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课的构建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林院校的物流工程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分析目前综合性实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安徽农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学生的调研,就改善物流实验课程的管理模式、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和创新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农林院校;物流工程;综合性实验课
  作者简介:叶勇(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讲师;张友华(1966-),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教授。(安徽 合肥 23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370)、安徽农业大学综合性实验项目“基于系统工程的物流综合性实验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120-02
  
  一、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要靠学校各部门共同承担,教师不是决定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唯一因素,还要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
  目前安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正在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初衷就是要大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通过学生参与课程实验的自主性和适应性等角度不断深入。实际上,农林院校开办物流工程专业,符合国家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培养复合型农业工程人才的大趋势,虽然我校这些年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但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相当多的教学管理还是围绕着服务与知识传授这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进行,总体上,教学过程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及其创造个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这种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校提出应重视实验室的二次利用和参与教学,通过对我校2006~2009级学生的物流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学的反馈,发现目前综合性实验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学生综合性实验参与度不高,缺乏实验创新的兴趣
  综合性实验一般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面对就业和考研压力,大多数学生对于专业实验的兴趣稳定性不高,例如系统工程综合性实验要求基于系统工程的仓储运作优化验证实验以掌握仓储作业流程、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运作问题所在、运用统计方法验证库存商品和销售数据等因素之间的关联,这一实验涉及到的实验课程包括“系统工程”、“仓储与库存控制”和“计量经济学”等主干课程,体现在综合性物流工程实验当中能独立完成设计性实验和掌握实验原理的学生不是很多,实验报告中对于开放性的问题理解得不是很到位,很难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串在一起回答。
  2.农林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有待突出
  总的来说,培养农业领域内的物流复合型人才需要结合新农村的实践,走发展特色专业的道路,目前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程里面关于涉农的基础理论课程还很少,例如“农业技术经济”、“农产品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在农林院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开设较少,而开设的偏工程方面的例如“数据结构”、“微机原理”、“工程制图”等课程的农林特色不是很强。
  3.课程体系设计中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工业技术革命和管理新思潮,尽管我校2006年、2007年、2008年先后三次进行了调整与改革,但原有模式的束缚和影响依然存在,仍然是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其主要弊病表现为:重理论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调查研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不够。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对学生评价方法也不科学。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Blackboard的网络教学和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的试点,但学生的网络参与讨论和学习思考的激励机制没有根本改变教学质量。
  4.实验教学内容中面向社会实践调查研究非常少
  农产品物流涉及的环节众多,产地市场、消费地市场和中间市场存在很多实际的课题可以研究,这些研究贴近实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流工程专业需要依靠调研来增加系统仿真的适用性和建模的可靠性,因此亟需机制上和课程设计的创新。
  二、农林院校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构建的主要对策
  1.树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和课程的关联定位
  农林院校的物流工程专业应面向三农,力争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农业工程人才。按照我国目前鼓励积极发展农业方式转变、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的大政方针,构建“农业系统工程”、“农产品物流”、“农业经济学”和“农业社会调查”等特色课程,改变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理念不突出的弊端,在现有物流工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从教师的科研项目、社会实践和教学环节中寻求研究课题,要求独立设计、自查资料、自拟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性、创造性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努力实现自己设想目标的能力。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技能训练
  在明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一方面关注物流工程的发展前沿动态,增强学校间和学校与企业、市场、政府部门的互动,根据市场需求、国家政策来调整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吻合市场所需、企业所求、政府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以及物流工程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制订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如“系统工程”课程采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创造性多思路地解决问题;“林业经济管理学”课程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必须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会系统地、独立评论和加工信息。“系统工程”和“运筹学”是物流工程专业两门必修的主干课,其理论覆盖面广,是指导实践很重要的基础,目前主要面向理论课教学,并没有相关的实验指导课开出,一方面师资培养是关键,另一方面思考相关的实验设计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物流就业职位对实践技能的区分
  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在1/3左右,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和跨专业就业,物流就业技能可以通过介绍关键技能、校企培训和邀请物流职业人员座谈等方式,使得学生有直观感受,有的物流公司偏向信息技能,有的则偏向业务技能等,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也可以尝试参考,例如啤酒供应链的游戏、ERP沙盘模型、物流仿真设计等。
  5.加强产学研合作,使我校物流工程系在进一步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合作
  例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和农产品物流公司采取互惠互利的方式,每年物流专业派部分学生为公司作1~2次农产品物流市场调查,采取公司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等方式。此外还可以考虑建立高校之间教学管理的横向合作关系,在各高校间有步骤地进行学生、教师交流及学术互访,加快校际学生学习的学分互认过程,开展教学资源共享等行为,通过稳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高校间的教学信息、学术信息互动,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更广阔、更开放的平台。
  三、结束语
  农林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是近年来综合性大学的需要和社会诉求,突出其服务三农,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物流实验课程作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纽带,其课程建设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需要边实践边思考,通过从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出发,关注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关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发展方向的衔接,关注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管理制度的衔接等角度出发,力争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鸿,董绍捷.物流实验室建设与功能分析[J].实验室科学,2008,(2):114-117.
