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过程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如果说教学是培养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那么教材就是培养价值观的主要资源。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开发课程价值观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这样的功能以课程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具体展现,阅读教学为实现途径,并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清楚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观资源,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抓好语文教学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新课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该套教科书分为五册必修和五个模块的选修,每册必修课本均涵盖“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模块。本文主要选取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四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分析,以价值取向为切入点,文本内容为突破口,分析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范畴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而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说:“人要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肯定价值,这种肯定价值就是勇于自我牺牲和无私的爱,就是对完善和真理的爱,对天地自然和生命中一切神圣事物的爱。”叶澜教授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在具体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核心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中。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香港的何文胜老师在对以往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取向量表,将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架构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八个维度。本文将以何老师的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架构为基础,将这些稳定的、持久的、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作为教材价值分析的依据。
二、核心价值观在语文必修一中的展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共收入文学作品十二篇,汇集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在价值观方面主要集中于国家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
(一)国家价值取向——对爱国精神的歌颂、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对国家发展的赞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总会涌现出一批英雄伟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有安定天下的豪情。符合这类价值内涵的作品在必修一中共有五篇。
《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在诗句“鹰击长空,魚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毛泽东对中国发展的关心异常强烈,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歌中,毛泽东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爱国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形式严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夜缒而出,表现得义无返顾,他深入秦国与秦王交涉,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解除了亡国危机。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信念。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解除燕国祸患,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避艰险,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舍身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肯定,行刺虽败,但荆轲的革命精神与牺牲精神深入人心。
《鸿门宴》一课,学生可以从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学到治理国家、建功立业必备的能力,即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辱负重等。也可以从项羽的表现,看到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即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等。
除以上文言文,现代文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民族情怀。《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现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飞向太空的航程》报道了“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飞向太空的事件,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流露出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正是现在的学生所需要的。
(二)社会价值取向——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社会公德的认知
为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关于社会动荡的文章。内容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象:包括不文明现象和进步现象,呈现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二是社会公德,集中在社会文明以及文化方面。前者教学生认识生活的社会,后者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文明有责任心的公民,其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选材主要集中于后者。必修一中,传达出社会价值取向的文章共四篇。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鲁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个人精神,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英勇无畏的精神。阅读后学生可以认识到,只考虑自身利益,而视国家民族于无物,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应该是相互对立依存的。
《小狗包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意义。文章提醒学生铭记历史,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是,身处动乱的社会除了对社会情况进行探讨和拷问也要学会反省自身。
《包身工》把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文章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如夏衍所说“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经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刻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覆辙。它提示读者,在叩问和反思生命中找到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启示人们“真善美”是人在精神时空中的最高追求。
(三)个人价值取向——个人感情的抒发,个人的品德价值与追求,个人审美的展现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家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情感同样重要。命运的坎坷不济,事业前途的失意,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也很多。必修一中展现个人价值取向主题的文章共六篇。
《雨巷》抒发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失望与彷徨,诗人虽然迷茫,但并未绝望。这启示学生,成长的路上势必经历挫折烦恼,但一定要有一颗勇敢追求的心。
《再别康桥》诗人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诗歌表现的虽不是伟大的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而它给学生传达的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即对逝去美好的无限追念。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对艾青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怀爱护,她的善良和辛劳,深深的打动艾青,诗歌赞美大堰河的同时也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它教给学生的是学会感恩与赞美。
《记念刘和珍君》分析刘和珍的事例,可以让学生得到种种启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需要一种反抗的精神;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奋斗;中国女性外秀内刚的品质;为信念而不懈追求;利与弊的权衡;斗争需要计划,等等。
《小狗包弟》一文,巴金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可以引发学生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感受,有助于学生收获正确的人生领悟和精神生命的追求。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能够感受到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师生交流中建立一種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
八个维度价值取向中,必修一的课文集中展现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必修一选文的核心价值取向很重视个人品德的养成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的关注以及爱国精神的培养。必修一的语文核心价值正体现着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学生观,即“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社会背景中的人’”。
然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养成打好基础,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3]钱之俊.语文教材要灌输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4,32:10-15.
[4]杨柳,粟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探究——以人教版2006年第2版语文教材(必修)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04:8-11.
[5]杨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9.
