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事科技》是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中一档富有军事特色的科普栏目。栏目创办于2002年4月,起初以影像资料的串编整合为创作模式,后来逐渐加大节目自采量和选题策划的力度,以系列专题片为主要模式探索规范的栏目化运作。2006年6月,在军事频道全面改版之际,《军事科技》作为一个品牌栏目进行了升级改版,时长由20分钟增至50分钟,形态从系列专题片变为板块杂志型,运用现场同期声、影视资料、动画特技等多重影像手段,加大节目信息含量和视觉冲击力。作为一档探索军事科技奥秘和领略军事最新发展的科普节目,知识含量、信息含量、科技含量不可或缺,而讲究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通过增加现场生动感、强化新闻时效性、凸显人文情感,更让冰冷的武器有了动感和温度,最大程度地优化了传播效果,也满足了观众的收看需求。
增加现场生动感让“冷”兵器“热”起来
让“冷”兵器“热”起来的第一个含义是物理层面的“热”。《军事科技》主张“枪打起来,车动起来”。在介绍兵器知识的《每周一戈》板块,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触摸真枪驾驶真车,以亲历现场体验的方式,带观众近距离了解兵器,给观众以真实的现场感。如“二战越野车威利斯”一期中,主持人亲自驾驶威利斯,现场变得气氛活跃、真实生动,并请军事专家解读它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使观众朋友尤其是军事爱好者一饱眼福,也让这个经历过战火考验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冷”兵器在镜头前“热”了起来。军事科普节目必须具备军事价值,给观众提供有用的军事知识和信息,帮助观众全面、深刻地了解军事,增进对军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军事科技》栏目摄制组走出演播室,深入新闻现场拍摄最新的军事科技讯息,深入军营实地拍摄武器装备,现场采访、现场拍摄的节目增加了观众的信服感。同时,节目以现场同期声为主,将电影资料与现实影像穿插剪辑,共同完成军事知识讲解,不再有单向灌输的宣教色彩。
专业性太强、表现力又不够的科普节目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呆板,没有情趣,而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可将兵器表现得生动有趣,如采用现代影视艺术的剪辑手法,吸收电脑游戏的元素,赋予画面更好的视觉效果。《军事科技》吸收了一些现代电子游戏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借鉴很多富有创意的剪辑方式赋予节目轻松活泼的味道,包装上则采用较多的时尚科技元素,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狂热迷彩”那期节目采用DV拍摄的手法,走到军事发烧友中间,真实记录和再现他们收藏的军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期节目还注重声音、画面和字幕的新颖变化,体现出军事科教节目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让静止的军品“动”起来,为其增加了“热”度。
强化新闻时效性让“冷”兵器“热”起来
让“冷”兵器“热”起来的第二个含义是社会层面的“热”,主要指社会对它的关注度。平常生活中大家都关心、都想知道的事情,往往会炒得很热。电视节目具有强烈的新闻时效性,能引起一定的聚拢效应,观众会自觉地关注。人们对于军事时事的关注,使军事科普栏目同样存在新闻性和时效性。
《军事科技》是周播专题节目,自节目创办以来,赢得高收视率的都是那些在选题上契合了当下热点话题、契合了当前形势,是观众密切关注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2003年11月17日播出的系列片《载人航天》,收视率达到0.64,是栏目创办至今最高的收视纪录。飞机选题不一定总受到关注,但当时正值载人飞机诞生100周年,老百姓关注这一话题,也期待从媒体中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载人航天》正迎合了观众的这一需求。抓老百姓关注的点。满足他们的收看欲求,平常冷落一角的飞机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变“热”了。2006年1月30日,正值狗年春节,栏目播出的《狗年话警犬》收视率位居军事节目首位,在央视七套综合排名第三,超过了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投资百万元的春节特别节目《军营明星大拜年》。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圆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月球梦。为契合这一社会热点,《军事科技》播出了特别节目《奔向月球》,从1959年人类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再到现在新一轮的探月狂潮,人类怎样一步步实现登月,借助了哪些神秘飞行器?又是在怎样的风险中不断完善?观众追逐新闻热点,希望了解和新闻热点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这期节目探寻了人类的登月历程,为观众详解其中的科技奥秘,提供了新闻报道以外的知识信息,增加了军事科普栏目的观赏性。
与新闻热点、时事动态相联系,增强新闻性、时效性成为增加《军事科技》观赏价值的一个有利手段。选择具有新闻时效性的切入点,可以让观众一开始就对节目的后续内容在感官上有大致的领会,也使后续内容叙述更加顺畅,观众自然被“带”人节目中。
凸显浓浓人情味让“冷”兵器“热”起来
观众不仅需要获取知识,也需要满足情感。将距离我们日常生活较为遥远的军事武器比喻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会让观众有一种亲近感。从《军事科技》几期播出节目的名称:美军“鱼鹰”战机进驻伊拉克、日本“月亮女神”卫星开始探月之旅、“小帅哥”双体隐形导弹快艇浮现水面、“变形金刚”装备驻藏部队,就不难看出使用拟人化手法将生冷的武器赋予生命,增加了几分热乎乎的人情味,让观众愿意接受,有兴趣观看,并很容易记住它。军事科普节目以传达知识、信息为目的,但是板起面孔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更愿意在轻松娱乐的同时获取知识和信息,具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可增强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刺激,进而使观众获得全身心的享受和满足。
