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中的法律推理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律推理在法律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直接关系到裁定和判决的正确适用;当前,司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忽视了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和认识,滋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法律推理的有效性和司法公正的实现。本文则试图通过分析史蒂文·伯顿先生《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一书,从不同的司法实践主体视角出发,阐述法律推理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伯顿先生;法律推理;司法实践
  纵观法制历史,怪状种种。或有学者,钻研法条,皓首穷经,对法律之推理视而不见;或有律师,旁征博引,咬文嚼字,对论辩之逻辑毫不关心;或有法官,文采斐然,以情代理,对判决之谬误弃而不顾!林林总总的怪状,让我们看到了学界和司法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实质,无视形式的现象。
  “法律和法律推理的混乱,导致了几乎在法律研究的其他所有问题上的混乱。”这是伯顿先生在其书开始部分提到的,也是其对法律推理地位的总概括。简短的一句话,就将法律推理放置到法律研究金字塔的顶端,甚至认为不重视法律推理是导致一切法律混乱的根源。这句话无疑是对法律推理地位的精辟阐述,同时也指明了各个国家,各个时代出现法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重视法律推理,重视研究法律推理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法制进步的表现,也是吾等逻辑人要用一生来完成的使命。
  在提及法律推理的作用时,伯顿先生准确定位,认为法律推理应当是“揭示法律和特定行为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法律推理是司法过程中的纽带、中介,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正是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了解和熟练应用法律推理都是第一门必修课。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学习如何向律师一样思考”。
  如果在司法程序中没有法律推理或者法律推理不正确,那么司法程序将成为荒诞的游戏。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场游戏如果这样做没有理由,或是出于错误的理由,就不是一种我们应该在一个信奉自由平等的社会中进行的游戏。”的确,逻辑的魅力就在于说服,如果一个判决无法有逻辑地说服原被告,那司法的意义又将何在?
  在现实当中,有两种对“法律推理”的不同态度。一种叫做“法律形式主义”,一种叫做“法律怀疑主义”。“法律形式主义”认为,“法律推理应当仅仅根据客观事实,明确的规则和逻辑去决定一切法律所要求的具体行为”,如若这样,法官的裁决就有了可靠的逻辑依据,其裁判的结论也是经得起推敲和质疑的。这种观点的特点是,其认为法律及法律推理必须符合其标准,并且在实践中也可以符合。另一种观点叫做“法律怀疑主义”。其认为,在理论上法律和法律推理必须符合其标准,但是在实践中不可能符合。法官的判决过程受到一系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个性、偏见、政治意图等。因此“真正的判决依据并不清楚”。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表达了人们对“法律推理”的疑惑和彷徨。伯顿先生在批判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实际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完全放弃形式主义标准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在考虑法律和法律推理时注重法律行为者(公民以及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和为他们做裁判的人)的观点,还要求按照法律推理在其被适用的真实场合中的作用去考虑它。”这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方式,按照他本人的比喻,一个基督徒提醒他的穆斯林朋友不吃猪肉,是从遵守伊斯兰禁律为角度出发的,他本人并不认为此禁律正当适宜;同理,法律实务者以受法律约束的公民和法官的观点说话,但并不认为法是公正和合乎道德的。
  从法官的角度看,一个由良好的法律推理形成的判决,“比起比武、决斗更加文明和平;比起神明裁判和投硬币更加智慧”。法官的正确推理“能够使法官得到终局的、和平的、可证明的正当纠纷解决结果”。同时伯顿先生也敏锐的察觉到理论和现实的差距,“沉重的案件压力,甚至是极好的法官也是尽量以简捷的方式在说话和办案”。因此,他更加重视法律推理能力的训练,使之潜移默化融入法官的判决中,他教导他的学生大量研究法官的裁判意见,以“形成和培养能力”。
  从律师的角度来看,法律推理的作用在于另一方面。伯顿先生说:“律师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推理能力,有效预测和推论判决的结果。”如其所言,律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法律推理能力,才能有效预见法官的思维模式。而律师要准确预见,就得运用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类比方法和演绎方法。“纠纷一旦产生,律师最关心的是在此案件中,法院将做什么。而需要预测,必须知道法院曾经做过什么。而要说服,则必须指出法院在类似案件中做过什么”。律师应当像重视自己的职业一样,尊重法律推理的应用。在当事人需要的时候,向其提供准确的法律预见和有效的策略建议。
  “法律推理就像一个空瓶子,它的作用就在于其空无一物的空间。”如同一只空瓶子可以运载清水和酒,一种推理形式可以负载任何有意义或者无意义的东西。也正因为其形式性的特点,使其能装载司法个案中的各种故事。