  [2]陈达强,刘南.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147-152.
  [3]蒋长兵.我国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09,32(5):103-106.
  [4]张馨,王宇楠,于汶艳.高等院校的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9):134-135.
  [5]谢红燕.高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探析[J].实验室科学,2009,(5):168-170.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国家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理工科大学生作为重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必然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实施对象。然而在实践中,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却受到了社会、学校及家庭等诸多环体因素的影响。研究和审视这些问题,探讨和分析这些现象,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推进创新人才
期刊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针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综合性强、实践性强、运用专业知识广等特点,提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环节,改变教学方式,提倡主动学习,改革传统考试方式,突出考题的应用性等教学改革方法,以培养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实践;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许超(1978-),男,湖南长沙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讲师;种云霄(1974
期刊
摘要: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针对湖南省某本科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开设的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师资力量、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英语能力等几个影响因素入手,找出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行教学模式多元化、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等途径,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会计学  作者简介:郑
期刊
摘要: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在热能专业中的教学进行了探讨,结合本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采用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突出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工程实践在本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全日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控制技术;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基于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现状,数学教育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教法更新,以及数学教师自身的观念更新和自身素养的提高,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增强教育与实践的互动。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软件;整合技术;教学互动  作者简介:刘春新(1968-),女,河南太康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张静(1982-),女,河南灵宝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开封475
期刊
摘要:面对目前高职数学教育的现状和困惑,积极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优化数学课程,数学建模渗透教学中;挖掘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渗透教学中;更新教师理念,学科前沿渗透教学中;加强数学实验,软件渗透教学中;考试制度多样,过程渗透教学中。  关键词:高职数学;数学文化;渗透  作者简介:金环(1969-),女,回族,山东济宁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孔凡清(1966-),男,山东济宁人,济宁职业技术
期刊
摘要:课程改革中地理教材的改进只是新课改迈出的第一步,同时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学习评价方法同时改革来配合地理新课程改革。该文针对这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能力;评价  作者简介:金剑(1986-),女,朝鲜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恬(1980-),女,山东金乡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后。(广西桂林541004)
期刊
摘要:文章以“微生物浸矿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介绍了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网络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的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阐述了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微生物浸矿技术;精品课程;教学;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胡凯光(1964-),男,湖南宁乡人,南华大学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教授;王永东(1980-),男,湖南邵阳人,南华大学核资源与核燃料工程学院,讲师。(湖南衡阳
期刊
摘要:《学记》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教育经验和基本理论。尤其引人深思的是其中提出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教善喻、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以其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这些教学原则与当前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结合,对当今地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教学相长;教学原则;地理新课改  作者简介:王晓(1985-),女,山东青岛人,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
期刊
摘要:“DSP技术及应用”是当前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专业技能的拓展。目前人们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各不相同,且都主要局限于基本概念的讲授上,没有突出各个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特别是对于商科院校而言,缺乏与商科背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阻碍了高校特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商科特色的课程培养目标及当前DSP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从DSP教学内容、具有商科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