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是在国际社会的提倡下提出的,它涵盖了残疾人生计、教育、健康、赋权、社会五个方面,最终要达到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最高目标,发挥社区本身在残疾人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对国际社区康复起源、发展、演变、新发展进行回顾与总结,理清中国社区康复历史,总结不足。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国际社区康复;中国社区康复
一、国际上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发展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在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残疾人组织合作下,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新型的模式为残疾人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子、新视野、新方法。
(一)社区康复的历史起源
社区康复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提出的。关于残疾人康复的起源大体分为两派:1976年起源说与1978年起源说。部分学者认为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报告《残疾预防与康复》提到了残疾人康复应包括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等内容,康复不是单方面的,而应当是多元化多方面的。这被认为是社区康复的起源性会议,也涉及到了社区康复的诸多方面。但没有指出社区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基础性作用,缺乏对于社区作用的认可。另一部分学者认为1978年《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中强调了社区资源在残疾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和社区共同参与,并且提出残疾人康复的多方合作。所以,在这个会议上,是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释了社区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社区康复的历史演变
从1978年宣言提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后,出现了最早的社区康复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医疗康复领域,包括物理疗法、医疗和外科干预、辅助用品、用具等。让低收入残疾人也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有些也涉及到了教育与增收等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人的社区培训》对项目进行指导。具体介绍了社区层次、地区层次、省域层次和国家层次的社区转诊康复系统,这种模式与方法对各国家地区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影响深远。
1994年《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和2004年第二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都对社区康复的对象、方法、内容和区域做了规定与扩展,让残疾人组织发挥其作用,让社区内所有人受益。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把社区康复分成了卫生、教育、生计、赋权和社会五部分。这也是符合当今社区恢复的最新内容。
(三)社区康复演变的特点
由医疗领域到社会领域。由最初的残疾人医疗卫生,关注身体的恢复到开始关注残疾人的教育、生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由单一组织到多组织联合。由单一的世界卫生组织扩展到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组织。由单一目标到多个目标。最初关注残疾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现在越来越关注残疾人的社会融合,让他们像健康人一样享有同等权利。
(四)社区康复的新发展
《社区康复指南》经历了多年的会议与讨论,在2010年正式公开。成为了社区康复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其内容,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社区康复定义
“社区康复是为社区内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机会均等及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这个定义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目的与目标,说明了社区康复的主客体,开展的路径与方法。
2.社区康复原则
主要分为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四项原则。全纳是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社区康复项目要接纳所有残疾人,消除残疾人的障碍。消除残疾人的歧视。参与就是让残疾人全程参与到社区康复的各环节,保证其自身价值的发挥。可持续是指让残疾人的活动与利益都持续下去,做好长期战的准备。赋权就让让残疾人有机会担任领导或者是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予以决策,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3.社区康复内容
今天的社区康复项目包括健康、教育、生计、社会和赋权五部分内容,每部分又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健康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包括预防残疾、医疗、康复和辅助用品用具等。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以期提高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生计就是发挥残疾人的技能,开展技能培训,使其自我就业或者是雇佣就业。或者是金融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层面。社会就是给与残疾人人际帮助,涉及婚姻、家庭、文娱活动、公平等等方面,提高其内心与精神世界。赋权就是倡导与交流、社区动员、政治参与、残疾人自助互助。赋权作为内容也作为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发展
(一)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
我国社区康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1986-1995)。1986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现代康复原则计划与管理培训班”,并在山东等省份进行试点。《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发展纲要》正式把社区康复作为配套方案,在60余县开展试点。第二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发展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纲要》是推广开始的纲领性文件,在县级地方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统计,全国600余市辖区、1000余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第三阶段是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2006年至今)。《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起来。依托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为众多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二)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现阶段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把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残疾人的身体康复上,而对于社区层面的社会领域,则涉及的很少。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等方面问题凸显而不能够很好地解决。
政府主导式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社区康复主要是靠政府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利用各方资源,对社区康复的政策与制度进行制定,并保障其实施。政府将社区康复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方面,对整个社区康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国外采取的大多是自下而上的残疾人社区康复。而在我国,由于制度不成熟,将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即由政府决策和残疾人参与相结合。
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将社区康复融入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之中。是两者有着密切关联。发挥多方优势,同时解决了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分发挥作用。
2.社区康复存在不足
与国际社会相比较,我国社区康复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认识上的不充足,在理念上与国际社区康复存在较大差异。覆盖范围不广,内容狭窄。现在还没有把残疾人教育、就业等纳入到残疾人社区康复之中。缺乏专项经费。对于社区康复的经费支持远远不够满足这么多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导致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与水平不高,难以使得社区康复走向正规和可持续。没有覆盖所有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全纳性教育与学习还未完全实行。保障不了残疾人与正常人接受同等教育的途径。提供残疾人培训与就业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残疾人生计方面缺少人力资本的竞争性优势,就业问题凸显,社会保障不足。