情感因素的使用是让“冷”兵器“热”起来的一个有效手段。恰当利用观众在收视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带动观众想象力的发挥,能使观众对军事科普节目的观赏变得立体起来。从简单的视听觉投入升格为情绪、情感的投入。但情感的应用应当微妙、不易察觉,主体情感的传达不明确显露,观众只是通过细节来体会这种情感,以《军事科技》播出的“变形金刚”装备驻藏部队为例:
一种被称为“变形金刚”的工程挖掘机械,日前装备驻藏部队,加强了解放军在高原施工作业的力量。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口令,这原本是一台着似平淡无奇的工程车,如同机器人“变形金刚”一般,缓缓地伸展“四肢”,开始自如地在山坡上爬行,它所过之处,挖出一条近两米深的交通壕,接着进行清渣、平整、吊装、回填土方。该设备研制人员透露,由于采用了多项世界先进技术,使得该系统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60余种复杂的动作,最适合在高原山地作业,如果对程序稍加改动,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遥控操作。
军事科普栏目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军事术语和理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和科学教育性,而要把专业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就不能是简单的概念介绍或严肃的学术报告。讲故事是一种让节目内容生动起来的重要策略,故事能让兵器活起来。实现科技知识的有效传播。如在介绍某一武器的结构特点时,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武器融入历史,告诉观众它在战史中的应用及它背后的故事,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此外,邀请专家进行通俗化讲解,可帮助观众对科技信息的解读和认知,促进对军事知识的消化理解。阐述知识点的另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在开篇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增加节目的宏观表现,使观众很快进入观赏状态,投入到节目中。
还有一个凸显节目人情味的因素就是主持人,在新版《军事科技》中,主持人的语言样态多了对象感、交流感。呈现给观众的不是冷冰冰的背诵,而是负载了人情味的科技知识传递。如《奔向月球》一期,主持人在节目结尾说:“也许有一天,人类真会在地球之外的地方建起另一个美丽新世界。相信随着人类探索太空手段的不断进步,随着我们对月球的不断认识与了解,也可能就在明天或者后天,当我们开启信箱的时候,一封来自月球的邀请函已经等在那里了。”如此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唤起观众内心的亲近和互动,自然形成了主持人与观众双向的交流过程和传授关系,在交流中实现会聚过程、符号共享。让观众在津津有味的审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节目内容的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军事科普栏目重在启迪和提高观众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使观众从感性的角度深入认识军事的本质,更全面正确地理解战争、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节目在创作上不断强化传播理念,提高传播效果。《军事科技》作为当下电视荧屏屈指可数的几档军事科普栏目之一,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编校:施宇
增加现场生动感让“冷”兵器“热”起来
让“冷”兵器“热”起来的第一个含义是物理层面的“热”。《军事科技》主张“枪打起来,车动起来”。在介绍兵器知识的《每周一戈》板块,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触摸真枪驾驶真车,以亲历现场体验的方式,带观众近距离了解兵器,给观众以真实的现场感。如“二战越野车威利斯”一期中,主持人亲自驾驶威利斯,现场变得气氛活跃、真实生动,并请军事专家解读它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使观众朋友尤其是军事爱好者一饱眼福,也让这个经历过战火考验如今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冷”兵器在镜头前“热”了起来。军事科普节目必须具备军事价值,给观众提供有用的军事知识和信息,帮助观众全面、深刻地了解军事,增进对军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军事科技》栏目摄制组走出演播室,深入新闻现场拍摄最新的军事科技讯息,深入军营实地拍摄武器装备,现场采访、现场拍摄的节目增加了观众的信服感。同时,节目以现场同期声为主,将电影资料与现实影像穿插剪辑,共同完成军事知识讲解,不再有单向灌输的宣教色彩。
专业性太强、表现力又不够的科普节目容易让人觉得枯燥呆板,没有情趣,而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电视手段可将兵器表现得生动有趣,如采用现代影视艺术的剪辑手法,吸收电脑游戏的元素,赋予画面更好的视觉效果。《军事科技》吸收了一些现代电子游戏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借鉴很多富有创意的剪辑方式赋予节目轻松活泼的味道,包装上则采用较多的时尚科技元素,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狂热迷彩”那期节目采用DV拍摄的手法,走到军事发烧友中间,真实记录和再现他们收藏的军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期节目还注重声音、画面和字幕的新颖变化,体现出军事科教节目的时代感和文化艺术品位,让静止的军品“动”起来,为其增加了“热”度。
强化新闻时效性让“冷”兵器“热”起来
让“冷”兵器“热”起来的第二个含义是社会层面的“热”,主要指社会对它的关注度。平常生活中大家都关心、都想知道的事情,往往会炒得很热。电视节目具有强烈的新闻时效性,能引起一定的聚拢效应,观众会自觉地关注。人们对于军事时事的关注,使军事科普栏目同样存在新闻性和时效性。
