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罗荣桓元帅的武德观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参加鄂南暴动和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历任红军连、营、纵队党代表,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理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总干部部长等职,是党的七大中央委员,八大政治局委员,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军事部门工作的,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在部队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处处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同志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罗荣桓高尚的武德观,对今天我们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廉洁奉公,公私分明,处处以领导干部高尚的道德风尚去影响和教育同志们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的战斗和工作异常艰苦,从那时起,罗荣桓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长征到达陕北以后,在延安红军大学,他和同志们一起动手修窑洞,建校舍,挥汗如雨。1942年,山东抗日根据地久旱不雨,部队缺粮,鬼子频繁扫荡,他号召指战员发扬红军传统,带头吃野菜树叶和地瓜藤。建国以后,他强调反对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的歪风邪气。他常说,吃吃喝喝,吹吹拍拍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地主阶级的恶习。1956年,他回到阔别30多年的家乡,县里设宴欢迎他,他却婉言谢绝了,而提出弄点本地的红米冬粘做饭吃。这种糙米饭老百姓也不常吃了,他却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边对同志们说:"现在的人总以为吃精米最好,其实这红米冬粘,虽然粗糙一点,但营养不坏,什么事情都得看实质。"进京初期,罗荣桓住在南池子18号,这里的房间比较小,管理部门的同志在院子里为秘书加盖了一间房子,还在院子旁边盖了一间车库。不久,"三反"运动开始了,他认为这属于浪费问题,主动向中央作了检讨。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罗荣桓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为了使他能在床上看文件、看书、与人谈话方便些,就从北京医院借来一张摇床,罗荣桓知道后批评这位医生说:"医院有许多病人比我更需要,怎么能把医院的床搬到自己家里来呢?"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怕医生为难,就婉转地征询他的意见:"你不同意借,咱们自己出钱做一张可以吧?"罗荣桓思索了一下,欣然同意了。最后这件事让林月琴拿400元钱做了一张床给完满地解决了。
  
  对同志关怀备至,对事业高度负责,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是他处理问题的最高准则
  
  1938年,一一五师平型关战役后,回到晋西汾阳、孝义一带休整补充。这时候师里的绝大部分团级干部参加过长征,年纪比较大,一些同志开始考虑自己的婚姻问题。开始大家只是在背后议论,谁也不好意思向组织提出来。有一天,有位团政治处主任自告奋勇地说:"我写封信,大家签名,我给罗政委送去,我们的政委好说话。"这个政治处主任把信送给罗荣桓政委,他看了信,笑着问道:"你们集体打报告,都想找对象呀?"这位送信的同志脸顿时"唰"的一下红了,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男大当婚嘛!"罗政委坦率地说:"要是不打仗,论情论理,你们都该找对象了。可是现在抗战刚第二年,我们要打持久战啊!中央指示,要我们到山东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带着婆娘行军作战,不大方便啊!再有个娃娃,就更麻烦。我看你们这几个同志,都还不到30岁嘛!"说到这里,罗政委带了几分幽默:"古人云,男子三十而娶嘛!可那说的是平时呀,现在是非常时期么!我看你们还是先不要急么?等我们到山东开辟了根据地,环境稳定了,条件好转了,再找对象,你看行吗?"罗政委一席话,既风趣,又在理,虽没有满足他的要求,还是使他乐呵呵地回去了,大家看他的模样,异口同声地问:"罗政委同意了?""政委不批准!"大家立刻显出惊讶的样子。他传达了罗政委的意思,帮助他们稳定了情绪。
  1940年,在鲁南,我军民与日伪斗争异常紧张激烈,生活也很艰苦。这时,有的同志嘴上经常哼着:"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罗政委发现了,及时提醒他们说:"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妻子送郎上战场‘,唱多了,脑子就会往里钻,对婚姻问题要正确对待,现在要集中精力对付敌伪,建设好根据地,组织上不会让你们当一辈子和尚的!"
  转眼到了1943年,这时我党在山东实行一元化领导,罗荣桓同志担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一一五师代理师长。我山东抗日根据地有了大的发展,局势也比较稳定了。许多旅、团一级的干部,都30岁左右了,好些还没有结婚,罗政委准备在这个时候解决同志们的婚事,可是作战部队里女同志很少,那些年纪大的部队领导干部,也不好意思主动找地方年轻姑娘谈恋爱。罗荣桓认为,解决部队领导同志的婚姻问题,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维护部队稳定和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问题。在这方面,地方的同志也有责任主动为部队的同志分忧。罗荣桓同志利用自己身兼山东党政军主要领导的条件,号召地方党的同志大力协助。经罗书记这样一协调,地方党的同志大力开展工作,一批地方品貌俱佳的姑娘走进了军营,与作战部队的同志结为美好的姻缘。
  全国解放以后,罗荣桓同志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部长,工作十分繁忙,以致旧病复发。但他一面在家养病,一面坚持工作,每天家里都来许多客人。他家的门前有一道奇特的风景:时常是自行车比汽车多。来访的同志,多是来谈工作的,有的是来汇报请示的,有的是研究问题的,也有来探望病情、问候老首长的。罗荣桓对来访的,不管职位高低,一律热情接待,和他们谈心叙旧,帮助解决问题。有时候他怕人家不好意思登门,便主动约请到家里作客。凡是事先约好的,他就叫爱人或秘书到门口等候,生怕怠慢了客人。
  同志们来到罗帅家里,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不感到拘束,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要是外地来的,罗荣桓同志绝不放过机会,都要仔细地询问部队的情况,还不断提出问题,倾听意见,他在家里养病,对部队的情况仍然十分了解。
  罗荣桓的夫人林月琴同志,为了照顾他的身体,放弃了较高的职位,做了自我牺牲,当了一名家属,在家帮助招待客人。每当客人进门,她便端茶递烟,热情款待。遇到吃饭时间,总要留客人吃饭,虽是家常饭,却给同志们留下温馨难忘的印象。
  有一天晚上,林月琴同志接到一个电话,有位同志要来。她怕影响罗荣桓同志的休息,和这位同志另约了时间。第二天早晨散步,林月琴谈了这件事。罗荣桓听后严肃地批评说:"这样不好,过去在山沟里打游击,什么时候来人就什么时候见,睡着了还要叫起来了呢!见见面也好嘛!你这一挡驾,恐怕他一宿都睡不好觉了。"吃过早饭,罗荣桓主动去看望那位同志,向他道歉,还帮他解决了问题。
  