参考文献:
[1]郭悠悠,刘林.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
[2]唐斌尧,丛晓峰.国内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德州学院学报,2003(1)
【关键词】:残疾人;社区康复;国际社区康复;中国社区康复
一、国际上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发展
残疾人社区康复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在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残疾人组织合作下,得到迅速发展。这种新型的模式为残疾人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子、新视野、新方法。
(一)社区康复的历史起源
社区康复的概念是由世界卫生组织首先提出的。关于残疾人康复的起源大体分为两派:1976年起源说与1978年起源说。部分学者认为1976年第29届世界卫生大会报告《残疾预防与康复》提到了残疾人康复应包括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等内容,康复不是单方面的,而应当是多元化多方面的。这被认为是社区康复的起源性会议,也涉及到了社区康复的诸多方面。但没有指出社区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基础性作用,缺乏对于社区作用的认可。另一部分学者认为1978年《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中强调了社区资源在残疾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残疾人、残疾人家属和社区共同参与,并且提出残疾人康复的多方合作。所以,在这个会议上,是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释了社区在残疾人康复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社区康复的历史演变
从1978年宣言提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人康复后,出现了最早的社区康复项目,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医疗康复领域,包括物理疗法、医疗和外科干预、辅助用品、用具等。让低收入残疾人也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有些也涉及到了教育与增收等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残疾人的社区培训》对项目进行指导。具体介绍了社区层次、地区层次、省域层次和国家层次的社区转诊康复系统,这种模式与方法对各国家地区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影响深远。
1994年《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和2004年第二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都对社区康复的对象、方法、内容和区域做了规定与扩展,让残疾人组织发挥其作用,让社区内所有人受益。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把社区康复分成了卫生、教育、生计、赋权和社会五部分。这也是符合当今社区恢复的最新内容。
(三)社区康复演变的特点
由医疗领域到社会领域。由最初的残疾人医疗卫生,关注身体的恢复到开始关注残疾人的教育、生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由单一组织到多组织联合。由单一的世界卫生组织扩展到国际劳工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个组织。由单一目标到多个目标。最初关注残疾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现在越来越关注残疾人的社会融合,让他们像健康人一样享有同等权利。
(四)社区康复的新发展
《社区康复指南》经历了多年的会议与讨论,在2010年正式公开。成为了社区康复的指导性文件。根据其内容,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社区康复定义
“社区康复是为社区内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机会均等及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以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卫生、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这个定义比较全面的说明了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目的与目标,说明了社区康复的主客体,开展的路径与方法。
2.社区康复原则
主要分为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四项原则。全纳是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社区康复项目要接纳所有残疾人,消除残疾人的障碍。消除残疾人的歧视。参与就是让残疾人全程参与到社区康复的各环节,保证其自身价值的发挥。可持续是指让残疾人的活动与利益都持续下去,做好长期战的准备。赋权就让让残疾人有机会担任领导或者是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予以决策,让他自己去解决问题。
3.社区康复内容
今天的社区康复项目包括健康、教育、生计、社会和赋权五部分内容,每部分又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健康是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包括预防残疾、医疗、康复和辅助用品用具等。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级教育和高等教育、非正规教育和终身教育,以期提高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之作用。生计就是发挥残疾人的技能,开展技能培训,使其自我就业或者是雇佣就业。或者是金融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层面。社会就是给与残疾人人际帮助,涉及婚姻、家庭、文娱活动、公平等等方面,提高其内心与精神世界。赋权就是倡导与交流、社区动员、政治参与、残疾人自助互助。赋权作为内容也作为原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发展
(一)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
我国社区康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试点阶段(1986-1995)。1986年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现代康复原则计划与管理培训班”,并在山东等省份进行试点。《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发展纲要》正式把社区康复作为配套方案,在60余县开展试点。第二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发展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发展纲要》是推广开始的纲领性文件,在县级地方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统计,全国600余市辖区、1000余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第三阶段是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2006年至今)。《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意见》,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结合起来。依托康复机构、社区和家庭,为众多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二)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现状
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现阶段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主要集中在医疗康复领域。把主要的精力还是放在残疾人的身体康复上,而对于社区层面的社会领域,则涉及的很少。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等方面问题凸显而不能够很好地解决。
政府主导式的发展模式。我国的社区康复主要是靠政府来推动实施的。政府利用各方资源,对社区康复的政策与制度进行制定,并保障其实施。政府将社区康复作为政府工作的一个方面,对整个社区康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国外采取的大多是自下而上的残疾人社区康复。而在我国,由于制度不成熟,将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即由政府决策和残疾人参与相结合。
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将社区康复融入到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之中。是两者有着密切关联。发挥多方优势,同时解决了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两者相互融合,共同分发挥作用。
2.社区康复存在不足
与国际社会相比较,我国社区康复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认识上的不充足,在理念上与国际社区康复存在较大差异。覆盖范围不广,内容狭窄。现在还没有把残疾人教育、就业等纳入到残疾人社区康复之中。缺乏专项经费。对于社区康复的经费支持远远不够满足这么多残疾人的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性人才的缺乏导致社区康复工作的层次与水平不高,难以使得社区康复走向正规和可持续。没有覆盖所有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全纳性教育与学习还未完全实行。保障不了残疾人与正常人接受同等教育的途径。提供残疾人培训与就业支持力度不够。使得残疾人生计方面缺少人力资本的竞争性优势,就业问题凸显,社会保障不足。
参考文献:
[1]郭悠悠,刘林.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3)
[2]唐斌尧,丛晓峰.国内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德州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