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教师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指导学生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总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自主探究 教学 尝试
“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 、 “ 学会学习 ” 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 终身学习 ” 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一、优化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因和兴趣。我在九年级《冷战中的对峙》一课时,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直观的方法,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 “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 的漫画,漫画描述他们正在使劲地 “ 扳手腕 ” ,他们的另一只手则分别摁向控制对方的导弹按钮。 “ 扳手腕 ” 正是初中学生中经常进行较劲的一项活动,形象生动的漫画,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由这幅漫画引入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差距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 “ 割地、赔款、开埠、议税 ” ;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 )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 2 )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 3 )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 4 )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往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八年级(上)第 3 课《收复新疆》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针对课文中提到 “ 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 ” ,将学生分成李派和左派,就 “ 海防 ” 和 “ 塞防 ” 孰轻孰重展开辩论,最终使学生理解了左宗棠的 “ 海塞并重 ” 主张的重要性。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 “ 学生 ” 在回答 “ 老师 ” 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 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 “ 西安事变 ” 一目时提出:“西安事变 ”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討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 西安事变 ”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尝试和体会。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奋斗的方向。爱因斯坦曾说过: “ 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知识愉悦感,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 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