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开头说略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y_su26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关键词】开头
  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比喻一篇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从写作者的角度说,写好“凤头”,就是把开头写得美丽精巧,新颖贴切,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尤其在考场作文的快速阅卷中,要让阅卷老师对你的文章“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必须开好头。“良好的开头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嘛。从阅卷者的角度说,一个好的文章开头,犹如京剧舞台上人物的第一次登台“亮相”,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在高考作文的阅卷中,由于速度快,要求高,倘能别开生面,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就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在他“龙颜大悦”时,这好的开端就使你的作文上升了一个得分档次。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出一个美丽的“凤头”呢?下面就三种文体提供一些写好开头的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记叙文包括一般记事文、小小说、想象作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由于其主题是隐含在故事情节当中的,不能像议论文那样一下笔就直接点出,因此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很重要,特别是应试作文,阅卷者忌拐弯抹角,考生怎样才能让你的文章在进入老师“法眼”的一瞬间就能吸引他的关注呢?
  1.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显得简洁明快,单刀直入。以写人为主的,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点题;以叙事为主的,一开头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进入主题。
  写人的,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一开头就直接对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外貌打扮、言行举止精心刻画,突显了他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担心害怕的形象,其可笑的样子立马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叙事的,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直接交代本文要写的事情,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
  2.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就是常说的“卖关子”。下笔先从事件过程或人物经历中截取最关键、最紧张、最能吸引读者的一个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依次记叙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行为经历的始末。如此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阅读以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
  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新颖有味,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
  3. 巧引诗句,名言开路。
  就是开头先引用名言、格言或警句,用以揭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以所引用的名言、格言、警句为中心,组织材料,展开记叙。因为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4. 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一些事情的发生,往往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首先点染环境,既可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又能够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渲染事件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如鲁迅《祝福》的开头,作者一下笔就描写鲁镇年底的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交代了祥林嫂悲剧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让读者一接触小说,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暗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5. 娓娓道出,顺理成章。
  以一种平稳的语调拉家常般地和盘托出,没有故弄玄虚,突兀离奇,却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自然会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
  6. 触景生情,引出回忆。
  这类手法通常运用于怀念某人某事或想象作文中。因某一事物或某一景物而不经意地擦出作者某处记忆的火花,从而调动写作灵感、创作思维。先描述眼前与事件发生时那相同的一幕情景(或一种事物),自然引出写作内容,进入主题,这样的开头显得自然、朴实、和谐,避免了开头的空洞说教,还因为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给人生动形象之感。
