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问题、培养实践改革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论述了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出路,认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要从探索符合其教育规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多个角度持续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培养模式;入学资格;导师遴选;评价体系
一、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在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我国专业硕士在近年来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010年的研究生报名的具体数据显示:选择应用型专业研究方向的考生为1.78万人,占报考人数的16.86%,选择学术型研究方向的考生有8.8万人,占83.14%,应届生第一志愿攻读专业硕士的人数远远少于选择学术型硕士的人数。而到2013年,录取人数已突破22万,已占硕士生录取比例的40%,到2015年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达到1:1。专业硕士教育将要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专业硕士的发展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点,但专业硕士的培养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培养质量、就业情况等等还需要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论科研能力、理论修养比不上学术学位的硕士;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不及本科生,加之高昂的学费、师资短缺、就业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关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与培养环节脱节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因此,在办学资格认证方面,两种教育机构亦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专业硕士教育应强调实践基础,而学术硕士教育则强调理论研究。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由于路径依赖,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这种移植在培养具体环节中体现最明显,面向理论偏多而面向应用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包含了从入学到毕业质量评价的整个流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整个流程中的应用导向都存在不足。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审核仍以学术为核心,这使得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硕士教育通常隶属于同一个学术机构,这就难免会出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培养方案雷同的问题。在招生上,面试比重小且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不足。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导向不足,具体来说,理论讲授偏多,实践性教学不足。
此外,在社会导师的引入和使用上不足,在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硕士培养上的应用导向和质量。目前在我国,只有高校或科研机构才具有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资格,其他社会机构不能申报。这种对申报主体的限制使得在专业硕士教育事业中,社会实践机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势必减弱其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培养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并未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59.1%,对教材的满意度只为46.6%,对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的满意度只有43.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满意度也只有44.2%。目前,许多人还存在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而对学术硕士有更高的认同感。相比学术型硕士,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上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和教师把专业学位教育放在经济利益上,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不足。
三、探索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1.改革入学资格审核方式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两者对学生入学时基本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而目前这种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考查的招生方式并没有考虑到专业硕士教育的特殊需求。因此,为了使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获得合适的生源,进而提升培养质量,改革目前的入学资格审核方式势在必行。
首先,应建立一套与学术型硕士完全不同的入学资格审核模式。比如,可以探索取消理论性考试,采用“大学课程成绩+个人实践档案”的方式进行入学资格审核。 因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适合于那些实践与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目前侧重理论性知识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却往往不占优势。如果取消理论性考试,代之以“大学课程成绩+个人实践档案”的审核方式,或许可以使更适合的学生进入到专业硕士教育领域。
其次,不同实践领域的专业对生源的要求应有所区别。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是面向实践领域的一种教育,那么不同的实践领域对生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像MBA这样的管理性专业就不适合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本科生来攻读,而像翻译硕士这样的技术性专业就可以招收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因此,不同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这样才更有利于确保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2. 改革专业硕士生导师遴选机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资格认证制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兼做专业硕士生导师。显然,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无法满足专业硕士培养对教师素质的特殊需求。因此,若想进一步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构建一套专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十分必要。
3. 改革专业硕士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对于专业硕士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实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由于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少(一般只有两年时间),因此,实习时间的安排应服从于专业特点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不必过于拘泥于时间的统一与期限。实习的时间可以是连续的,但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比如,实习可以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的后一学期,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反复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积累有用的工作经验,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工作职位,同时,学生在实践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带回课堂,使之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目的更加明确,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探索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管理评价体系
专业硕士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关系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也关系到专业硕士能否良性发展。管理和评价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其培養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目标、过程进行监控。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应该在科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评价制度基础之上,结合专业硕士学业和专业的具体要求,保证管理和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管理和评价制度应该符合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由课程成绩、团队讨论、小论文、实习表现、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
四.小结
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不断总结,用持续创新的精神来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王磊,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
