受来自身心的压力。∥如果没有他们,我不敢想象城里的家长能够从容安心地工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敢奢望一幢又一幢高楼迅速地拔地而起。∥而这道将我们与他们深深隔开的坎,它如影随形,同我们的生活纠缠在一起。那些反对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学习的声音,那种呼吁限制外来人口进入市区的要求……我们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啊。……”文二:“有多少人曾经在这里被牵绊束缚最终倒下?有多少人曾经为了这道坎不辞辛劳穷尽一生?∥物欲横流过市。当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而是应接不穷的‘悬疑’‘侦探’‘复杂’时,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必须跨过这道坎,当我们涉世未深的时候,余秋雨曾在《历史的脸谱》中提及:构思过度已成为这个时代无可避免的灾难。为何我们的文艺界充斥的大多是复杂而又复杂的情节,华丽而又华丽的词藻?精心编织固然不是错,然而过多的堆砌成就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空洞的躯壳。这里不得不提到韩剧。诚然,情节的老套是它无可回避的弊病,而它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简单的人物、自然的场景无疑是起着关键作用的。简单——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感动。毋须装点得多繁复,自然就好。构思过度在稀有的情况下也许新鲜,但狂热之后,人们回归的依旧是心的感动。当我们涉世还未深,请闭起双眼,只用心听到最清澈的呼唤,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没有半点犹豫及退缩,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前一篇作文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入手,将一个普通的社会现象(以地域、出身的差异来划分人群的尊卑)纳入必须跨越的“这道坎”——横亘在城里人与外来务工者群体间的深“坎”之中,可谓眼光独到。文章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阐述中,充分揭示了“这道坎”给异乡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同时也抒写了自己内心的歉意及今后的愿望。后一篇的作者同样目光犀利,使笔下文章充满了一种力度、一种气势。开头直指当前社会中“物欲横流过市”、“眼前充斥的不再是那单纯的恬静生活”的事实,在激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后,响亮地提出:“我们应当明白有一道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竖起,它就是:构思过度。”接下来分层阐释观点,通过正反对照、合理引用,以“跨过那‘构思过度’的槛坎”反复点题,使“必须跨过‘构思过度’这道坎,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的简单得多”的中心鲜明而突出。阅卷教师读到这样的佳作,怎能不拍案叫绝?
  材料是文章的支柱。在规定性很强的考试作文中,新颖往往就体现在材料的新颖上。比如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考生写的是学骑车、学游泳、学做饭,这固然也切题,但大家都这样写,就谈不上什么新意,而且简直令人生厌了。聪明的考生就不是这样,他们广开思路,另辟蹊径,写尝试向报社投稿,尝试假期打工,尝试接受继父的感情以弥合家庭变故带来的心灵创伤,甚至写小时候尝试着划亮一根火柴。这样在选材上就有了个性。又如文题“漫想”,如果写“灯光的漫想”、“圆的漫想”等老题材,较难打动人;若能紧扣时代的发展,写“西部大开发漫想”、“网络漫想”、“星际漫想”等,借以展现祖国建设的新图景,或科技信息时代的新风貌,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要做到选材新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比如2007年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有考生选写的是“国学热”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选材不同凡响;还有考生以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凯尔泰斯撰写回忆录,并由此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为题材,同样使作文内容新颖,备受好评。又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变味的善良》,有考生写到了“畸形奥运热”以及汶川地震后某些“烫伤他人肉体”、“烫伤他人的心灵”的“善举”。这些事件多为人们所关心、所熟悉的最“热”的时事,再加上遣词造句洗练、朴实而富于辩证色彩(比如“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不实评论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读来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能激起读者的深思。(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特征来。