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1977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时节,我和几个大学同班同学相约回到母校——黄冈师范学院老校园(前身为华中师院黄冈分院),光阴似箭,岁月飞逝,一晃四十年过去了!
  当年意气风发的书生,如今,年龄大的已是头发花白,当上了“照孙办主任”;年龄最小的,也离退休年龄不远了……我们徜徉在熟悉的操场边,望着那些倍感亲切的教室和我们当年亲手种植、如今已长得叶茂参天的大树,感慨万千。当然,聊得最多的话题,少不了当年参加高考时的那些往事……
  上个世纪“大跃进”年代,我出生于武穴市北部横岗山下一个偏僻的山旮旯,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父亲和母亲都没有踏过学堂门,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连过年写门对还得求人,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楚。在那个靠劳动挣工分的年代,家里粮食月月不够吃,年年超支,日子过得挺艰苦,哪来钱供伢们上学?我小学三年级还没念完,就无奈辍学回家放牛。为了让我复学,父亲不得不硬着头皮辞掉生产队长,重操砌匠旧业,并让上小学二年级的大妹妹放弃读书,回家务农。我重新背起书包前往松阳中学插班读初中的那天,父亲和母亲双双送我到村头,从他们饱含辛酸泪水的眼里,我读懂了他们希望的眼神。从那时起,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刻苦练字,将来有机会一定要考上大学,改变家庭命运!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我的大学梦注定是好事多磨。
  由于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冒尖,字也写得出众,上高中后备受县教育局和梅川高中领导的关注与器重。1975年高中毕业后,学校破例将我留在校教务处当教导员,负责刻钢板、印制教材。虽然工资不算高,但可以不回乡种田,还能一邊工作,一边继续学习。在当时,对我们“回乡知青”来说,这无疑算得上是个“天上掉下馅儿饼”的美差。那个年代,能被推荐上大学的都是些有头有面人的子女,平民百姓的子弟做梦也别想。1976年,县教育局领导见我工作干得不错,是棵好苗子,便千方百计推荐我上大学,却终因力不从心而未能如愿,让我的一腔希望成了泡影。听到失利的消息,我顿时像掉进冰窟窿一样,一下子心凉了半截!我一个人躲到学校后面的树林里,倒在草地上,仰天长叹,痛哭了一场。然而,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没有使我消沉,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抖擞了我的精神,我很快调整好心态,用加倍努力的工作来忘掉心中的不快,有空就看书复习,耐心等待时机。我坚信:大学的校门总有一天会向我这个寒门子弟敞开的!
  我朝思夜盼,连做梦也在想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了教育战线。我犹如久旱逢甘霖一样,高兴得一夜没合眼。天刚亮,我就骑着自行车飞快回家,向父母报告这个好消息。父亲听后鼓励我:“儿啊,老天终于开眼了,俺老百姓的儿子也有机会考大学了。你要争口气,凭本事给俺陈家长长脸!”母亲高兴地将抽屉里家人舍不得吃的两个鸡蛋拿出来,煮了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碗上放一双筷子端到我手上,寓意吃了这碗荷包蛋,每门功课可考100分!父亲的一番话、母亲的一碗荷包蛋给了我参加高考莫大的精神动力。