  如习作《美丽的朝霞》,叙写一位纤弱而勇敢的姐姐,为救一误入车道的小男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感人肺腑的博爱之歌。作者这样开头:“我常常到西边山头,看那美丽的朝霞。我站在这里,望着远方想念着你——姐姐……”作者由绚丽的朝霞想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姐姐,想到她如朝霞般美丽的品质,过渡自然而不露斧凿之痕。
  7. “本末倒置”,追本溯源。
  即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将事情结局先摆到前面,然后再回过头来叙写事件的发生、发展,能吸引读者去弄清事件来龙去脉,也使文章结构显得别出机杼。
  如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开头先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我”的深刻印象,并把其他到校演讲者和梁先生的演讲作比较,说明“我”听到了一次“动人的演讲”。然后接下来再具体叙写这一次演讲过程中梁先生的开场白、演讲内容、背诵方式、表情动作、演讲效果。这样开头显得新颖别致。
  8. 抒情议论,奠定基调。
  叙事类的文章以议论开头,可以揭示全文的主旨,言简意赅,成为文章的文眼;以抒情开头,让作者的感情在文章一开头便汩汩流泻而出,奠定全文基调。这类开头多运用于讴歌、缅怀类主题的文章,好处是因情深意浓、感情真挚,能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如2014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致我们终将不朽的青春》开头:“阳光打在地上,青春绽放在枝头,时光的鞭子狠狠地向我抽过来,疼痛,刺骨的疼痛惊醒了我:我的青春就这样过去了吗?回望来路,一截一截,仿佛片断一般在我的脑海里不住地回放。”文章下笔以议论入手,“刺骨的疼痛”,点出回望来路的体验,接下来从教室、友情、师情三个方面,展示了青春的丰富多彩。这个开头就具有总括全文、奠定基调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其具体题型有网络跟帖、谈看法、发表评论等。  例1 “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对此网上众说纷纭。下面是某网站“微博”中网友的留言。请你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微博”中留下对此事的看法。要求:语言准确,观点鲜明,60字左右。  @网友A:中国人至今
期刊
说理性的文章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了,可避免冗长之赘,在空间上可突出主体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于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也有利于阅卷者在快速阅卷中把握你审题的准确度,按等计分。靓,即要精彩,精彩的开头,最突出
期刊
散文,按其表达方式说,有以叙事为主的散文,有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有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但无论哪种方式的散文,其目的都是为了抒情达意。但从应试的角度看,由于题目的限制,多年来还没有过纯粹通过写景来演绎题目的散文出现,所以,即使有考生写散文,也是通过叙事来抒情,或通过议论来抒情。叙事散文不是记叙文,因为它不需要连贯的情节,议论散文也不是议论文,因为它不必有完整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形散神不散”才是它的
期刊
考场作文不仅是限时作文,而且还是限内容作文,因此我们在保证充足的写作时间的同时,还要保证在它规定的范围内起舞。在这两个条件的约束下,学生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引用这一方法。因为这种方法不仅来得快,而且还有利于提高文章的含金量。此话的确不假,好的引用的确能够让考场作文光芒四射,文采飞扬。然而,不恰当或不科学的引用却会给文章带来灾难,下面我就考场作文的引用偏差作一点具体的分析。  一、滥引作文原材料。  当
期刊
材 料  小和尚拿着一碗米问师傅:这碗米有多大价值?师父说:要看在谁的手里,要看怎么弄——添点水放到锅里煮一煮,成为一碗米饭,这是一块钱的价值;放在水里泡一泡,用四五个粽叶包一下,是三四块钱的价值;在米里加点酒曲,成为一壶酒,是二三十块钱的价值。  简 析  一碗米,因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产生的价值差距,在于眼光和识见的高下。材料可析出“眼光/坚持”“方法/选择”“价值/创造”等关键词。关键词侧重不一
期刊
9月9日在郑州发生了一起老人猝死于公交车上的事件。据一名乘客回忆,这位老人让一个小伙子给他让座,小伙子不肯,两人在争执中发生了辱骂,老人还动手打了小伙子四个耳光,不过小伙子并未还手。在旁观乘客的劝说下,小伙子提前下车。结果没过多久老人就猝死了,据老人亲属说,老人有心脏病。  这事发生后,很多人认为这个老人为老不尊,死了活该。联想到前不久“武汉一小伙公交车上未让座 遭多名老人暴打”事件后一面倒的对老
期刊
回放  7月18日下午,合肥21路公交车司机俞修平师傅驾车行驶在曙光新村公交站时,确定没有乘客下车后,关门驶向下一个站台。公交车在驶离车站三四百米进入快车道后,一七旬老人称坐过了站,要求俞师傅打开门下车。俞师傅向老人解释了公交公司的规定,老人不听。在公交车等红灯时,老人突然举起拐杖,朝俞师傅的头部连续打了过去,俞师傅右半边脸当时就红肿了起来。此时,车内数名乘客过来劝说老人,老人才停手。车到南薰门桥
期刊
9月4日,武汉。5位老人喝酒后一起上车准备回家,其中一人没有站稳,不小心靠到年轻人身上,惹得年轻人不高兴,并出言不逊骂了几句,双方因此起了冲突。几个老人一拥而上,有的抓着年轻人的手,使他动弹不得,有的趁机对着年轻人的头猛击,其中身穿黑白条纹衫的爹爹一口气打了四五拳,后被人拉开。警方介入后,老人们表达了歉意,年轻人也表示自己太过冲动。经调解,5位老人赔偿了1000元医疗费。
期刊
Melisa 在他们长身体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三年困难时期”,食品短缺和饥饿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物质观念的形成。哪怕到了物资充裕的时期,记忆中的“匮乏恐慌”还是会使他们试图占有越来越多的物质资源,为了物质不惜大打出手甚至铤而走险……精神层面的匮乏则更甚。在物质长期匮乏的背景下,人生唯一目的几乎就是生存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  叶克飞 如扰人广场舞、公交抢座之类的老人恶行,
期刊
杨耕身 舆论公开指责“坏人变老”,或“老人集体变坏”,会是让老人群体多么寒心的傲慢与偏见?今天的老人们,不仅处于人生暮年,行为能力下降,加之话语权的窄小、社会保障的不充分,已经不得不处于社会最弱势人群的地位,怎想到还要承受这种公然的污名呢?老人并非不可批评,坏人也的确会变老,但对那种用以偏概全的观点来发动对于老人群体的规模化声讨,并由此派生出的对老人生存状态的隔膜,以及进而形成全社会对老人“避之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