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文章,孩子阅读之后,他要从中学到什么;一个题材,孩子习作之中,他又要表达些什么呢?其实,无外乎两个字:一是“情”,读文要领悟作者的情感体验,习作要再现自己的情感经历;二是“法”,只有读中能领悟文章的写法,写时才能自如地运用这些方法。教师的评价自然也离不开这两点。
一、 读中悟情,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落实评价的指导性
一篇文章的关键点,大多是作者的动情点,课文内容与中心的聚焦点,这一点也将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学评价不应只是鼓励、赞美,更应是帮助、指导。若要真正实现评价的指导性,首先要求教者在备课之时深挖教材,更广泛、更充分、更全面地占有评价信息;其次,要求教者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孩子们针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谈看法时,有的同学提到这句话好在是一个比喻句。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这是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一角度品评这句话的。接着又有同学说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抒发感情的作用。在评价时,教师强调这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品评的。这样的评价不仅使被评价者知道自己是对的,更让他知道了自己对在哪里。长此以往使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二、读中悟法,把握结构的纽结点,强化评价的实效性
把握“结构的纽结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给予有效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悟“文法”的兴趣。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为培养学生在习作中的结构意识,教师抓住了一个过渡段“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这是个怎样的计策,在这里为什么没有直接写?孩子们展开思路,从气候、时势、地理、兵士情况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研讨第二个问题时,孩子的回答很笼统,教师借助评价语言将孩子的眼光拉回到书本上,将单纯的以说作答变为读、议结合,使学生明白前面是一个悬念,后面有具体叙述,没有过多赘述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还有一例让人感触更深,它充分体现了强化评价的实效性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法的兴趣,更能增强探悟文法的能力。那就是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师生一起来讨论“绿”字可用哪些词来代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到、回、暖、拂、过、布、吹、来、走、入、掠、踏、遍”等许多字,在调查这些字的人气指数时,“拂、入、绿、暖”等词备受关注。说到理由,孩子们多从感性的角度来谈,教师在评价中适时总结:“‘绿、暖’两字以形容词替代动词,有画面感;‘拂、入’不只是单纯的来到,还有轻轻、悄悄的感觉。这些词都有其意境,有附加值。”经老师一点拨,一个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回’字更好,因为上下句连起来是‘春风又回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回与还呼应,更能体现思乡之情,春风已回,而我不能还,多强烈的对比啊!这个字的附加值在于体现诗人的感情。”一段话结束,同学们纷纷点头。这节课上提升的不仅仅是“回”字的人气指数,更是孩子们探究文法运用的能力。
三、写中现情,借助习作的细节处,深化评价的激励性
习作的过程是孩子充分展示个性的过程,所以,在习作教学中,首要原则就是鼓励学生放胆表达,强调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应注重细节描写的训练。细节虽小,作用不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作文的批改上,应采用沟通式,师生坦诚相对。在学生互评作文的活动中,也要特别强调尊重他人,听评作文时,听要抓细节,评要评优点,要建议不要意见,使每个孩子都能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差距,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四、写中现法,拓展思维发散性,体现评价的多元性
为了能够将读中悟出的文法得以实践,语文教学应开展更多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后,教师安排孩子们进行填词的尝试性练习。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填出了《忆江南·新年好》、《长相思·校园》,对于这种填词练习,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后,教者又组织同学们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填词,词牌仍用《忆江南》和《长相思》,同学们的表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去过桂林,从自身感受入手,有的请教父母长辈,有的上网找资料、看介绍,还有的直接从文中提炼语言,一首首词填成之后配上精美图画,令人啧啧称赞。教过《狱中联欢》,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撰写对联,老师先出上联,让他们对下联,然后要求每座同学合作一幅对联,在切磋中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活动的评价中少了老师的影子,多了孩子、家长的参与。孩子们脱离了老师的双手,通过自我审视,对比剖析,不断地实现着完善与超越。
总是成为提问的主动者,这样就会是学生没有问题,教师问题很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回答问题,不教会学生提问题,就无法让学生有探索知识的欲望,没有追求知识的乐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探究,提出他们的观点,学习方法等,教师也要创设情景,调的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生动、形象、具体鲜活、艺术、富有吸引力。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不要排除有争议的问题,而要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对话的话题,加以引导、利用、开发。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对话,让学生互相学习,教师不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发挥学生的智慧,依靠他们来解决问题,那么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奇迹如果教师这样去对待学生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方法有很多。学生如果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会克服困难,满怀信心的去学习英语。