  回到学校后,我坚持工作、学习两不误,白天埋头工作,晚上挑灯夜战,集中精力复习功课,经常熬个通宵。父母见我两个多月没回家,日夜思念,担心我身体吃不消。高考前一天早上,我还冇起床就听见门外有人轻轻敲门,开门一看,只见父亲和母亲站在门口,父亲胡须上、母亲眉毛上挂满雪白的霜花,母亲手中提的竹篮里放着一个用破棉絮裹得严严实实的瓦罐,瓦罐里装的是我最爱吃的墨鱼排骨汤,见此,一股热流顿时涌上心头,两眼热泪夺眶而出!我连忙把父母亲迎进房,接过竹篮,倒盆热水给他们洗脸、暖手。我家离学校有20多里路,山路崎岖,父亲和母亲是起五更冒着凛冽寒风走到学校的,他们为了儿子的前程真是呕心沥血啊!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连同“老三届”在内,10年的毕业生汇聚在一起。这一考,决定着每位考生“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命运,所以,人人企盼好运,个个摩拳擦掌,场下是朋友,场上是对手,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梅川高中魁星阁上开考的预备铃声响了,我像上阵打仗的勇士一样,拿着一支钢笔,满怀欣喜走进考场。看到昔日我上课的教室,如今成了改变命运的考场,心中既高兴又紧张。我屏住呼吸,沉着翻开试卷,仔细审视每一道试题,冷静思考,认真书写每一个答案……
  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日子,度日如年。每天听到邮递员送信的自行车铃声,就要跑过去打听消息,我多么盼望鸿雁早传佳讯!当我终于收到“华中师范学院黄冈分院”录取通知书、实现了大学梦时,我的眼睛一下模糊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学校老师们闻讯纷纷前来祝贺,我赶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喜糖和香烟,让大家分享我的喜悦与快乐。随后,学校为了欢送我和另外两位考取华师的老师,激励在校学生,精心组织全校师生一起到梅川镇街上巡游一番,我们三个“准大学生”胸前佩戴大红花,自豪地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高考,让我这个农民的儿子着实风光了一回!
  穷山沟里终于飞出了一只金凤凰,我成为村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父亲母亲看到我的录取通知书,乐得合不拢嘴,说话的嗓门一下子高了不少,走起路来昂首挺胸,扬眉吐气。一连几天,他们杀猪买糖,忙个不停,摆设几桌酒席,请来亲戚朋友庆贺。
  就在我即将启程的头天夜里,一轮圆月挂在门前树梢上,父亲还让我的一个堂兄在我家门前连放八响土铳,那响声震耳欲聋,打破了山村星夜的寂静,惊飞了树上沉睡的喜鹊,在山间久久回响……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曲光辉
其他文献
家住滇东乌蒙山深处的小山村,父老乡亲有这样的顺口溜:“要过年,大花钱;过了年,就下田……”  一进腊月,家乡便忙开了,热闹起来了。上街卖年货的,肩背车拉,来回穿梭在山路上。村里杀年猪、刷墙壁、焐白酒、舂粑粑,一串串年事,也在父亲母亲们的吆喝与操劳中,不折不扣地落在实处。假若哪家做的有一点瑕疵,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大家也会伸出热情的双手拉一把,笑眯眯地说:“你家没的,我家有,拿了去吃就行了。”抑或说
期刊
当年,乡中学离家20多里,我们寄宿就读。  学生灶一顿饭七分钱,一口直径两米五的大铁锅煮饭,饭是开水煮面条,只调盐,不炝油,不放菜,不调醋,喂猪似的弄一大锅。炊事员姓徐,外号叫扎耳子,肥头矮身,肚子滚圆,说话时小眼睛眨动,耳朵有节奏地跳动。扎耳子是老光棍,喜欢喝点小酒,脸酡红,走路踉跄,饭做得一塌糊涂。  下课,打饭的场景铭刻于心。“当当,当……”铃声响起,饿得前胸贴后背的我们一窝蜂冲挤出教室,校
期刊
菊喜欢下午耗在藤妹妹的小店里。  “说说吧,你曾经对哪位帅哥动过心?”藤妹妹的语音自带一分温婉,让菊在她的微微一笑中缴械投降。外面下着细雨,客人们更乐意待在她的店中,懒得出门,也没有人来打扰二人的交谈。  “茶水再倒一大杯候着!我说了哟!”菊笑着说道。  他给我的最初印象:我念初二时,下午第一节,他穿着一件绿色军上衣,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我很奇怪:怎么他总穿这么一件衣服?问了其他同学,才了