比如前几年高考涌现出来的《三个和尚新传》《赤兔之死》《新西游记后传》《阿Q新传》《仲卿之母的忏悔》《孙悟空下岗》《李白的泪水》《红楼一梦》《听谁的》《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美丽的谜底》《花气袭人》《狱中畅谈》《〈邯郸学步〉新编》《箭锋上的友情》《倒下的美》《后子虚赋》,以及2007、2008年优秀作文《一步与一生(马谡遗书)》《浅笑无痕》《高考录名人》《好奇心(北冥之水)》《好奇心(庄子戴着青青的蒲草帽)》《在自然中生活(从一只鸟开始)》《挺立前行》《月光·坚强》等,都是取材于人们熟知的某一部文学名著或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化用“前朝旧曲调”,奏出“新翻杨柳枝”,出人意表地诠释了相关话题。这样借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读来情趣盎然,新人耳目。(三)跳出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事实上,除了1998年以外,高考作文基本没有规定一定要写自己的事。(四)敢于涉足“危险”性题材。“危险”性题材的文章,至少包括三类:(1)思想“禁区”类。比如《语文学习》曾登载过湖北中学生李煜晖的《逮老鼠》,该文描写的是自己用两只鼠夹捕捉老鼠的经历。当两只小老鼠在厨房偷嘴时,被夹住了,叫声引来了老老鼠,它拼命撕咬鼠夹上的铁丝,但被另一只鼠夹夹住了。听着老鼠“吱—吱—”的“诉说”声,“我”不由产生了恻隐之心。对丑陋的东西有了同情的倾向,这似乎是立场问题,但几十位教授、作家、名师却异口同声予以赞扬,认为它“写出了人对一切生命的感动”,“就同情老鼠这一点我看到了作者的个性,作者的真情实感,还有作者那自由飞翔的心灵”。(2)情感“禁区”类。比如高中女生刘莉娜的《风里密码》,写的是对生物老师的一段恋情。中学生是严禁恋爱的,更何况是与老师?一点情感苗头都是“罪过”,可本文就是直入恋爱题材,且得到了高度评价,获得“中华杯”第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3)道德“禁区”类。比如贵阳中学生陈弋弋的《春日,我来到你的墓前》,描写面对死去的同桌,“我”把自己做错的事情——为逃避批评而欺负同桌——“抖露”出来。该文获得了国际比赛的一等大奖。写“危险”性题材的文章要注意些什么呢?江苏省特级教师赵宪宇先生的概括是,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情感和理智的关系,即既要注入真挚的感情,又要充分展示自己理智的一面,把握好两者的分寸。如前面提到的《风里密码》,作者通过自己的理智控制(想到对方是自己的老师,且大自己15岁,又想到了老师的妻子和家庭,“我”还是止步了),更显感情的真挚,使文章透出特殊的魅力。二是“消极”和“积极”的关系。像“同情老鼠”、“欺负弱小者”等题材本身,是被否定的事物,常被归为“消极”一类。但中学生作文,不可能都写美好的事物,只要在文章中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通过辩证的反思,得到精粹的人生真谛,就值得肯定。
  作文离不开构思。写议论文,一般规律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按照引论、本论和结论的模式谋篇布局。但也有人不按这个规律写,而是有不同的构思。比如贾谊的《过秦论》,开篇并未提出观点,也未扣题直接“过秦”,而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叙秦的强大,然后通过秦、六国、陈涉三方的比较,水到渠成地得出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构思与众不同。议论文是如此,记叙类文章(含小小说、故事新编)更应注意构思的新颖、精巧。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一)横向剪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看起来比较刻板、平淡,似乎很难写出“超级震撼”之作;但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写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比如2000年江苏高考阅卷点评出的满分作文《四幕剧》,在构思上就显示了横向剪辑法的独特魅力。文章第一幕取材于郊游所见,捕捉的镜头是暴雨、小路、溪流、石头,着眼于爱心与希望;第二幕取材于一日三餐,捕捉的镜头是餐馆和甜麦圈,着眼于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第三幕取材于阅读书刊,捕捉的镜头是如豆的灯火,着眼于“人性说”;第四幕取材于人生感悟,捕捉的镜头是真实的人生,着眼于“人生的思考”。这“四幕剧”通过横向剪辑,纷纷闪亮登场,炫人心目,充分体现出作者精巧的构思。(二)纵向连缀。“流水账”是记叙类作文写作的大忌,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缺少连缀典型事件的功力。但是,如果作者能在文章“明晰的发展脉络”这根红线上,巧妙地缀上几颗闪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冬天》,共描绘了三幅场景:一是父子围桌吃白水煮豆腐,二是与挚友共游西湖,三是自己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这些场景时间上相距较远,跳跃性较强,本身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却以时间推移为顺序,通过自己的感情线索——“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天衣无缝地把它们连为一体。由于这一情思的连缀,作品就疏中见密,集中地表现了主题。(三)复迭拓展。复迭拓展法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整齐、严密的排比关系,具有回旋往复的形式美;二是内容与内容之间具有迭加、补充关系,产生一种文意酣畅的力量美。比如哲理散文《真好》,采用复迭手法,通过对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对人生追求的不同心态的展示,展现了生命的历程。文章以“年轻,真好!”、“恋爱,真好!”、“有钱,真好!”、“活着,真好!”为序,形象地揭示了人生况味。(四)变换视角。众所周知,叙事性的文章一般都是从人的视角进行描述的,其实,有时不妨转换一下,以物的视角来观察周围的人与事。