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桩也能领“养老金”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idu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达尔文以来,人们通常认为树木是孤独的奋斗者,为了生存,它们会与周边的其他同类争夺水分、营养物质和阳光,只有胜利者才能长得最高、长得最壮。而现在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树并不各自为战,更多的时候它们会组成联盟,共同发展。
   树与树的结盟
  
   早在1983年,科学家就发现柳树、杨树的叶片被毛毛虫啃食时,它们会向邻居发送危险信号,而邻居们接收到信号,就会释放毛毛虫不喜欢的“驱虫药”,从而使毛毛虫远离它们。一些科学家还发现,在非洲,长颈鹿在啃食金合欢树叶时,这棵树就会释放乙烯气体。这就像一种求救信号,而检测到这种气体后,相邻的金合欢树叶中就会产生大量丹宁。丹宁的量足够大时,可以使大型食草动物患病甚至死亡。
   而在地下,树木之间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
   科学家发现,树木细小如毛发的根尖与真菌菌丝结合在一起,菌丝又将相邻的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这被形象地称为“木联网”。树与树之间并不争抢水分和养分,而是通过真菌彼此传递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比如,科学家发现,在森林树木茂密的地方,小树苗被旁边的大树遮挡,缺乏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旁边的大树则将糖分泵入根部,通过地下网络输送给小树,为它们生长提供养料。而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真菌则从中收取“中介费”。而有些树还会将多余的养分分给其他邻居。
  
   退休的树能领养老金
  
   不仅活着的树会以结盟的方式传递维持生存的物资,最近,科学家还发现,即使是网络中的树桩,也能从这张巨网中领到“养老金”,以维持生存。
   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的副教授勒金格和巴德在旅行时,在森林里发现了几个贝壳杉树桩。虽然这些树桩上没有叶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能量,同时也不能通过蒸腾作用获得养分,按理在一般情况下它会很快死去,但是它居然还是活的,这表明树桩能通过别的渠道获得养分。
   為此,两人决定检测树桩和周围同一物种的树木之间是否有联系,結果他们发现:白天,树桩几乎得不到任何养分;到了夜晚,树桩里却出现了大量的养分。它的养分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们已经知道,森林中的树木并非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邻居之间彼此联系,整个森林中的树连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在网络中的树木可以共享资源,互惠互利共同成长。勒金格和巴德由此认为,在白天,其他树木各自为吸收水分和制造养分而繁忙,这时,养分都在健康的树中。而到了夜晚,树木开始“休息”了,由于树桩根部和附近的树的根部可能也是相连的,因此树桩也能共享网络中的资源。于是到了夜晚,树桩里出现了大量的养分,这些都来自邻居们的“馈赠”。
   但是树木并非爱心爆棚,喜欢无私奉献。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互相联系,共享资源,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存资源。然而树桩已经不能再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连自身的生命都不能维持,更不可能为其他树提供养分,为什么其他树要给这棵退休的树发“养老金”呢?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推测,在一片森林中,众多树木联系在一起,其中一棵树死了,对整个网络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虽然树桩不能为其他树提供养分,但是在树木网络中它们还是可以充当中转站的角色,将其他邻居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其他树可能感知不到树桩已经“退休”,仍继续给它输送养分。
   虽然科学家发现了活树和树桩之间联系的秘密,但是要完全搞清它们的根系是如何连接和传输养分的,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而活树和树桩之间的联系只是树木网络中的一部分,为了了解树木的生存和森林的生态,科学家还将对该领域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在现在气候变暖日益加剧,干旱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艺术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手段、意义、情感、观念常常赋予其太多的文本内容,从而将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湮没其中。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通过形式来表达,或者说不能被形式表达,而求诸于其余叙述方式,从而令形式本身丧失活力。雕塑在不断扩展材料、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的时候,正面临着这样一种迷失的危机。  雕塑家比利·李并没有刻意回避后现代进程对于雕塑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年龄、个性、兴趣、文化背
1971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雕塑艺术。毕业漳州师范学院,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擅长人物肖像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创新作品获国家级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4项,优秀奖3项。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宁德市美术协会副会长。
“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   We bring forward the word “Pan sculpture”,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cu
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与教育理念  specialt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dea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换言之,它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  公共艺术实际是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强调艺术面向公共与大众,尤其强调公众
A Successful Transition——Comments on Fu Zhongwang’s New Works“Gathering of Heroes”  by Sun Zhenhua    中国雕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雕塑家的个人创作和城雕作品相分离的问题;特别是具有试验性和探索性的当代雕塑,如何有效地进入公共空间,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完成自身转换,使当代性和公共性获得统一
提起丹麦王国,我们会想起那熟悉的安徒生童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丹麦的标志小美人鱼、也会想起逐渐流行起来的以丹麦设计为代表的简约艺术设计风格。殊不知这个充满童话般的国度,其当代艺术也正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崭露头角。  是什么使丹麦这个童话王国的艺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书写了国际艺术市场中新的童话?又是什么使得丹麦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笔者试图带着上述种
雕塑与建筑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控制、空间影响、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雕塑与建筑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占有来表现其存在性的,不同的空间形象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空间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审美作用。空间的表现是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创造主体,雕塑与建筑所涉及的空间有着共同的特征与联系。  雕塑与建筑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形成空间构造的重要元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具像性雕塑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安东尼奥·卡诺瓦的冷峻的理想化雕塑到阿尔多·卡萨诺瓦(Aldo Casanova)的富有意趣的倾斜性抽象作品,雕塑家创造出了充满激情的理想化杰作,并且将雕刻对象进行了崭新的再造,接下来我将要叙述一段简史,内容是探讨独立的雕塑家是如何介入到贯穿于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的象征性雕塑的演变的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在本文中被提及的雕塑家均改变了这样一种范式,那
2010年,我随雕塑专业委员会艺术考察团游览中欧,徜徉于布拉格老城时,在歌剧院附近见到了一座空斗篷雕塑,印象颇为深刻。只是没想到,后来我居然在中国遇到这件作品的作者安娜·高美女士,缘分一词不可谓不巧妙。某日上午,我们相约在一家咖啡馆对她进行一次采访。在我看来,安娜虽年逾花甲,身上却有一种充满活力的优雅及浪漫,她的言谈举止都洋溢着对艺术的热爱,对美与和谐的盛赞。我们聊起了她的人生,她的作品,她的思想
2009中国国际雕塑年鉴展杭州巡展于2009年6月16日至7月5日期间,在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隆重举行。开幕式上,巡展迎来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国文联副主席白庚胜、澳大利亚雕塑学会会长罗杰·麦克法兰、杭州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翁卫军、文化部外联局国际处处长杨治、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段喜臣先生等诸多嘉宾,接受了他们的祝贺,也向他们展示了杭城的品味与文化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