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一样的饺子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nyzz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长家的早饭是饺子,这是为了优待我,因为我答应他写一写村里栽树的事,别的地方都有扶贫造林款,为什么他们村没有。但饺子是我不大喜欢的东西,它的模样总让我想起人的耳朵。吃10个饺子我会想到肚子里装了10个耳朵。我10来岁时候,奶奶在家煮饭,老眼昏花的奶奶把她的尖尖鞋当成茄子,端上桌的时候我一眼就看见了,它摆在最上面,像一个圆圆的大茄子。饺子和茄子,都是我最怕吃的东西。时间越久,我对它们的联想越丰富。奶奶那年78岁,第二年上茅厕时不幸摔了一跤,中风了,在床上躺了一年,这一年她的脾气非常暴躁,像小孩子一样,不是哭闹着要吃糖要吃肉,就是说她冷。歪在床上她也能掀翻炉子,自从被包成尖尖脚,她的力气全都跑到手上去了。在即将死去那一个月,她才安静下来,似乎人也清醒了。她被时间招呼到另一个世界已经20多年了,我对她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对那只被她当成茄子的小尖鞋的印象却越来越清淅。更奇怪的是,我现在看见饺子的时候要想到它,看见茄子的时候也要想到它。
  和村长告别后,我去追寻一条古驿道。是村长告诉我的,这古路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出川入黔的盐商们的必经之道。据说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都还是完整的,但现在它已经成了一条被任意宰断,胡乱丢在荒野里的绳子。走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看见了这条路的影子,路不宽,但石板铺陈的路面可以遥想古人建造它时的艰难和决心,而被磨得像镜子一样光滑的石头顿时让人感觉苍茫,这需要多少双脚去打磨啊?这种光滑让我最为感动的是“人民”,只有人民才会做到让它如此光滑。古驿道比我想像的破坏得更严重,尤其是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它不是被公路和稻田拦腰截断就是被来历不明的淤泥掩盖,走了三个多小时,我便不得不和它分道扬镳,因为有些地方根本见不到它的踪影。
  走到一条河边,我太累了,双腿像生锈的剪刀。这是一条小河,河水很干净也很平静。我脑子里还在想着那条古驿道,在它没入荒草的部分,石头似乎已经不那么光滑,颜色也是黑褐色,有些地方甚至流出了铁锈。很明显,由于没有脚板的蹉磨,它已经生锈了。就像世间上的一切,没有了人的光临和照拂,都是会生锈的。比如爱情,一旦不再有衷肠折磨;比如婚姻,一旦不再有关爱投放;比如社会,一旦不再有诚信浇注。古驿道是一部正在消失的历史,但它同时又是淹灭它截断它挤开它抛弃它,等等这一切新的人文活动的序言。序言下面的篇章还是人的历史。昨天是今天的序,今天是明天的序,明天是未来的序。婴儿是母亲的序,母亲是世界的序,世界是宇宙的序。这么想着,真是百感交集。在古驿道的历史上,有多少爱情失落,有多少金钱散尽,有多少春光得意,又有多少意兴阑珊,有多少泪洗烟尘,有多少黯然神伤。作为序言,我相信它们一定在人心里留下过动人的篇章。
  我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胡思乱想的时候,我以为我根本没有看河水,当我回过神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眼睛一直盯在水面上。河水一直在流,它不管我的到来,也不管我即将离去,它一直在流。它是那样平静,以它内在的行动,向着远方,一直在流。
其他文献
流行卡尔维诺的时候,我曾经以一种“求贤若渴”的心态“请”回了一套译林的《卡尔维诺文集》。它们现在拥挤在我的书橱里,依旧是原来硬壳封装的精美模样。我承认卡氏是意大利乃至全球一流的文学大师,可是当我希望在《寒夜独行人》里去找寻类似《悟空传》一样的快感时,我才发现我无法用畅销书的水准来解读这样的作品,同时我更加疑惑:当许多思想和读本以畅销书的名义大行其道时,它们的流行真的来自于我们的热爱吗?  卡氏的热
期刊
老庄是广东潮州人,24岁,还算不得老。女朋友是河南人,老庄说他自己是半个北方人,说的时候一脸得意。我听说老庄曾经吹过哈尔滨的雪风,还看过几张他穿着羽绒衣站在雪地里的照片。  后来知道他在冰城读过几年医专,比如说明白一点中医里的万象,到底,他还是安分地在深圳一家医药连锁公司做了几年的仓管,医师没考成,听说还要时间等。大概我是比较欣赏他那点吹牛脸不红心不跳还一脸陶醉的样子,另外,我那时也写点诗,老庄就
