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n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认为,要写好作文,就必须多读多写,而且要“有分析地多读,多写”。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密切关联,就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做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课文成为摆设,以致学生产生学课文没什么用的错误认识。那么,如何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日常阅读教学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关键就在于如何发挥读对写的指导作用了。
  首先,教师应明确课内阅读教学的三大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的收获不外乎以下几方面:学习语言,领会思想,了解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明确地把这三点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当然,根据不同文章类型师生教学可以也应该有所侧重。)师生有的放矢,是读写能力相互转移的关键一环,作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目标有价值的阅读。
  其次,教师要在阅读课上引导学生操练语言。
  学习课文不只是对语言的识别、记忆,乃至品味、赏析,要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调动丰富的审美情感,真实独特地表达,美的创造由此开始。操练语言的方法有很多,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添写标题
  在教读有明显章节结构的课文时,我一般要求学生给每部分加上个小标题,比如《纪念刘和珍君》《道士塔》《药》《项链》《阿Q正传》等文。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如《纪念刘和珍君》,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经过思考交流,大家展示了不少精彩作品,现举一例如下:
  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祭英灵;义愤填膺,口诛笔伐醒民众
  温婉沉勇,百折不回毅请愿;无耻下劣,凶残无道戮妇婴
  徒手请愿,身死贼歌意甚廖;殒身不恤,旧影永存助前行
  2、写题画诗
  在学习《故都的秋》一文时,我要求学生为作者描绘出的故都秋日画卷题名或题诗。学生热情很高,积极参与。经过用心体会,仔细推敲,共同交流,互改互评,写出不少优秀诗作,部分展示如下:
  静院赏秋心闲逸,驯鸽高飞天幽碧。秋草疏落衬牵牛,日光漏下槐树底。
  落蕊缤纷飘满地,脚踏无声觉柔细。轻扫幽幽留丝纹,细腻清闲且冷寂。
  树茂屋底闻蝉鸣,凄凄哀叫惹人听。南国秋蝉不易寻,故都处处养家虫。
  屋角墙头尽枣树,盛日秋果叶中露。叶落实红北风起,秋末尘沙卷灰土。
  3、改写散文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因为直接让学生去写诗歌鉴赏难度较大,我就引导学生从简单的诗句改写入手,逐渐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用散文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山村景色的恬静美好,展示出村民的勤劳淳朴,领会到作者对山居归隐的向往留恋。
  4、抒写感悟
  《人是什么》是一篇哲学论文,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有哲理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同学的答案异彩纷呈,闪耀着思想者的光辉。最后,我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人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同学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只有经过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的过程后,学生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与成就感。
  总之,具体的做法还有很多。巧设语言表达训练,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思考和表达习惯。经过这种创造性的阅读,主体和客体,读与写有机统一,达到以读带写的目的。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文章思想的真正探究者与收获者。
  解读一篇文章的思想之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只有让学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思考者,成为人生哲理的发现者,他才有可能变教材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读《项链》《人是什么》《人生的境界》乃至《师说》《鸿门宴》等文时,我都会精心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经过学生脑力劳动后获得的思想给他们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阅读教学不应该是授予学生思想,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也只有如此,学生才有可能把学过的文章与作文联系起来,才能学以致用,把课本文章的思想变成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最后,带领学生从模仿开始进行文体训练。
