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道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如果将地球看作一个绝对的球体,那么赤道则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基于二元的基础上的,而赤道本身正是二元论无法清晰划分的中间地带,是事物的临界状态,含混而清晰。廖斐在Vanquard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呈现了赤道这一概念及其在生活世界的投射与艺术家工作生活的交集。
  赤道这一概念是我们在克服主观相对建立客观秩序的“科学态度”指引下,对经验观察、测量、抽象、计算建构出的“科学世界”的一部分。但和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事物一样,赤道仍然必须在“生活世界”里被了解并获得意义。赤道属于这个世界,也从不曾脱离这个世界。数理化、抽象化的“科学世界”仍然直接指向已有的“生活世界”这一无法被取消的、最终视域中的客体,就像我们遵循赤道这一抽象概念在地表为其建造纪念碑一样。廖斐在展览中建造了两座“赤道纪念碑”。毫无疑问,作品所在位置与真正的赤道相去甚远,廖斐只是提取了纪念碑垂直的形式和人为创造的却难以在现实世界中精确对应的一条线。两座纪念碑真正显现的是以“硬”的概念去捕捉流变的对象所带来的张力。这样的认知系统虽然不完备,但我们却是利用这一系统掌握了大量的自然规律。同样的张力也出现在《延绵的赤道》这件作品中。赤道作为地球表面的存在物必然依附于起伏的地形,艺术家用激光水平仪和起伏的地图模拟了这一概念与实体的耦台。有趣的是在展览现场,因观众走动带来的地面震动使得激光束在起伏的地图表面上下摆动,这正像观念上那条作为圆周线的赤道在现实世界投射时的漂移。
  赤道作为概念上的一条线虽难以在“生活世界”精准对应,但赤道地区确实存在地球上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特性。不需要理论化、逻辑化、客观真理化,生活其中的人可以切实感受到这些不同。赤道地区常年受到低气压带控制,地表附近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具有最小的重力加速度等。《重力雕塑2》是一件艺术家个人风格明显的作品。十几卷黑色的胶带水平贴在墙面高处,这是廖斐利用身边之物创造出的科学实验般的情境。随着时间推移,胶带因重力先后下落,最初呈一条直线排列的胶带因各自质量、黏性甚至空气扰动的不同下落到不同的位置,而其中两卷因下方的木板而改变了下落的轨迹与速度。“物质”与“运动”这两个廖斐创作的主要元素在此同时在场。最终,所有胶带将会陆续降落至地面,这是一个缓慢的运动,其中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人充满期待。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各自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暴露无遗。但观察不应在此止步,艺术家希望观者看到的是经典力学此时如何在人脑中展现,眼前所见是如何被我们的认知赋予意义。这一运动不再仅仅是被客观认知的某种量化、客体化的实体,它更是一个中介,由对外在存有的关注,转移至对意识深度反思的中介。
  在廖斐近期的北京个展“这句话是错的”中,艺术家密集展现了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思考,艺术家希望呈现更真实的工作室状态。展览中出现的材料在艺术家工作室所在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甚至在《极夜N0 2》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索性将一块捡来的因喷漆作业留下黑色条纹的木板搬到了展厅。艺术家本想在这块木板上绘制图案,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这是艺术家自己的“回归事物本身”。木板已有条纹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在艺术家的意识指向下,这块木板的本质“自然呈现于意识现象的直观逼视中”,成为“呈现于意识中的事物”。而在作品《赤道纪念碑》中的那些废弃人行道地砖、木板也正是在艺术家创作行动予以意义诠释之后才构成的具有选择关联性的艺术作品。装置作品《光照》同样源自艺术家日常生活经验。在这件作品中,观众用手电筒水平倾斜照射木箱内的一个侧面,光线经反射后会在相邻的四十五度角显现出正圆形光圈。这样的现象在科学中可以用光线的对称反射来解释。而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以光线传播的理论为基础。相反,它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是廖斐在工作室用手电筒找东西时无意间体验到这一光线反射的现象。这样的过程是非常艺术家式的。如果是科学家来制作这样一件作品,他的出发点必然是光学原理。无论是由经验提炼理论还是理论重现经验,都可以从中寻找出行动者“生活世界”中的方向感与构成经验,艺术家将自己生活场的历史轨迹与时间历程注入其中。作品《光照》不仅指射了太阳直射点以赤道为中心的周年回归运动,也是艺术家身体行动与生活空间的互动。日常经验、理论演绎、艺术表现构成了廖斐艺术系统的自我生产。
  自然科学实验般简洁、清晰、机械的美感是廖斐作品一贯的特性,这源自艺术家对二元论的怀疑和对二元基础上建立起的美感的兴趣。贯穿展厅的作品《水流》同样具备这一特性。水管和木条的组合构成了城乡接合部常见的经济快捷供水系统,这一生活道具同时进行着压力与材质互相作用的实验。同时,这一蜿蜒伸展的作品也是“生活世界”这一终极背景在展览中的投射,艺术家生活所在的城乡接台部的快速、实用、半成品化与不确定性在艺术家看来蕴含巨大的创造力,这些体验或多或少融入到了廖斐的创作中。在充满冷静客观氛围的展厅中,《水流》使展览空间成为一个有人参与,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张力在此显得很柔和。