期刊
“气节”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词之一,这里的“气”指的是浩然之气、凛然之气,孟子善养此气,我跟着他学,养了很多年,后来就有朋友说我是“小鸡生鹅蛋——愣装大眼儿”,可见这气不是谁都能养出来的。“节”字很好理解,贞节、节操都是它,甚至还包括关节。中国人喜欢关节,这大概可以算是个奇闻,不过我自有依据,古人有一首赞美竹子的诗: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也虚心。这“节”毫无疑问是关节,从那以后竹子就被拟人化,称作“
期刊
阿欣姓什么,忘了,仿佛一直没留心过,但名字里面是一定有个欣字的。10年前,我进广东一家台湾鞋厂打工时,她已经在那个几千人的工厂里呆了二年。广东人喜欢叫人时名字前加个“阿”字,听起来有扑面的市井气息,像叫阿猫阿狗一样,听惯了也觉得亲切。  阿欣那时是财务课的一个小办事员,每个月厂里发薪水的前几天,她就拖着一张几尺长的表单往一个个数字上打勾,大概是核对车间计件工人每月的件数。  她是山东人,但个子矮小
期刊
说来有趣,我今天之所以摆弄起文学来,完全得益于我二哥的一首打油诗。我那时十一二岁罢,有一天,我将我二哥的一个笔记本偷偷地拿在厕所里看,便偶然地翻到了一首打油诗,全诗我不记得了,但至今还记得最后一句是“一出好戏三分半”,当时我顿生快意,觉得出恭时能读到这样有趣的诗真是人生一大快乐呵。于是就起了很大的野心,小弟我将来也要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上一读的书来。我当然至今也没有写出让人出恭时能读一读的书,我举这
期刊
成都的小吃是名扬中外的,但是这里的面也别具一格。比如担担面、渣渣面都十分有名气。平时喜欢吃面,既方便又快捷,所以常常在成都市的街市上吃面,有时,吃到一碗好面,不啻为一种惊喜,并且会有温馨和华丽的感觉,吃面就成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这里我且将在成都的好的面店公布出来,以飨同好。  成都的面店简直可以用多如牛毛来形容,且不只是卖一种面,大都兼卖好几种面:杂酱面、牛肉面、排骨面、肥肠面、煎蛋面等等,虽然这
期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四五岁或五六岁的那个时代。  我生活在一个人们以煤为生的镇子里,那个镇子小得你很难找到一个你不认识的人;那个镇子偏远得假如不是由于一座大山挡着我们就能轻易的看见外国,就不用在后来的许多年里用我们苍白的想象力对外国道听途说。  我出生在这个镇子里,长到八岁之后离开它。  我对它的记忆从我有记忆开始为开始,并以我的童年结束为结束。因为,我有时候会觉得我的童年在我离开镇子之后就结
期刊
七叶樟不是我们常见的樟树。七叶樟是故乡瑶村特有的灌木,再怎么长,都精瘦精瘦的,是长不成树的。之所以叫它樟,大概因为它散发出的气味与樟树差不多吧?那种气味,蚊蝇都靠近不了它。 七叶樟的得名,是一朵叶柄上有七片媚眼样的小叶,像手指般张开来。  七叶樟其实是名不符实的。因为春天初发的时候,一枝叶柄上只有三片叶,及至初夏,也只有五片叶。只有到了盛夏季节,在繁茂的枝头深处,才可能长出七片叶子来。而且也是非常
期刊
家所在的城市位于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是非常典型的板块地带,因此我们这里的小地震非常多。这些年来,我经常坐在家中,感受到地震的滋味。地震来了我无处可逃,因为我的家在七楼,真有大地震来了,等我跑下去,也许还在四五楼,便成肉饼了呢。所以,每次地震来时,我都往厕所飞逃,这是地震教育片中教的,因为厕所空间小,厕所的地是一整块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生存的可能性大。在厕所里等到不地震了,出去一看,对面楼的玻璃还
期刊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前一句是物质,后一句是精神。如果这两者都搞好了,可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了,两手抓就两手都要硬。业内人士说,喝茶是一种境界。更有大内高手云,茶是一种禅,随便不得。雪芹先生在《红楼梦》里好像也借谁谁之口说过:一杯为品,两杯为喝,三杯则为饮(饮驴的饮)。若以此标准,大多数人不合格。看来,喝茶讲究的,就是个质量,几年前写过一首诗,开头两句为:茶喝三遍为水,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