《军事科技》是周播专题节目,自节目创办以来,赢得高收视率的都是那些在选题上契合了当下热点话题、契合了当前形势,是观众密切关注的、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2003年11月17日播出的系列片《载人航天》,收视率达到0.64,是栏目创办至今最高的收视纪录。飞机选题不一定总受到关注,但当时正值载人飞机诞生100周年,老百姓关注这一话题,也期待从媒体中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载人航天》正迎合了观众的这一需求。抓老百姓关注的点。满足他们的收看欲求,平常冷落一角的飞机在这一特殊的时期变“热”了。2006年1月30日,正值狗年春节,栏目播出的《狗年话警犬》收视率位居军事节目首位,在央视七套综合排名第三,超过了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投资百万元的春节特别节目《军营明星大拜年》。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圆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月球梦。为契合这一社会热点,《军事科技》播出了特别节目《奔向月球》,从1959年人类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再到现在新一轮的探月狂潮,人类怎样一步步实现登月,借助了哪些神秘飞行器?又是在怎样的风险中不断完善?观众追逐新闻热点,希望了解和新闻热点相关的各方面信息,这期节目探寻了人类的登月历程,为观众详解其中的科技奥秘,提供了新闻报道以外的知识信息,增加了军事科普栏目的观赏性。
与新闻热点、时事动态相联系,增强新闻性、时效性成为增加《军事科技》观赏价值的一个有利手段。选择具有新闻时效性的切入点,可以让观众一开始就对节目的后续内容在感官上有大致的领会,也使后续内容叙述更加顺畅,观众自然被“带”人节目中。
凸显浓浓人情味让“冷”兵器“热”起来
观众不仅需要获取知识,也需要满足情感。将距离我们日常生活较为遥远的军事武器比喻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会让观众有一种亲近感。从《军事科技》几期播出节目的名称:美军“鱼鹰”战机进驻伊拉克、日本“月亮女神”卫星开始探月之旅、“小帅哥”双体隐形导弹快艇浮现水面、“变形金刚”装备驻藏部队,就不难看出使用拟人化手法将生冷的武器赋予生命,增加了几分热乎乎的人情味,让观众愿意接受,有兴趣观看,并很容易记住它。军事科普节目以传达知识、信息为目的,但是板起面孔学知识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更愿意在轻松娱乐的同时获取知识和信息,具有人情味的表达方式,可增强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刺激,进而使观众获得全身心的享受和满足。
情感因素的使用是让“冷”兵器“热”起来的一个有效手段。恰当利用观众在收视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带动观众想象力的发挥,能使观众对军事科普节目的观赏变得立体起来。从简单的视听觉投入升格为情绪、情感的投入。但情感的应用应当微妙、不易察觉,主体情感的传达不明确显露,观众只是通过细节来体会这种情感,以《军事科技》播出的“变形金刚”装备驻藏部队为例:
一种被称为“变形金刚”的工程挖掘机械,日前装备驻藏部队,加强了解放军在高原施工作业的力量。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口令,这原本是一台着似平淡无奇的工程车,如同机器人“变形金刚”一般,缓缓地伸展“四肢”,开始自如地在山坡上爬行,它所过之处,挖出一条近两米深的交通壕,接着进行清渣、平整、吊装、回填土方。该设备研制人员透露,由于采用了多项世界先进技术,使得该系统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60余种复杂的动作,最适合在高原山地作业,如果对程序稍加改动,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遥控操作。
军事科普栏目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军事术语和理论,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性和科学教育性,而要把专业知识讲得生动有趣,就不能是简单的概念介绍或严肃的学术报告。讲故事是一种让节目内容生动起来的重要策略,故事能让兵器活起来。实现科技知识的有效传播。如在介绍某一武器的结构特点时,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武器融入历史,告诉观众它在战史中的应用及它背后的故事,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此外,邀请专家进行通俗化讲解,可帮助观众对科技信息的解读和认知,促进对军事知识的消化理解。阐述知识点的另一个惯用手法就是在开篇设置悬念、营造氛围,增加节目的宏观表现,使观众很快进入观赏状态,投入到节目中。
还有一个凸显节目人情味的因素就是主持人,在新版《军事科技》中,主持人的语言样态多了对象感、交流感。呈现给观众的不是冷冰冰的背诵,而是负载了人情味的科技知识传递。如《奔向月球》一期,主持人在节目结尾说:“也许有一天,人类真会在地球之外的地方建起另一个美丽新世界。相信随着人类探索太空手段的不断进步,随着我们对月球的不断认识与了解,也可能就在明天或者后天,当我们开启信箱的时候,一封来自月球的邀请函已经等在那里了。”如此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唤起观众内心的亲近和互动,自然形成了主持人与观众双向的交流过程和传授关系,在交流中实现会聚过程、符号共享。让观众在津津有味的审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节目内容的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军事科普栏目重在启迪和提高观众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力和感悟力,使观众从感性的角度深入认识军事的本质,更全面正确地理解战争、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节目在创作上不断强化传播理念,提高传播效果。《军事科技》作为当下电视荧屏屈指可数的几档军事科普栏目之一,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