比如2006年全国卷Ⅰ材料作文“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有一篇佳作《书房夜话》,以“老字典”和“小电脑”的独特视角,生动地诠释了“不能因科技发展而废除古老的阅读传统”的道理,鼓励读者在喜欢网络阅读的同时更应爱图书阅读。又如2007年江苏卷佳作《怀想天空(一只猪的思考)》,通过“猪眼看人间”的方式,针对“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列举现象、展示困惑并抒发感慨,由于主题鲜明、灵气闪现,读来叫你哭哭笑笑,嗔之爱之。类似的文章还有《一个手提包的经历》,以手提包的视角观察社会;《狗眼看狗》,以贪官家一只小狗的视角揭露贪官的生活和世态的冷暖。此外,可以将抽象的观念人格化(如考场作文《诚信落水以后》,将“诚信”拟人化,讲述它被抛弃后的见闻、经历);可以选用特殊的主体视角(比如外星人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还可以选用多个主体视角,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与倾诉。(五)巧设悬念。所谓悬念,就是设置疑团,不加解答,借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造成悬念的方法,大致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搁置起来,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交“底”。课文《一碗阳春面》是范例之一。文章开头,描写直到大年三十深夜十二点,母子三人才走进北海亭面馆吃面,而且是三人合吃一碗。她们的境况为何如此艰难?这一个谜团,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写一年后她们二吃阳春面,作者还是没有揭开谜底,以便进一步蓄势。直到第三年三吃阳春面,才通过对话描写交代了母子三人所遭受的厄运。但作者还嫌悬念设置得不够充分,往下是写母子三人十年没来吃面,由此设下新的悬念:她们怎么不来吃面了呢?她们过得还好吗?……直到篇末,读者紧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为主人公战胜厄运而欢欣鼓舞。(六)巧设误会。巧设误会,其特点是让作品人物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误会(或者双方互生误会),从而引起矛盾,推动情节向前发展。误会法运用恰当,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比如名篇《欺骗》,写早熟、乖僻的“我”,因讨厌乏味的教课内容而遭到老师的鄙视。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我”的婆婆说了“我”许多缺点,甚至暗示她让“我”转学。然而婆婆“欺骗”了“我”,说老师夸“我”是有出息的。这“善意的欺骗”点燃了“我”内心自尊、自信的火焰,激励“我”“以空前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直到小学生活在“悠扬的骊歌声中结束”后,“我”感恩戴德般对老师的夸赞致谢时,才知晓是婆婆的“欺骗”挽救了“我”的一生!文章艺术构思十分巧妙,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七)设置巧合。巧合就是事件的偶然性。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适宜中学生作文构思的巧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比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比如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其情节如下: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八)着意蓄势。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比如泰格特的小小说名作《窗》,描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口才可看见外界,生活死寂沉闷。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斓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品于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九)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抑”有“扬”,相互生发,富于变化。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地“扬”。比如有位学生这样写他的妈妈:“我”妈妈最不会做事,人家的孩子都穿得体体面面、整整洁洁,而“我”的衣服总是或大或小,连她自己的衣服也显得邋遢。“我”想,妈妈实在是个笨头笨脑、笨手笨脚的人。谁知,单位领导找到我家,告诉我们,厂里要派妈妈到德国去出差,全厂数妈妈心最灵、手最巧。“我”这才真正了解了妈妈。文中“笨头笨脑、笨手笨脚”与“心最灵、手最巧”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来展现妈妈的精神风貌,比平铺直叙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抑扬相生”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