[3] 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傅维利,刘磊,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
[5]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3
【关键词】:培养模式;入学资格;导师遴选;评价体系
一、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在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我国专业硕士在近年来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010年的研究生报名的具体数据显示:选择应用型专业研究方向的考生为1.78万人,占报考人数的16.86%,选择学术型研究方向的考生有8.8万人,占83.14%,应届生第一志愿攻读专业硕士的人数远远少于选择学术型硕士的人数。而到2013年,录取人数已突破22万,已占硕士生录取比例的40%,到2015年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达到1:1。专业硕士教育将要在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雖然专业硕士的发展是未来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点,但专业硕士的培养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培养质量、就业情况等等还需要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论科研能力、理论修养比不上学术学位的硕士;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又不及本科生,加之高昂的学费、师资短缺、就业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关于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热点话题。
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培养目标与培养环节脱节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因此,在办学资格认证方面,两种教育机构亦应具有不同的标准,专业硕士教育应强调实践基础,而学术硕士教育则强调理论研究。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由于路径依赖,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这种移植在培养具体环节中体现最明显,面向理论偏多而面向应用少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包含了从入学到毕业质量评价的整个流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整个流程中的应用导向都存在不足。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审核仍以学术为核心,这使得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硕士教育通常隶属于同一个学术机构,这就难免会出现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与学术硕士培养方案雷同的问题。在招生上,面试比重小且针对性不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不足。在培养方式上,应用导向不足,具体来说,理论讲授偏多,实践性教学不足。
此外,在社会导师的引入和使用上不足,在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专业硕士培养上的应用导向和质量。目前在我国,只有高校或科研机构才具有申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资格,其他社会机构不能申报。这种对申报主体的限制使得在专业硕士教育事业中,社会实践机构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势必减弱其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2. 培养单位对专业硕士培养重视不够
虽然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已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并未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的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为59.1%,对教材的满意度只为46.6%,对实践教学所占比重的满意度只有43.4%,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满意度也只有44.2%。目前,许多人还存在对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质疑,而对学术硕士有更高的认同感。相比学术型硕士,目前高校对专业硕士在培养上的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和教师把专业学位教育放在经济利益上,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不足。
三、探索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1.改革入学资格审核方式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这决定了两者对学生入学时基本条件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而目前这种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考查的招生方式并没有考虑到专业硕士教育的特殊需求。因此,为了使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获得合适的生源,进而提升培养质量,改革目前的入学资格审核方式势在必行。
首先,应建立一套与学术型硕士完全不同的入学资格审核模式。比如,可以探索取消理论性考试,采用“大学课程成绩+个人实践档案”的方式进行入学资格审核。 因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更适合于那些实践与应用能力强的学生,而这类学生在目前侧重理论性知识的硕士生入学考试中却往往不占优势。如果取消理论性考试,代之以“大学课程成绩+个人实践档案”的审核方式,或许可以使更适合的学生进入到专业硕士教育领域。
其次,不同实践领域的专业对生源的要求应有所区别。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是面向实践领域的一种教育,那么不同的实践领域对生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像MBA这样的管理性专业就不适合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本科生来攻读,而像翻译硕士这样的技术性专业就可以招收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因此,不同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与需求,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这样才更有利于确保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
2. 改革专业硕士生导师遴选机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资格认证制度,通常的做法是由学术型硕士生导师兼做专业硕士生导师。显然,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无法满足专业硕士培养对教师素质的特殊需求。因此,若想进一步推进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构建一套专门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导师资格认证制度十分必要。
3. 改革专业硕士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对于专业硕士来说,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实习基本上是流于形式。由于专业硕士在校学习时间少(一般只有两年时间),因此,实习时间的安排应服从于专业特点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不必过于拘泥于时间的统一与期限。实习的时间可以是连续的,但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比如,实习可以分别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的后一学期,这样,通过学习与实践的反复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积累有用的工作经验,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顺利找到工作职位,同时,学生在实践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又可以带回课堂,使之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目的更加明确,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探索适合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管理评价体系
专业硕士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关系着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也关系到专业硕士能否良性发展。管理和评价是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控性因素,它贯穿于其培養的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对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目标、过程进行监控。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应该在科学硕士研究生的管理评价制度基础之上,结合专业硕士学业和专业的具体要求,保证管理和评价制度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管理和评价制度应该符合系统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原则,由课程成绩、团队讨论、小论文、实习表现、实习报告、毕业论文等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
四.小结
专业硕士的培养在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施中不断总结,用持续创新的精神来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王磊,大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4)
[3] 吴志华,论学生实践能力发展[D], 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傅维利,刘磊,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科学,2005(2)
[5]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