  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为革命作过贡献的同志永志不忘
  
  1949年秋,湖南解放不久,罗荣桓打电话给时任衡阳铁路局局长的郭维成,请他对自己家乡来京寻访的亲友进行劝阻。1950年1月,罗荣桓的二哥罗晏清还是不听劝阻找到北京来了,罗晏清旧时在衡阳家乡当过族长,雇过佃农,是位剥削阶级思想比较重的人。两兄弟见面后,罗荣桓对他比较冷淡。有一天,罗荣桓看到他摆着架子在指使警卫人员干活,就严肃地批评他说:"我们的警卫员、通讯员都是革命的同志,是为人民服务的,你怎么能对他们摆那个土豪劣绅的臭架子呢?"没住几天,就让他回衡阳在土改中接受群众的教育去了。不久,又从衡阳来了一位红军老人,1926年底罗荣桓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时,他是农会委员,后又从事红色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家乡解放了,老人家兴致勃勃,特地到北京来看望罗荣桓,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给他安排住处,让秘书陪着参观游览,老人临走时,给他买了车票,还亲自送到大门口,又派车送到火车站。事后,罗荣桓对孩子们说:"这些人虽然不是亲戚,但思想感情和我们是一致的,比亲兄弟还亲。他们来看望我完全是出于真心,出于阶级感情。绝不像你二伯伯他们那些人,国民党在时他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了红军的边,怕杀头嘛!解放了,又想来享清福,他虽然是我的亲哥哥,但绝不是一个阶级队伍里的人。"又有一次,政治学院的花工老张和另外两个工人到罗荣桓的住地整理花木,罗荣桓回来看到了,立刻吩咐秘书:"饭准备好了没有,同志们都饿了吧,快请到屋里吃饭。"老张说:"我们不饿,不麻烦你们了。"这时正值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比较紧张,老张他们几个人去整理花木时,都自己带饭吃,可罗荣桓一定要他们在自己家里吃饭,林月琴也说:"我们吃什么就给你们吃什么,又不搞特殊招待。"罗荣桓诚恳地说:"再困难也不在乎你们吃这顿饭嘛!"后来,老张回忆起这件事,激动地说:"罗元帅这样的高级领导同志对我们工人这么关怀,在旧社会真是不敢想象啊!"司机老穆从解放战争时期起就是罗荣桓同志的司机,老穆说,罗元帅对同志关心尊重,服务人员工作中出点问题,从不挑剔训斥。有一次,罗荣桓同志去人民大会堂开会,老穆以为要开很长时间,就跑去外面观赏北京的风景了。不料会议很快便结束了,罗荣桓走出会场找不到汽车,后来警卫人员帮他找到了车,他坐在车里面又等了半个多小时老穆才回来。老穆心里感到很内疚,可罗荣桓却热情地对老穆说,北京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老穆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
  