  “推理想象”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要求,没有“推理想象”,人类的创造力就不可能快速发展。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艺术创作也是这样,“艺术的创作过程只是通过想象才能得到完成”。(一)推理的基础是联想。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包括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联想是推理的基础。联想,是我们平日常有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例如从这件事想到那件事,从这个人想到那个人等,这样的联想往往是自发的,大多处于散漫无序的状态。在写作中产生的联想则有所不同:它有明确的目的,有清晰的过程,能反映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之间进行,称为同向联想;也可以在相反的事物之间进行,称为反向联想,例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从“送去”联想到“拿来”;可以将两个事实联结在一起,如夏衍《包身工》中的包工头雇佣包身工和船户养墨鸭;也可以将两个意念联结在一起,如《包身工》结尾写道:“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枕木下的尸首”和“锭子上的冤魂”就是两个有关联的意念。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在实际写作过程中还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变化。我们应善于从文章内容的需要出发,选用恰当的联想方式,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或就现象看本质,就原因找结果,从而揭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预计合乎逻辑的发展,推测合乎情理的结果。(二)想象与想象作文。想象是人的大脑对表象(即头脑中保存的外界事物的印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形象思维的核心。想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指创造出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指创造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尚未存在的事物(如未来世界)的形象。创造性是想象的核心,形象性、多向性、跳跃性是想象的主要特点。优秀的想象作文,一般具有两个特点——新颖性和统摄性。所谓新颖性,是指作者所创造的形象,具有独创的特点。比如2008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好奇心(北冥之水)》,活用庄子的《逍遥游》而有自己的创新(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通篇描写学鸠与“鲲”的对话,赋予“鲲”以好奇心),大气,端庄,色彩凝重,无论是拟人手法的娴熟运用(比如“我对一切未知充满好奇,我喜欢这种被神秘笼罩的感觉!我兴奋了,一种血液沸腾、想要炸出的冲动使我疯狂地在海面上绕出巨大的漩涡,水柱有力地冲向天空,水珠四溅,水沫横飞——久违了,飞翔的感觉”),还是对环境氛围的着力渲染(比如“‘轰隆隆’雷声阵阵,如战鼓在为我壮行,一道闪电,撕开北冥的天空,六月的风从裂缝中一涌而入”),都显得文思汩汩,才情挥洒,引我们不由自主地与作者一起,面朝沧溟,“拥抱绿色”,感受“春暖花开”……文中“鲲”这一形象的创造,超越了大多数考生的识见,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所谓统摄性,是指作者善于把头脑中贮存的生活表象统摄起来,进行组合,形成新形象。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诚信”,有考生精心构思出一篇《心灵的审判》,巧妙地将“诚信”虚拟为原告,“年轻人”虚拟为被告,“健康、美貌、机敏、才学、金钱和荣誉”则化成了为被告辩护的六位律师。文章描述的开庭审判,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场景;控、辩双方的出言吐语,也极具法律知识功底;为六位辩护律师创设的精彩辩辞和语言神态,都吻合各自的个性……这一切,应该是作者在创造新形象时,善于把头脑中已有的生活表象、知识贮存充分调动出来、统摄起来的明证。不少同学由于平时缺乏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训练,往往不清楚想象作文该如何下笔。其实,只要熟练掌握想象作文的构思方法,就可以使文思八方洞开,心驰神往。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构思方法:(1)时空转换法。所谓时空转换法,即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比如2005年江苏卷金牌作文《写给仲永和苏轼的一封信》,作者面对话题“凤头、猪肚、豹尾”大胆构思,以“龙的传人”的身份,与方仲永和苏轼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作者之所以把书信的写作对象安排为两个人,自有其用意。从文中可以看出,与仲永对话,是感怀仲永“少年得志”后即无心向学,“泯然众人矣”;与苏轼对话,则是赞叹东坡居士虽没有仲永梦幻般的人生开局,中年又屡遭坎坷,但不屈的信念使他笑对磨难,最终在文学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文章通篇未提及“凤头、猪肚、豹尾”这几个字,却将人生仅有“凤头”还不行,必须持之以恒、坚定信念、笑对风雨才能有所成就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2)角色错位法。人生是个大舞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场合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如果“改换”其身份、地位等等,让他变成与原来相反的另外一个人甚至是其他生物,那么就可以导演出一幕幕新的人间悲喜剧,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天方夜谭”。比如2006年全国卷Ⅱ材料作文“乌鸦学老鹰抓羊”,金牌作文《我是一只思索的蜗牛》即是运用此法的范例。文章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先用对比手法彰显蜗牛的与众不同——“不羡慕豹的狂奔和鹰的翱翔”,也“不羡慕天鹅的纯洁和黄鹂的婉转”;不愿成为“乖巧的猫、狗、鱼”,也不愿做“獠牙利爪的恐龙”。继之,又从正面揭示蜗牛的特立独行——“愿宁静以致远”,维持“最本质实在的生存”方式,其间穿插以自然、人类的事例作映衬。最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要看重自己。全篇转合自然,表达顺畅。