期刊
看完《随园食单》,感觉体验了一场中国式厨房的四重奏。眼、鼻、口、耳不自觉地跟着起承转合。合上书,竟嘘了一口气。好像刚才翻书时耳边响的锅碗瓢盆乒乒乓乓的声音,食物蒸煮炸烹嗞嗞啦啦的声音一并收进去了。心中感叹: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吃的啊!  袁枚是清朝乾隆时期的大文人,花了四十年时间写了这本食单,有些菜肴至今仍出现在国宴和寻常人家的餐桌上。杭州的G20峰会里几道国菜如西湖鱼圆、蜜汁火方就出自这本食单。为
期刊
小时候家里穷,三荒季节常常闹得上餐不接下餐,哪还有条件奢望穿得好,因而,小孩们掰着手指盼过年,盼父母给自己做上新衣裳,盼穿着新衣裳去外婆家拜年,从外婆、舅妈那里领到红纸包。  新春里孩子们会天天穿着新衣裳,放鞭炮、捉迷藏,与表兄妹们一起追逐嬉闹、跌打滚爬,累了饿了就分吃口袋里的糖果,常常乐得不知回家。新衣裳不仅脏得快,也破得快,但就是不愿意脱下来换洗。直到母亲说快要开学了,要穿着新衣裳去上学时,才
期刊
我的家乡在秦岭南坡,嘉陵江畔的半山腰,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植物生长茂盛,生物种类繁多,这就给马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因此,这里的马蜂特别多。  第一次被马蜂蜇,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天上午,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在大路的拐弯处,看见几个五年级的学生拿着石块向核桃树空隙中扔去,便好奇地跟了上去,想看看他们打什么。没想到,刚往前走了几步,一个圆圆的东西就落在了眼前,大孩子们都喊叫
期刊
人到中年,总爱回忆。  1983年,有三件大事:一是分田到户,告别了“大锅饭”,村庄喜气洋洋;二是我跳出了“农门”——考上昆明师范,全家欢天喜地;三是有了自己的假期——前几年假期可是要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的。下户分到三头黄牛和一头水牛,假期便由我放牧,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我15岁,个头瘦小。森林茂密,高山连绵,独自上山可是要胆子的呀!吃过午饭,我带着一块塑料布以防下雨,怀着兴奋出门。“事非经历不
期刊
我静静地坐在老屋那瘸了一条腿的小板凳上,不知道要想些什么。  深浅不一的青苔,沿着铺在屋檐下的火砖的皮肤潮水般生长起来,踩在上面,柔软湿滑。院子里杂草灌木疯长着,几乎遮住了整个地面,让人无处下脚。“噼噼啪啪”,灰暗的瓦背隐隐作响,原来,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白色的蜘蛛网在屋子的半空中悬挂着,从客厅向两边的里屋一直蔓延过去。这是我父母70年代建造的老屋,100多平方米,锄头、铁铲、犁耙、木桶、扁担、畚
期刊
吃过多少美味,如果要回答哪一道菜最可口,我一定脱口而出:“我妈烧的红烧肉。”  曾经写过一文,红烧肉,写之前,我专门向母亲讨教烧这道菜的窍门。母亲毫不遮掩,一口气兜底翻:首先要选好肉,肋条,肥瘦得当;放锅里清水煮一会儿,拿出洗净,切成块;再放油锅里,油锅要事先放葱姜煸了,再放入肉块继续煸;煸到一定火候,倒下半瓶黄酒,通常是特加饭,继续煮,半小时后再加入红酱油、冰糖,另加少许盐粒,如此再焖上个半小时
期刊
陈老爹是祖父的乡邻,老伴已去世多年,但在祖父的面前,他是很有些优越感的。就说打鱼吧,他清早出去,晚上回来,裤腰带上别着的鱼篓里总揣着无数的鱼虾,有些还令人眼馋地活蹦乱跳地窜了出来。  我常望见他肩上掮着一副竹竿,上面倒挂着几条鲶鱼,被柳枝穿过腮帮,张嘴朝天地断了气;或拽着一条爪子系得铁紧,脖子伸得老长,嘴里直吐白沫的王八。每当这时,他总要走到小港边的那块漂着丝草的洗衣石上,将肩上的渔具抖落在地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