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间土坯房,三面土围墙,这便是我最初记忆里的家。
母亲说,当初,是没有院墙的,没有院墙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所幸的是庄稼人有的是力气,乡下最不缺的是黄土。每天天不亮父亲就驾上排车,去村南的荒地或者沟边拉上一车土。晚上收工回来再捎上一车土。日积月累,在屋前存下了小山似的一大堆黄土。
过了年,趁着农闲,还有没吃完的过年饭,便开始动工了。
先用尺子左右前后丈量了一下,仔细地画了线,然后用杵头夯实了地基,铺上一层石头两层老砖,在老砖上支好用兩块木板做成的模子。土不能太干了,太干就打不到一块,影响坚固;也不能太湿了,太湿便砸成了泥。把不干不湿的土均匀地倒进支好的模子里,然后抄起杵头,用力夯实。拆下模板,再支上,母亲填土,父亲夯实,就这样一点一点朝前赶,一层一层地往上打,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而繁重的程序。待到三面院墙建好,一个春天便过去了。
三面簇新的土墙围绕着两间土坯房,散发着泥土清新的味道,于是便有了家的模样,有了家的温暖。土墙一人多高,墙顶苫上了黄麦草,如戴着斗笠的乡下老汉,更显得古朴厚道。
在西南方向留下一个两米多的豁口,这就算大门了。豁口的两边分别栽上一根壮实的木柱子,这就是门框。用树枝编就的篱笆门,门上随便系了一根铁丝,出门就把铁丝挂在门边的木柱子上。即便是这样,十多年来也从没有少过什么东西。
家乡的土质性黏,适合做土墙。几乎每家每户都用黄土夯实垒墙,这种墙又名“干打垒”,既经济又实用。乡下人不仅把庄稼侍候得好,做土墙更是呱呱叫。围着村子转一转,每一家的土墙都打得板板整整的,朴拙中透着坚实,像极了乡下人的性格。土墙,是村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春天,土墙上长出了一些说不上名字的小草,绿油油的,惹人怜爱。春深了,有的小草还盛开了一朵朵漂亮的小花,在和煦的春风中微微飘摇着,给朴拙的农家小院增添了一簇亮丽的色彩。
夏天,母亲种下的眉豆早早爬满了土墙,纤细的眉豆秧,每天都有嫩嫩的牙尖冒出来,像极了调皮的孩童,在灿烂的阳光下,跃动着,躲闪着。
秋天是金色的,中秋时节,金黄的玉米便挂满了屋檐、树杈。父亲还别出心裁地将玉米挂上了土墙,于是,土墙也变成了金灿灿的颜色。那早就占领了土墙顶上的眉豆秧盛开了一嘟噜一串紫色、白色的眉豆花,结出了嫩生生、绿莹莹的眉豆,在凉爽的秋风中尽情地荡呀荡。
收完了秋,掰完了玉米的秸秆被拉了回来,这可是一家人大半年的烧柴。父亲把它们捆成了一个个结实的秫秸捆,就顺势靠在院外土墙上慢慢晾晒,这也成了野小子们藏猫猫的好去处。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抓起一个地瓜干煎饼,一边咯喳咯喳地嚼着,一边跑出去和早就约好的小伙伴们钻进玉米秸底下玩起了藏猫猫。
冬天的土墙根是最热闹的。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忙乎农田的活计。吃过了早饭,待到太阳慢慢爬上了村头那棵最高的杨树梢,便三三两两地聚拢到土墙根前,有的袖着手,有的吸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嗑,扯着闲篇。老年人爱打盹儿,聊着聊着便睡着了,头还一点一点的,好像是挺佩服哪一个人似的。女人们则靠着土墙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唯有孩子们,泼皮的在土墙根撒着欢儿,文静点的便拿着一小块木炭,在土墙上或写几个字,或画一幅画,至于是什么内容,那全凭当时的心情。
儿时的我最钟情于土墙根。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早早吃罢了晚饭,一帮子流着鼻涕的半大孩子们便聚拢在土墙根前挤老油。齐齐地排在土墙前,你靠着我,我挨着你,嗷嗷叫着,使劲地挤,于是挤出了汗,赶跑了寒冷。但是,衣服上也留下了一层墙上的尘土,成了淘气最有力的罪证。回到家,母亲作势高高扬起手掌,落下来却轻轻拂去了满身的尘土和草屑。
说不定哪一天的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小村,土墙也戴上了厚厚的棉帽子。待到天放晴了,冬日的阳光照射在土墙顶上,洁白的雪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整个的小村一片银装素裹,简直就是玉洁冰清的童话世界。雪慢慢融化,滴下的水变成了长长的冰溜子,顺着土墙望去,便盛开了一排溜的冰晶花。