  “有个性色彩”,是对作文“创新”的较高要求。怎样做到“有个性色彩”呢?(一)克服消极思维定势。消极思维定势是一种保守、僵化的思维方式,它限制人的思维活力,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囿于这种思维方式,写作者的思维活动不敢越雷池半步,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乏个性,写人则千人一面,议论则人云亦云。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产生新意与活力的关键在于“变”,“变”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勇于突破传统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文思。例如写有关教师的文章,学生大多只会从乐于奉献、敬业爱生等方面立意,其实完全可以写一写“教师的苦闷”、“教师的烦恼”、“教师的追求”,还可以写一个不称职的教师是怎样误人子弟的,由此引发出“师道不易”,教师应自我铸造、自我提高等较有深度的话题。又如2006年福建卷有个话题为“留一点空白”,绝大部分考生反复吟诵“空白”是思想的翅膀、诗意的栖息或者悠远的柔情,而有位考生则将“空白”理解为“生命中的盲点”,紧扣“追求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人生”发出了“拒绝空白”的呐喊。文中洋溢着饱满、积极的人生态度,充满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尤其是当作者写下“我要将自己的脊梁化为沙漠中坚挺着的胡杨,活着三百年不死,死了三百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朽”的豪言壮语时,怎能不让人敬佩与动容?(二)追求两个“独特”。“个性特征”,大致说来包括两方面:一是有独特的创造性的发现。这一条要求考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常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冲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例如2004年高考,河南一考生在《渠清如许》一文中写道:“先贤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种文化若要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得吐故纳新;一种文化若要延绵不绝,更需要坚守自己。//过分相信自我使你腐朽,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渠清如许,我深爱的华夏文化,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你能否清澈如许,流淌依旧呢?”面对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位考生竟然以“华夏文化”既不能“过分相信自我”也不能“盲目追随他人”作为表情达意的“凝结点”。如此立意,恰合题意而又不同凡响,体现出高人一筹的认识水平和锐意创新的可贵意识。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赞叹不已。二是有独特的创造性的表现。这一条要求考生将自己的发现“独辟蹊径”地表现出来,不模仿他人,不因袭某种模式,而是别开生面,面目一新。例如2007年广东卷话题作文“传递”,有一篇《圣火的自白》就写得颇有创意。作者把奥运圣火拟人化,将奥运精神的传递通过圣火的自述灵动地表现出来,奥运会的曲折历史在文中化为了多个圣火传递的镜头。一番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新教材中自述文的活学活用。而2008年全国卷Ⅱ佳作《一只海龟的自白》《龟群被袭击后的报道》《人与自然》等,或巧用拟人,或尽展幽默,或童心洋溢,也都很有特色。(三)在考场上一展“机智”。一篇高考作文,最大的亮点是机智的构思。何谓“机智”?用王蒙的话说,便是“亏他想得出来”。构思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老师平日向考生交待的,比如“要以小见大”、“要寓深刻的含意于平淡中”等等,都属于构思的范畴。这里再强调三点:一是热点问题的巧妙组合。可经常留意“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面对面”、“新闻追击”之类的电视节目,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话题,启发自己的构思。二是洒脱地面对一些重大题材(包括政治题材)。不少高中学生尽管很忙、很辛苦,但还是关心天下大事的,如果在作文时巧妙地发挥这种优势,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三是学生生活的“戏剧化”展示。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等,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当代学生生活“净化”掉,不要把年轻人的洒脱劲儿舍弃掉。只要机智地加以审视,灵活地进行张扬,也会产生大有情趣的构思效果。比如南京师大附中的方欣同学写过一篇《假发的风波》,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方欣的爸爸谢顶忒早,为了美化自己的仪表,他特意去选购假发,此乃人之常情。由于老方在柜台前挑来拣去,结果引来了一大堆“看客”,这可叫陪爸爸逛商店的小方欣尴尬万分。