  伯顿先生对法律推理的分析和对法律推理在现实中作用的独到见解,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整个司法推理的过程,对法律人影响甚大。他以生动的案例和逻辑的讲解,使我们对法律推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理论,如同在迷雾重重的案件海洋中,一盏指引航路的灯塔,给人以正确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超售已经成为各国航空公司普遍采用的做法,美国和欧盟都已经颁布了有关机票超售的相关法律,但是在我国,这种商业行为还没有被公众广泛认识,亦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关键词】超售;立法;比较研究  2005年2月17日,欧盟颁布的《关于航班拒载、取消或延误时对旅客赔偿和帮助的一般规定》(EU261/2004,以下简称261条例),和美国运输部(DOT)早在1978年就颁布了有关超售和拒绝
期刊
【摘要】中国入世之后,经济特区特殊优惠政策是否有违WTO国民待遇原则,特区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有人对此持否定态度。毫无疑问,中国的入世确实给经济特区原有立法及优惠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然而,WTO非歧视性和国民待遇原则设定了诸多有限性及例外性的条款,WTO并不排斥特殊经济区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认可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因此,中国入世并不影响特区存在及发展,只是对经济特区的立法提出了更高层次
期刊
【摘要】合同一方违约,使得合同相对方之利益遭受损害损害利益包括积极利益和可得利益。因积极利益一般比较容易确定、原告比较容易举证之特点,《合同法》对于积极利益之保护比较全面。由于可得利益,是未来可能得到的利益;同时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双重属性;某些情形,有签订之合同不相关因素介入,而立法上,对于可得利益之保护有限;现实中,原告举证也比较困难,取得可得利益,常常需要具备各种要件。  【关键词】可得利
期刊
【摘要】对于犯罪人在实施犯罪时是否理性,一直以来是犯罪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议。早期古典主义学派坚持犯罪人生物属性的同时强调了犯罪人趋利避害的特征,反映了犯罪人犯罪时的理性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犯罪心理学、刑事法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成熟,犯罪人的社会属性日益凸显出来,给不同的学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犯罪人的新视角。争议依然存在,但是“理性”作为人的主观意识,应该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注重移情以及综合的分
期刊
【摘要】随着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职业经理人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是一系列“经理问题”,影响着公司甚至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对强化经理权法律规制的呼声越来越强。治源之本,首先就应从限制经理权的授予入手。而我国《公司法》仅规定由董事会决定聘任和解聘,对于授权方式以及是否需要登记公示并未涉及。因此,依据我国企业实情,研究如何规制经理权授予意义重大。  【关键词】经理权授予;登
期刊
【摘要】现行《商标法》实施十一年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从2003年至今历经九年终于落成商标法修改草案。国务院法制办于2011年9月2日公布的商标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现行商标法作了四十项的改动。笔者将仅对显著修改的部分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自己对商标法修改的一些立法建议。  【关键词】商标法修改;商标侵权;恶意抢注;异议程序;立法建议  一、修改意见稿体现出进步性的内容  紧跟时代步伐,注重世界眼光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司法需求日益扩大形成了司法改革的“倒逼机制”,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不得不开始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从十八大报告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找出改革的关键词,以报告的若干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未来走向,这对准确把握、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和指导未来的司法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我国《公司法》规定了公司决议的无效和可撤销制度,但是,由于法条规定的笼统和概括性,特别是公司决议撤销制度中有很多有争议的问题值得讨论。有必要在不断出现的案例中进行类型化分析,以求使该法条的适用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公司决议;公司决议瑕疵;公司决议撤销之诉  一、相关案例中的问题梳理  (一)关于会议通知瑕疵  1.北京某墨业有限责任公司与范某等公司决议撤销纠纷上诉案①  一审法院认定
期刊
【摘要】2011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正式纳入刑法的调整范畴,规定在道路上醉酒(即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驾驶机动车的为危险驾驶罪。本文以四川省彭州市检察院办理的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为分析蓝本,对醉驾型危险驾驶的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醉驾;特点及原因;对策建议  一、我市醉驾的现状  自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1
期刊
【摘要】先行行为是出现在刑法学界不作为犯中的一个词汇,先行行为的种类有很多,包括了合法行为也包括了违法行为,那么犯罪行为可不可以被纳入到先行行为的范畴中来,学术界对此分成对立鲜明的两种观点,笔者比较认同肯定说,即将其纳入先行行为范围,因为这样的做法具有较积极的意义,但是对范围加以限制,如何限制,将在本文中加以阐释说明。  【关键词】过失;故意;罪刑相适应  在进行接下来的阐述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两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