  当高一的学生学完诗歌后,我引导他们总结出诗这种文体的特征——语言凝炼,音韵和谐,结构跳跃,抒情浓郁。接下来,又把一些生动有趣的当代诗作读给他们听,让学生明白诗可以写得幽默自在,轻松自如。最后,又为他们提供了许多诗的题目,以期达到激发其写作灵感、调动其写作激情的目的。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一位诗人,他们用真情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笔端绽放出美丽的思维花朵。讲评课上,学生大声颂读自己的诗作,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可见,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技巧,熟悉了一种文体特征后,他们完全可以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
  综上所述,读和写有益而又有效的结合,是我努力以求的,相信循着正确的指导途径走下去,我们的作文教学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王胜霞,教师,现居河北巨鹿。
其他文献
有时候,我长久地观察那些树   落在上面的鸟越来越少   一些叶子经络突现,像暴露的风霜   在这个深秋,风总是不厌其烦地扇动着   那些晃动的叶子,再没有柔软的身段   周旋于雨露与西风之间   这人世的光景,多半已无悬念   它们只是随风晃动,不着悲喜   这个时候,它们就像一具具倒立的瓷器   数着风声,准备着最后一次绝响   五月   又一场雨后,天空高远   一群鸟忙着飞出,相互鸣叫  
少堂先生自称是我的学生,但其实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朋友。近几年来,他在我国中学语文界非常的活跃。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在网上,当然更多的还是在语文老师们的口碑中,他都是引人注目的风云人物。对这个理论知识扎实且很有点儿开拓精神、创新意识的后辈朋友,我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今天读了他的新作《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感慨良多,忍不住要为少堂先生喝两句彩。  这位可爱的后辈曾经说:幽默是他的工作态度。我很欣赏
随着电视剧《刘老根》和《马大帅》等东北大剧在全国的热播,着实让不了解东北的中国老百姓,认识了红火火的东北、热辣辣的东北人,还听到了那样一口豪爽爽的“东北腔”,真是过瘾。那么,“东北腔”魅力何在?怎么东北小品亮相《春晚》十几年,依然火爆不减呢?的确值得细品。  被人称作“东北腔”或“东北味儿”的东北话究竟是什么“味儿”?说白了就是东北人(姑且不管褒贬)熟悉的地道的“大chá子味儿”。  查了几本汉语
我要用最快速度完成手中的画作  向右,是淡绿的草地  向左,是半只没画完的奶狗  她楚楚可怜  斜眼望我,她毛绒绒的样子  掐着时间的丰腰  我努力画出她小小的孤独  无助和悲伤  她伸出没画完的胖爪  一次又一次,将我按在画布上  白天闪过脑际:  两只白鹅伫立河边  松涛阵阵,红菊暖人  厚樸翻卷枯黄  双色大丽花待字闺中  松木栈道合影的诗人  最美的,永远是下一张  文成瀑布  它反复喧哗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接受美学者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用的是“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们构成作品“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以“期待视界”去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造。所以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然而我又非常困惑:现在的中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是预设的活动,它是诱导者根据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法,让被诱导者循序渐进的完成指令,最终实现自己的期待。诱导式作文就是根据“诱导”的基本特征来设计和开展作文教学,因此诱导式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诱导性。诱导式作文是在教师诱导下的作文,这种诱导是预设的,教师的预设包括如下内容:(1)明确诱导的目的即教学目标;(2)选择诱导的策略即教学策略和方法;(3)獲取先期经验。即写出下水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甸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  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单元导航]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本单元学习重点为鉴赏戏曲语言和艺术手法,注意戏曲语言的动作性和个性化,还应把握曲词通俗、多用口语的特点,诗化语言中具有的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古代戏曲常常运用浪漫主义和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浪漫主义手法以超现实的想象、夸张、奇异的情节,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借景抒情手法则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感情的
大多数孩子讨厌写作,分析一下原因,其中有这样的一个主要方面:无话可写。尤其是农村孩子生活圈子小,学校、家两点一线,活动范围狭窄;老师、同学和家长三点一面,交流对象少。生活单调枯燥,见识面窄,学生脑中无物,面对作文当然无话可说。  要想写好作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走进生活中去,因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没有生活的体验,就没有真切的感受,也就没有丰富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从应试的角度,可以说高考作文有着“两位读者、两分钟”的特点。两位读者,就是每篇作文由两名互不知情的评卷员评改,即便是那些满分作文,在见诸报刊书籍之前,也只有两个读者;两分钟,是评卷员评一份卷的平均时间。  尽管有些媒体、有些人为此愤愤不平,似乎好不容易从全省各地选送来的评卷员、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们都成了草菅人命的刽子手。如果我们理性地算一算时间,的确也只有这么多。问题是两分钟够不够判断一篇作文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