她恼了,整个晚上都不理睬老爸,老爸为博得千金之欢欣,第二天毅然将假发退掉,颇有一点“牺牲精神”。小方欣知道此事后,心弦振荡,哽咽着劝老爸再戴假发……这便是“假发的风波”,平平常常,纯然是家常话语,但它把处于“花季”的女中学生的“自尊”和“羞涩”,把父女之间醇厚的亲情,把当代世俗生活中活泼可爱的“浪花”,天然无邪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清水出芙蓉”,这就是“天然去雕饰”。又如2008年辽宁卷佳作《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关于“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QQ留言)》,选用了答QQ留言的形式构思成文,题材、体裁新颖时尚。所写内容集中一点——“诚实意味着吃亏”,笔力集中;几个事例均来自现实生活,语言表达也能自成风格;此外,写法上注意欲扬先抑,卒章显志,通过结尾处的画龙点睛(“正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傻妹妹,我们还是要坚持做人的底线,永葆诚实的美德啊”),使文意深刻而不偏激。另一篇《窗外,细雨如烟》,则巧妙创设课上回答问卷调查时的情境,利用心理描写摹绘人物的不同心态,借以表现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独立、观念多元、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读来颇有余味;所引西哲睿语(“所有人都站在一边儿,是很危险的——无论在船上还是在岸上”)发人深思,文中人物命名及性格刻画颇有匠心——“小超”谐音“吵”闹,“小强”、“小闯”、“老哲”、“老班”也都语带双关。
  
  【考场佳作】
  好奇心
  2008年江苏一考生
  好奇心,无疑是一颗希望知道自己所不知事物的心。如果只将眼光聚于此,那在我看来,似乎古今中外男女老少大多都有这样一颗“心”。
  有一种“好奇心”在鲁迅的文章中最为常见:那驱使国民争先恐后看“砍头节目”的是好奇心;那驱使乡邻听祥林嫂哭诉的是好奇心;那驱使阿Q“革命”的亦是好奇心。但,也许这些都只能称为“好奇”罢了,“心”却是失去了的。这样的“好奇”,建立在对他人痛苦的窥探上,建立在“铁屋子”一般黑暗的愚昧上,如果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奇心”,那么,没有也罢。
  如果放眼世界呢?这样的“好奇而无心”也是比比皆是的。火刑柱上的贞德满足了中世纪人们的好奇心;怒吼的伽西莫多满足了芸芸众生的好奇心。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
  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观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观察,即使最寻常的事物也会化为“神奇”。在远古时代,先人们仰望星空,探斗转星移的奥秘,品云散云聚的风采;到现在,我们通过望远镜向另一个星球招手,通过显微镜感知微观宇宙。可以说,没有观察,没有帮助我们更好观察的工具,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
  真正的好奇心需要思考。如果“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供我们观察的无限舞台,那么,“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则是激发与约束我们将观察成果深化的不二法门。如帕斯卡尔所言,“思维成就人的伟大,我们的一切尊严都在于思考——即使你只不过是强大自然下的苇草”,如果没有这种“灵魂在场”之下的思考,那么无论多少个苹果掉下来,恐怕也砸不出“万有引力”的发现;无论人类是多么费尽心思地观察与学习,也难有一丝一毫的创造与进步。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考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
  有了这样的好奇心,困难得以排解,社会得以进步,人类得以更好地生存并维护自己的尊严……
  《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
  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点评]这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议论文。作者深刻地指出“真正的好奇心不是‘猎奇’,它的存在不是为了以平庸或愚昧的心态去‘发掘’别人的痛苦,去践踏真理。它的存在,需要观察的双眼来定位,需要思考的头脑来彰显其价值”,立意深刻,见解独立。全文由批判“好奇而无心”起笔,用“试问:真正的好奇心又为何物呢?”设疑过渡,然后分层展开论述,并援引《哈姆雷特》中的名言强调了好奇心之于人类发展进步的独特价值。全文议论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文中用例鲜活,剖析到位,能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中心论点。行文活泼洒脱,避免了干巴巴的说教,像“这样的‘好奇心’似乎成了‘赤子同心’的世界语言,在这样的语言之中写的尽是愚昧、平庸、衰亡与了无生机”、“好奇心也会闭上心房上的窗,落满灰尘”等,或锋芒毕露,或俏皮幽默,均富于个性色彩。
  
  给父亲的情书
  2008年福建一考生
  父亲,当别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时候,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
  ——题记
  父亲,您知道吗?传说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我知道这个说法的时候,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想,如果前生我们是情侣,最后的结局也一定是和平而安宁的。相约着喝了孟婆汤,然后无牵无挂地走上独木桥,来了今生;而今生,我成了您疼爱的女儿,您是我最敬爱的父亲!