一、 读中悟情,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落实评价的指导性
一篇文章的关键点,大多是作者的动情点,课文内容与中心的聚焦点,这一点也将是教学设计的重点,教学评价的重点。教学评价不应只是鼓励、赞美,更应是帮助、指导。若要真正实现评价的指导性,首先要求教者在备课之时深挖教材,更广泛、更充分、更全面地占有评价信息;其次,要求教者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及时准确地作出评价。比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当孩子们针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谈看法时,有的同学提到这句话好在是一个比喻句。听了这位同学的回答,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这是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这一角度品评这句话的。接着又有同学说出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抒发感情的作用。在评价时,教师强调这是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品评的。这样的评价不仅使被评价者知道自己是对的,更让他知道了自己对在哪里。长此以往使同学们对语文知识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二、读中悟法,把握结构的纽结点,强化评价的实效性
把握“结构的纽结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给予有效评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悟“文法”的兴趣。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为培养学生在习作中的结构意识,教师抓住了一个过渡段“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引导学生讨论两个问题: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这是个怎样的计策,在这里为什么没有直接写?孩子们展开思路,从气候、时势、地理、兵士情况等方面对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研讨第二个问题时,孩子的回答很笼统,教师借助评价语言将孩子的眼光拉回到书本上,将单纯的以说作答变为读、议结合,使学生明白前面是一个悬念,后面有具体叙述,没有过多赘述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还有一例让人感触更深,它充分体现了强化评价的实效性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法的兴趣,更能增强探悟文法的能力。那就是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师生一起来讨论“绿”字可用哪些词来代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到、回、暖、拂、过、布、吹、来、走、入、掠、踏、遍”等许多字,在调查这些字的人气指数时,“拂、入、绿、暖”等词备受关注。说到理由,孩子们多从感性的角度来谈,教师在评价中适时总结:“‘绿、暖’两字以形容词替代动词,有画面感;‘拂、入’不只是单纯的来到,还有轻轻、悄悄的感觉。这些词都有其意境,有附加值。”经老师一点拨,一个孩子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觉得‘回’字更好,因为上下句连起来是‘春风又回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回与还呼应,更能体现思乡之情,春风已回,而我不能还,多强烈的对比啊!这个字的附加值在于体现诗人的感情。”一段话结束,同学们纷纷点头。这节课上提升的不仅仅是“回”字的人气指数,更是孩子们探究文法运用的能力。
三、写中现情,借助习作的细节处,深化评价的激励性
习作的过程是孩子充分展示个性的过程,所以,在习作教学中,首要原则就是鼓励学生放胆表达,强调写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在习作指导中,教师应注重细节描写的训练。细节虽小,作用不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作文的批改上,应采用沟通式,师生坦诚相对。在学生互评作文的活动中,也要特别强调尊重他人,听评作文时,听要抓细节,评要评优点,要建议不要意见,使每个孩子都能既看到成绩,又看到差距,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四、写中现法,拓展思维发散性,体现评价的多元性
为了能够将读中悟出的文法得以实践,语文教学应开展更多的综合性语文活动。在教学白居易《忆江南》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后,教师安排孩子们进行填词的尝试性练习。孩子们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填出了《忆江南·新年好》、《长相思·校园》,对于这种填词练习,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后,教者又组织同学们以桂林山水为题材填词,词牌仍用《忆江南》和《长相思》,同学们的表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去过桂林,从自身感受入手,有的请教父母长辈,有的上网找资料、看介绍,还有的直接从文中提炼语言,一首首词填成之后配上精美图画,令人啧啧称赞。教过《狱中联欢》,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撰写对联,老师先出上联,让他们对下联,然后要求每座同学合作一幅对联,在切磋中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拓展,能力得到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活动的评价中少了老师的影子,多了孩子、家长的参与。孩子们脱离了老师的双手,通过自我审视,对比剖析,不断地实现着完善与超越。
总是成为提问的主动者,这样就会是学生没有问题,教师问题很多,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只是教会学生回答问题,不教会学生提问题,就无法让学生有探索知识的欲望,没有追求知识的乐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分析、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探究,提出他们的观点,学习方法等,教师也要创设情景,调的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生动、形象、具体鲜活、艺术、富有吸引力。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不要排除有争议的问题,而要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对话的话题,加以引导、利用、开发。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和对话,让学生互相学习,教师不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发挥学生的智慧,依靠他们来解决问题,那么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奇迹如果教师这样去对待学生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很重要,方法有很多。学生如果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会克服困难,满怀信心的去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