[6]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人教版语文教科书;高中语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这样的功能以课程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具体展现,阅读教学为实现途径,并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清楚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观资源,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抓好语文教学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新课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该套教科书分为五册必修和五个模块的选修,每册必修课本均涵盖“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模块。本文主要选取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四个单元的课文进行分析,以价值取向为切入点,文本内容为突破口,分析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范畴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而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说:“人要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肯定价值,这种肯定价值就是勇于自我牺牲和无私的爱,就是对完善和真理的爱,对天地自然和生命中一切神圣事物的爱。”叶澜教授认为:“价值取向是人对客观事物及自己需求和利益的认识水平的反映,也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体现。”
在具体的课程与教学领域,核心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中。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香港的何文胜老师在对以往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取向量表,将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架构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世界、自然、其他”八个维度。本文将以何老师的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架构为基础,将这些稳定的、持久的、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作为教材价值分析的依据。
二、核心价值观在语文必修一中的展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阅读鉴赏”部分,共收入文学作品十二篇,汇集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在价值观方面主要集中于国家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
(一)国家价值取向——对爱国精神的歌颂、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对国家发展的赞美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总会涌现出一批英雄伟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有安定天下的豪情。符合这类价值内涵的作品在必修一中共有五篇。
《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在诗句“鹰击长空,魚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诗词中,毛泽东对中国发展的关心异常强烈,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歌中,毛泽东那种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爱国精神强烈地冲击着学生。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形式严峻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夜缒而出,表现得义无返顾,他深入秦国与秦王交涉,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解除了亡国危机。文章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爱国信念。
《荆轲刺秦王》中荆轲为报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解除燕国祸患,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不避艰险,他那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舍身忘死反抗强暴的精神赢得了后人的肯定,行刺虽败,但荆轲的革命精神与牺牲精神深入人心。
《鸿门宴》一课,学生可以从刘邦在鸿门宴中的表现学到治理国家、建功立业必备的能力,即善于用人、能言善辩、随机应变,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忍辱负重等。也可以从项羽的表现,看到成功路上的绊脚石,即政治上的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等。
除以上文言文,现代文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民族情怀。《别了,“不列颠尼亚”》再现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飞向太空的航程》报道了“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飞向太空的事件,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流露出的喜悦和自豪之情,正是现在的学生所需要的。
(二)社会价值取向——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社会公德的认知
为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关于社会动荡的文章。内容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现象:包括不文明现象和进步现象,呈现社会的黑暗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二是社会公德,集中在社会文明以及文化方面。前者教学生认识生活的社会,后者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文明有责任心的公民,其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选材主要集中于后者。必修一中,传达出社会价值取向的文章共四篇。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鲁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个人精神,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英勇无畏的精神。阅读后学生可以认识到,只考虑自身利益,而视国家民族于无物,是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应该是相互对立依存的。
《小狗包弟》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意义。文章提醒学生铭记历史,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是,身处动乱的社会除了对社会情况进行探讨和拷问也要学会反省自身。
《包身工》把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文章的社会价值取向正如夏衍所说“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经付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和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新中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刻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覆辙。它提示读者,在叩问和反思生命中找到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启示人们“真善美”是人在精神时空中的最高追求。
(三)个人价值取向——个人感情的抒发,个人的品德价值与追求,个人审美的展现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家国社会的大背景下,个人的情感同样重要。命运的坎坷不济,事业前途的失意,在文学作品中反映也很多。必修一中展现个人价值取向主题的文章共六篇。
《雨巷》抒发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失望与彷徨,诗人虽然迷茫,但并未绝望。这启示学生,成长的路上势必经历挫折烦恼,但一定要有一颗勇敢追求的心。
《再别康桥》诗人悄悄的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诗歌表现的虽不是伟大的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都有强烈的共鸣,而它给学生传达的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即对逝去美好的无限追念。
《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对艾青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关怀爱护,她的善良和辛劳,深深的打动艾青,诗歌赞美大堰河的同时也寄托了对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它教给学生的是学会感恩与赞美。
《记念刘和珍君》分析刘和珍的事例,可以让学生得到种种启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需要一种反抗的精神;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奋斗;中国女性外秀内刚的品质;为信念而不懈追求;利与弊的权衡;斗争需要计划,等等。
《小狗包弟》一文,巴金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可以引发学生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感受,有助于学生收获正确的人生领悟和精神生命的追求。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在学习本文时,能够感受到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师生交流中建立一種互敬互爱、互相劝勉的关系。
八个维度价值取向中,必修一的课文集中展现的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可以看出必修一选文的核心价值取向很重视个人品德的养成与个人情感的抒发,对社会的关注以及爱国精神的培养。必修一的语文核心价值正体现着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学生观,即“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社会背景中的人’”。
然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之中,为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养成打好基础,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3]钱之俊.语文教材要灌输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4,32:10-15.
[4]杨柳,粟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探究——以人教版2006年第2版语文教材(必修)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04:8-11.
[5]杨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选文价值取向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9.
[6]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A].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