  年幼的我,淘气而固执。当邻居家的同龄女踮着脚尖翩翩学舞或是昂首练歌时,我唯一的喜好,却仍是赤着脚丫活蹦乱跳。我喜欢享受那种脚踏实地的幸福,虽然对于一个女孩来说,那太过于“没有规矩”。当邻家的孩子捧回奖状、路过家门口时,母亲羡慕着,回头看看我——一个只想赤着脚丫自由玩乐的“不成体统”的淘气鬼,又一次失望了。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告诉母亲不要难过,然后骄傲地对我说,丫头,那些孩子都不快乐,而你是最快乐、最幸福的女孩!谢谢您,父亲!
  上了初中的我,安静而淡泊。当一个个同龄的孩子争着抢着竞选班干部、参加比赛的时候,我却只喜欢安静地坐在一边,读各种各样的文章。我喜欢思想随着文字跳跃、飞翔的快乐,虽然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那过于孤僻。当邻居的孩子再次把“优秀班干部”或比赛所得的奖状、证书带回家,他们的父母言里言外地炫耀时,母亲再一次地羡慕着,终于忍不住骂起我来,训我不上进。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劝住了母亲,然后自豪地告诉我,丫头,选择你想要的就好,那些名利太沉重,不要就算了,而你,永远是父亲心中的冠军!谢谢您,父亲!
  终于上了高中。母亲祈祷我可以当个不再让她那么操心的孩子,而您,告诉我您一直很相信我。高中生活丰富而紧张,高考的压力如影随形,仿佛一切努力的存在,只是为了高考!听说读理科后只能当“工人”,母亲拼命阻止我选择理科。也是您,父亲,谢谢您在这时再一次给了我支持的臂膀,说服母亲,让我选择了自己的喜好。谢谢您,父亲!
  现在的我,终于参加高考了。父亲,我知道校门口没有您的身影在等候,但女儿一点儿也不孤单。我知道您的心,一直都陪伴着女儿!
  父亲,再次谢谢您!让我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享受安静的少年。女儿也相信自己,可以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谢谢您,一路让我选择了做回自己!
  父亲,我把您放在心上,请您和母亲原谅我任性时不经意的一跺脚,踩伤了你们的关心和爱护。
  来生,如果可以,让我当您的母亲,好吗?我向上帝保证,也让你做你自己,给你快乐自由的天空!
  今生,谢谢您,父亲!
  [点评]在福建省三十多万份作文卷中,这无疑是最为独特的卷子,是一篇惊世骇俗的奇文。最抢眼的自然是标题,有谁敢这么大胆,给父亲写“情书”?细细读来,情真意切的倾诉直入人心。开头从“传说”起笔,由“前生”牵出“今生”,点出了那种相依相恋的父女关系。正文由幼年写到初中,继而写到高中,写自己成长的经历,在母亲与父亲对自己的态度比照中,表现了父亲的温情和大气。文章表面似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实则处处暗扣材料中的“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在“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这根主线的联结下,所有内容丝丝入扣,滴水不漏。结尾处对“来生”的祈愿,不仅在结构上呼应了开篇的“传说”,同时拈出一层新意,让人似有所悟:作为母亲,该如何爱孩子?作为孩子,又该如何感恩、回报父亲的大爱?全文构思新奇、大胆、独特,确属难得一见。
  
  【新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传,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股特别灵验的泉水,常会出现奇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但穿着考究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话被退伍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腿,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我只是想告诉上帝,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
  的确,人的一生中总会失去许多,但同时也会拥有许多。拥有许多,固然令人欣喜,而失去呢?面对失去的事实,你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请以“面对失去的事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提示]
  话题作文的审题可以先看提示语和话题。提示语强调“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面对失去的事实”,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关键词有两个——“面对”和“失去”,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时不能只谈“失去”或仅议“失去与拥有”的关系。
  再读一读话题材料。材料中这位退伍军人是如何面对失去的事实的呢?“我知道我的那条腿是永远也不可能再拥有了”,意味着接纳失去的事实,而不是心存幻想;“没有一条腿后,我的日子仍然充满了生机”,意味着面对失去的事实,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亮丽的光彩,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经过上面一番审读与思考,可把作文立意确定为:(1)要正视失去的事实,看到自己在失去某些东西的同时,拥有的更多;或者失去了,但仍可重新拥有。(2)应以良好的心态直面失去,以顽强的意志笑对人生,这样才能获得生活的希望和乐趣。(3)一旦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事物,我们应当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具体的作文思路:(1)可以写一篇议论文,确立如下几个分论点:首先,要敢于承认失去的事实,不自欺欺人;其次,要抖擞精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把握现实,避免不必要的失去;再次,要充满希望,放眼未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开创新天地。可以联想、运用到的作文素材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寓言、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故事,等等。(2)写一篇叙事文,先展示面对失去的事实,“我”曾经是如何消极对待的;后来受到一番启迪后,明确了应该如何化解悲伤和不成熟的心理……(3)还可以写一篇想象作文,谈“假如我失去了……我将……”。
  
