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48956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在高中政治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备受政治教师的关注,纷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观念,扼杀了学生个性,阻碍着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高中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单一。教学中,师生们围绕高考这根无形指挥棒团团转,必然地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摆正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学习气氛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师生关系应该是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分析热点问题,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也可以到企业、商业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查阅资料。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作为主体走出课堂,面向生活,需要的是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传授”、“教导”和“接受”,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三、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支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针对课题难以确定问题,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课题。指导学生遵循“三个原则”,坚持“三个联系”。三个原则是:(1)兴趣原则,(2)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3)可行性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三个联系”,即:(1)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鲜活性;(2)要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针对性;(3)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我指导高一学生结合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的知识确定了“尤溪九阜山的开发与保护”(尤溪九阜山是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开放性课题,与现实联系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五、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课程关系,教学中必须摆正课内知识学习和课外实践探索的位置,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对政治科知识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六、重视过程评价,完善评价体系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法。增强责任心,经常深入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了解情况,帮助指导,掌握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从而正确评价学习活动促进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总之,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感到茫无头绪,政治教师除了帮助引导外,更要重视心理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脆弱,特别应防止学生产生焦虑情绪。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最大限度地开发出人的创造力潜能,我们要为之不懈努力。
其他文献
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四大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类在工农业发展的同时,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化肥、农药的利用,不断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我们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有关大气污染的教学    1、CO污染  在进行CO性质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介绍CO
期刊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以下是我对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以人为本 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
期刊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呢?    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改进上课作风    数学教师是创设良好的数学课堂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教师的作风是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在有民主作风的课堂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心情舒畅,兴趣盎然,
期刊
小学班主任面对的是6、7岁~11、12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对班主任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每一个人十分关注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班主任对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反应为转移。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讲究策略,把握表扬的艺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合理运用赞扬这一把神奇的钥匙。    一、表扬要具体     表扬要具体,表扬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
期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一、得当的教学方法是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纽带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包
期刊
在培养跨世纪创造性人才的今天,学校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任,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鼓励学生“我会学”     “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累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
期刊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多数人都认为“枯燥乏味、教者难教、学者无趣”的数学来说尤显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有了“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地探索发现生活中数学的奥秘。下面就我的教学经验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之法。    一、故事激趣法    “爱听故事”,“爱看动画”可以说是每个小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力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问题是探究的发端,学会提问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善
期刊
内容摘要:“举一反三”指举出一件事,就可以触类旁通,类举出许多同类的事理来。用在教学中,即通过开导、启发的方法教会学生经常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顺着自己的思路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一通百通。老师讲例子,讲方法,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多动脑,多思考。  关键词: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 主人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
期刊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