慢慢地,这堵墙随着岁月的加深变得老态龙钟,墙体严重剥离,出现了多处的断裂。即使是这样,它依然为老屋遮挡着风寒,守候着故乡的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外国黑白插图资料》
母亲说,当初,是没有院墙的,没有院墙不是一个完整的家。所幸的是庄稼人有的是力气,乡下最不缺的是黄土。每天天不亮父亲就驾上排车,去村南的荒地或者沟边拉上一车土。晚上收工回来再捎上一车土。日积月累,在屋前存下了小山似的一大堆黄土。
过了年,趁着农闲,还有没吃完的过年饭,便开始动工了。
先用尺子左右前后丈量了一下,仔细地画了线,然后用杵头夯实了地基,铺上一层石头两层老砖,在老砖上支好用兩块木板做成的模子。土不能太干了,太干就打不到一块,影响坚固;也不能太湿了,太湿便砸成了泥。把不干不湿的土均匀地倒进支好的模子里,然后抄起杵头,用力夯实。拆下模板,再支上,母亲填土,父亲夯实,就这样一点一点朝前赶,一层一层地往上打,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单调而繁重的程序。待到三面院墙建好,一个春天便过去了。
三面簇新的土墙围绕着两间土坯房,散发着泥土清新的味道,于是便有了家的模样,有了家的温暖。土墙一人多高,墙顶苫上了黄麦草,如戴着斗笠的乡下老汉,更显得古朴厚道。
在西南方向留下一个两米多的豁口,这就算大门了。豁口的两边分别栽上一根壮实的木柱子,这就是门框。用树枝编就的篱笆门,门上随便系了一根铁丝,出门就把铁丝挂在门边的木柱子上。即便是这样,十多年来也从没有少过什么东西。
家乡的土质性黏,适合做土墙。几乎每家每户都用黄土夯实垒墙,这种墙又名“干打垒”,既经济又实用。乡下人不仅把庄稼侍候得好,做土墙更是呱呱叫。围着村子转一转,每一家的土墙都打得板板整整的,朴拙中透着坚实,像极了乡下人的性格。土墙,是村子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春天,土墙上长出了一些说不上名字的小草,绿油油的,惹人怜爱。春深了,有的小草还盛开了一朵朵漂亮的小花,在和煦的春风中微微飘摇着,给朴拙的农家小院增添了一簇亮丽的色彩。
夏天,母亲种下的眉豆早早爬满了土墙,纤细的眉豆秧,每天都有嫩嫩的牙尖冒出来,像极了调皮的孩童,在灿烂的阳光下,跃动着,躲闪着。
秋天是金色的,中秋时节,金黄的玉米便挂满了屋檐、树杈。父亲还别出心裁地将玉米挂上了土墙,于是,土墙也变成了金灿灿的颜色。那早就占领了土墙顶上的眉豆秧盛开了一嘟噜一串紫色、白色的眉豆花,结出了嫩生生、绿莹莹的眉豆,在凉爽的秋风中尽情地荡呀荡。
收完了秋,掰完了玉米的秸秆被拉了回来,这可是一家人大半年的烧柴。父亲把它们捆成了一个个结实的秫秸捆,就顺势靠在院外土墙上慢慢晾晒,这也成了野小子们藏猫猫的好去处。放学回到家,把书包一扔,抓起一个地瓜干煎饼,一边咯喳咯喳地嚼着,一边跑出去和早就约好的小伙伴们钻进玉米秸底下玩起了藏猫猫。
冬天的土墙根是最热闹的。忙碌了一整年的人们终于可以不用再忙乎农田的活计。吃过了早饭,待到太阳慢慢爬上了村头那棵最高的杨树梢,便三三两两地聚拢到土墙根前,有的袖着手,有的吸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唠着嗑,扯着闲篇。老年人爱打盹儿,聊着聊着便睡着了,头还一点一点的,好像是挺佩服哪一个人似的。女人们则靠着土墙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唯有孩子们,泼皮的在土墙根撒着欢儿,文静点的便拿着一小块木炭,在土墙上或写几个字,或画一幅画,至于是什么内容,那全凭当时的心情。
儿时的我最钟情于土墙根。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早早吃罢了晚饭,一帮子流着鼻涕的半大孩子们便聚拢在土墙根前挤老油。齐齐地排在土墙前,你靠着我,我挨着你,嗷嗷叫着,使劲地挤,于是挤出了汗,赶跑了寒冷。但是,衣服上也留下了一层墙上的尘土,成了淘气最有力的罪证。回到家,母亲作势高高扬起手掌,落下来却轻轻拂去了满身的尘土和草屑。
说不定哪一天的清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盖了小村,土墙也戴上了厚厚的棉帽子。待到天放晴了,冬日的阳光照射在土墙顶上,洁白的雪闪烁着亮晶晶的光芒。整个的小村一片银装素裹,简直就是玉洁冰清的童话世界。雪慢慢融化,滴下的水变成了长长的冰溜子,顺着土墙望去,便盛开了一排溜的冰晶花。
慢慢地,这堵墙随着岁月的加深变得老态龙钟,墙体严重剥离,出现了多处的断裂。即使是这样,它依然为老屋遮挡着风寒,守候着故乡的这片土地。
责任编辑:黄艳秋
插图选自《外国黑白插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