  【参考拟题】
  1.面对打翻的牛奶2.以微笑相送3.从失去中得到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诗意地生活  一考生    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柏拉图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
期刊
在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同题材诗词比较阅读鉴赏题频频闪亮登场。的确,在对比中更能彰显不同作品的主旨风韵,体现不同作品的精神内涵,同时更能提高学生鉴赏诗风词韵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例1 (2007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  (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
期刊
小小说亦称“微型小说”,是小说文体中最精致、最微小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小小说就具备了小说应有的文体特质——人物、环境、故事等小说要素。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因为小小说文字大多是2000字以内,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浓缩小说的内涵,将小说文体应有的精神内涵、艺术品格、审美容量浓缩于短小精悍的篇幅之内,将作者对世界的认知、精神的指向、生活的思考、审美的体悟灌注于作品,传达给读者,给人艺术的享受。  最
期刊
六月回乡,一进楼门,就看到了艾蒿,长长的一束斜插在人家的铁门上,暗绿的叶子微卷,露出银白叶背。一层一层上楼,各家的铁门贵贱各异,可是大半都插了艾蒿。满楼都是微辛的艾蒿香,有人曾形容那是睡着了的花,屏住气息的嫩叶,还带着一股淡淡的烟味,像是谁忘记把篝火熄灭了。  我家也插了,妈妈说:楼下小菜场就有卖的,五毛钱一把——是快端午了。  在北京没见着艾蒿卖,当然这只说明我孤陋寡闻,而北京是迷宫之城,博尔赫
期刊
女孩的成长滋味多  一考生  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走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澈的海面,沾着雾气,漾着柔波;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刚刚绽放的百合,缓缓扬起嘴角的笑,乖巧地含着小巧的下巴,带点稚气,透着娇媚;都说十八九岁的女孩如透着灵气的小公主,轻跳着扯出裙角的顽皮,爱扮可爱的鬼脸,有些调皮,有些任性……我也是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从小娃起,跌跌撞撞地成长为大姑娘。女孩的成长很奇妙,女孩的成
期刊
对人生而言,腐刑比杀头更难忍受。风雨如晦之中的史迁作此艰难抉择,正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卓异不群、坚韧与刚强。  《史记》载录2413年事,这一面巨型的历史透视镜,是在极端痛苦、不幸,极端伤感、艰难的条件下用拌着血泪的笔墨完成的。历史以那么残酷的方式愚弄、挫磨史迁,决定了史迁所发之愤决非一己之私愤,既愤慨封建与皇权,也愤慨俗风与世情。  李陵在漠北浴血死战之际,使报于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礼拜
期刊
生死不离  王久平    生死不离,你的梦在哪里  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
期刊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理想状态下的百米赛跑是这样的,参赛队员一字排开,裁判大喊:“各就各位——预备——跑!”随着发令枪一响,大家箭一般冲出起跑线……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竞赛远非理想状态,发令员经常缺席,众人还在“各就各位”,胆大的就已经冲向终点了。你也许会说他们“犯规”、“耍赖皮”,但历史无数次证明,机遇往往青睐抢跑的家伙。因为这些抢跑者懂得人生没有发令枪,只要
期刊
面对弱小者,人们会不自觉地在心底产生一种同情,进而会捐助或者施舍一些钱或物以表达自己的爱心。可是捐助者在这时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相对于被救助者的优越性。捐助者往往考虑到的只是自己的爱心,而没有考虑到被捐助者接受这份爱心时的感受。  古人有不食嗟来之食之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个故事是说人都是有尊严的,得到食物就能生存,可是面对那
期刊
越过城东的一座桥,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开阔的菜地。夏天,一畦新绿尤其绿得热烈。而现在,是一片花园,所谓花园,是人居的小区而已。几年前,我曾在这里观察过菜地里的虫。人在这里定居,想必虫只好向城市的反方向逃逸了。  夏天,我很想去拜访一只虫。我不是法布尔,也写不出《昆虫记》。可是,我记住了《昆虫记》里的一句话:“接受我们质询的并不是动物本身,却恰恰是我们自己的眼光。”将目光投射到虫的生活,我将获得一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