其他文献
2015年末,蓝色占领了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栋红楼,人声鼎沸,姜食香气此起彼伏——泰康空间冬季展览“政纯会:政纯办十周年”的狂欢气氛让我们意识到艺术圈又一个年未的到来。在纵情欢乐中,我们势必需要对年度的或一贯的行为积淀做梳理和总结,也需要对现象做追问和反思。同大多数展览  样,研究目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幕后的功课支撑起最终呈现的展览叙事,“政纯会”的举办与泰康空间的研究线索、理念密切祖关。泰康空间成立
期刊
普鲁斯特说:“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记忆,这一句判断是深刻的片面,为了全面需要补上——没有转喻,就没有记忆的联系,没有故事,没有小说。”诚如展览喻体——幻像,喻体指代特定时期的人物,多角度地描绘中国香港在远离内地背景之下,殖民地文化孕育出港人特有的脸谱,从身体、个体到群体。  摄影在配合着历史语境,事实上这很危险,展览的着眼点放置在文化的交融上,对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保持沉默,我认为这是转喻能力丧失
期刊
沈少民,国际著名当代装置艺术与观念艺术家,目前生活与工作于中国北京和澳大利亚悉尼,其作品以装置、影像以及观念绘画等创作方式为主,常常曲折地呈现当代人类的生存处境并作深刻反思。展览“这里没有问题——沈少民作品”展是沈少民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举办的大型个展。其名称源自现成品艺术的发明者马塞尔·杜尚的一句名言:“哪里没有问题,哪里就不会有解决方案。问题是思想的发明。”以这个侼论作为一个出发点,沈少民阐发了
期刊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此次展览“隐藏与无名”在题目的选择上有什么特别含义吗?  滔曦(以下简称“潘”):这批作品大部分都是在2015年所作,是这个阶段心境的真实笔录,我把自己隐藏在这些笔画无穷尽的交织之中。这便是“写”,而不是“画”。大部分作品又恰恰有一个共同的隐喻,画面所表现的形体都有突兀的被遮蔽的部分——一种秘密的存在。隐藏之物对我来说即是“魅惑”。无名:无可名状之意,无法尽诉,不可理喻
期刊
十多年前看到尹朝阳作品时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残阳如血色的天安门广场、影影绰绰的汹涌人潮、面目惊恐奋力抬石的孤独男人、令人头晕目眩的圆形辐射…-这些绘画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也蕴含着强烈的存在主义戏剧意味,尹朝阳这个名字也随着撕扯般的笔触以及刺痛感的色彩,深深留在了脑海。后来读到马塞尔-杜尚“一幅不能带来震撼的画不是一幅好画”这句话时,在脑中跳出的第一个画家仍是尹朝阳。  当年的“神话”系列中,尹
期刊
熟悉于艾君的人也不会对以下几个概念感到陌生:“黑画”、“素描式绘画”、“绘画装置”、“个人文体”、“第三绘画”、“绘画文体”。关于绘画理论的描述,于艾君有着自己的体系,这个体系并非是被广泛认可的,却是其始终坚守的。但这些标签式的词汇一方面让我们更快进入艺术家的语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固定印象的成见。然而成见并非偏见,在阅读于艾君的作品时,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是这些与“标签”有关的概念:什么是“第三
期刊
19世纪末,尚处弱冠之年的超现实主义诗歌鼻祖阿尔蒂尔·兰波(Arthur Rlmb8LId,1854-1891)挥就出“La vIeest d’ailleurs!”的经典诗句,其中的“allIeurs”可直译为“其他”。尔后,米兰·昆德拉以其译义“生活在别处”为名著书。一百多年来,兰波的诗句被激进的青年们奉若圭臬,从现状里出走,亦当成为在青春年华里该怀揣持有的姿态。  作为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
期刊
“物之微”的关注点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作品中出现的、使用的物质性材料,这部分和“物”相关;其次是每个艺术家所选择的特定材料,以及材料出现的语境、材料和艺术家的具体关系,这部分和“微”有关。“物之微”的起点是在绘画中加入现成品,赋予其以非平面的物质感,这并不是新近之举,概括而言,作为一种趋势它几乎同时发生在欧洲和美国的抽象主义艺术发展式微之后,常常被看作是对抽象主义所强调的艺术家主观性、表现。性的反
期刊
王亚彬,人称“王员外”。这称谓很准确,他是这个时代的幸运者,在缝隙中安身立命,却能江湖飘转,任性地迁移。2015年春,王骁从北京来电话,说要约我去歙县看王亚彬的工作室。我非常吃惊,他不是在郑州吗?原来,王亚彬早已把工作室搬到了歙县渔梁坝附近的紫阳桥边!  那个地方我太熟悉了! 1999年的秋天我就去过,在狮子桥附近还画过好几张写生,后来又去过几次。从14世纪至17世纪,这三百年,练江比今天的黄浦江
期刊
艺术家的艺术  尼采曾在《欢愉的知识》前言里召唤,“啊,要是你能直正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但这是“另一种艺术……一种艺术家的艺术,一种只为艺术家存在的艺术”!本次“大同大张个展”呈现的就是尼采所说的“另一种艺术”,“艺术家的艺术”。  大张的思想和尼采密切相关。他承袭了尼采积极的悲剧观,认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是非常之荒唐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为了证明其“思想的存在”,不得不“去做肉体的厮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