  要求子女不要计较自己的名利地位,做一名有益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人
  
  罗荣桓同志常对孩子们讲:"革命干部子女不应当脱离群众,不应当搞特殊,不要有优越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和工农子弟打成一片。"罗荣桓留在衡阳老家的大女儿,全国解放时已20多岁,在老家结了婚。她听说爸爸还在,而且"当了大官",想到北京来。罗荣桓回信教育她说:"你爸爸20年来是在为人民服务,已成终身职业,而不是如你想的在做官,更没有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一无所有。你们来此,也只能帮助进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女儿来到北京以后,罗荣桓鼓励她刻苦学习文化。以后参加工作,又要她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罗荣桓常说:"教育孩子,是件麻烦的事情,急躁不行,夸奖太多了也不好,不过有一条,做父母的完全可以办到,就是: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不好的苗头,就指出来,要他们改正,不让它发展下去。"东进和南下这两个孩子上小学时离家比较远,有一个星期六,家里派公车把他们接回来了。罗荣桓发现以后,把全家人叫到一起,严肃地说:"这样不好,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如果不自觉就不好了,那样会害了你们,以后绝对不准用小车接送孩子,让他们去搭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嘛!"后来有一次,东进、南下放学没有搭上公共汽车,两人步行了很久,才回到家里,罗荣桓看见他们满头大汗,一身尘土,问清原因后,高兴地表扬他们说:"好,好,你们做得很对,年轻人应该时刻锻炼自己,不怕吃苦,这种精神要发扬,长久保持下去。"1955年5月,15岁的南下不幸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保健局长黄数则来到罗荣桓同志家里,不知怎样提南下的事才好,过了好半天,还是罗荣桓同志打破了僵局,他说:"数则同志,你来的意思我晓得,是不是南下不行了?"黄数则悲痛地点了点头,一时也想不起来该讲些什么样安慰的话。罗荣桓沉默了一阵后缓慢地说:"在战争年代,要养活一个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不少干部把孩子丢了。那时,有一个孩子死了,我们都难过地掉下眼泪。我跟孩子的父亲讲:在战争中牺牲人是平常的事,自己的亲人战友死了,当然很悲痛。但是还要继续战斗,继续前进嘛!我们家的南下是在战争年代出生的,她能活到解放后,已经是不容易了。"停了一下,他又满怀深情地说:"月琴这些天也够辛苦操劳的了,你们要劝劝她,要她好好休息休息。"面对女儿夭折这个巨大的不幸,他还是跟战争年代的战友的不幸作比较,用以安慰自己,也不给组织添麻烦。
  1959年,罗东进考上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临走前,罗帅嘱咐儿子说:"你要走了,爸爸妈妈很为你高兴,希望你在学校里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在政治上更快地进步,将来为我们的国防建设做一点贡献。为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而绝不是要你当什么官,出来摆威风。"随后又写了几行字交给他随身带着:"学习专业与学习政治相结合。政治是确定方向,没有方向的航行会误入迷途。紧密地联系同学,互相协作,达到一齐提高。警戒孤僻自大,也不要自卑无信心。遵守军事纪律,养成大无畏精神。"
  罗东进离开北京到了哈军工。罗帅经常给他写信,督促他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工程技术。当罗帅知道儿子生活上有些问题,便在信中教育他说:"你应该经得起考验,在党的教育下,正确处理个人生活问题,时刻把自己放在同学的监督下,严格要求自己。"第一学期放暑假,罗东进的成绩不大好,罗帅严厉地批评他说:"国家花那么多钱办学校培养你们,你不好好上学,对得起党和人民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下,在严父的要求下,罗东进发奋学习,学业上有了很大进步。罗帅写信鼓励他,要他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罗东进每次放假回家,罗帅都要把他叫到身边,详细询问本学期学习、劳动和联系群众的情况,发现缺点,立刻予以指正。特别在生活方面,罗帅对儿子抓得很紧,来回乘火车都要他坐硬座。有一年放寒假回家,乘客过多,罗东进看到一位老大爷没有座位,便主动让座,自己挤到过道边站了一天一夜,劳累和风寒,使东进害了感冒。回家后,当罗帅知道儿子害病的原因后,安慰他说:"东进,你做得很对啊!能吃苦,这很好。我们像你这么大,哪有火车坐呀?"
  
  把人生看成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的一个过程,在与疾病做斗争的时候,不改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初衷
  
  罗荣桓同志常说:"有一分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有的同志劝他要注意养身之道。他回答说,对于革命者来说,养身不是人生的目的,应该把养身当作保证工作效能的一个条件。争取长寿,是为了在革命事业上给后代做出更多的成果。罗荣桓认为,与疾病作斗争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多年来,不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坚持黎明即起,在清晨新鲜的空气里散步一个小时。罗荣桓是最自觉、最守纪律的病人。他尊重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处处为医护人员着想,从来不提出请专家教授专门来给他治病,也不要求用什么特殊的药物。医护人员对他做点事,他总是用感激的口吻说:"你们是党派来工作的,真比我自己的儿女还要亲。我病了,使你们得不到休息,真对不起。"他还对护士们说:"在医疗战线上,护士在第一线,这项工作需要细致、耐心、热情,没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心,真是不行啊!我看,如果把这项工作做到了家,也确定是了不起的专家,你们既是战士又是专家。"
  1963年9月28日,罗荣桓因病情恶化再次住进北京医院。由于肾功能的衰竭引起尿毒症,医院没有人工肾,只能采取向腹内驻射大量生理盐水,隔半小时再抽出来的腹膜透析的办法。这种治疗,肚子胀得像鼓一样,他却一声不吭。他还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吃饭呕吐、浑身奇痒的痛苦。每当他勉强吃下一点东西后,就带着胜利的笑容说:"又打了一个胜仗,看起来,对于病也得要搞,不搞是不行的。"表达了他勇于同病魔作斗争的勇气。病痛的折磨常常使他陷入昏迷状态,同志们焦急万分,可是他醒过来后却安慰大家说:"人总是要死的,这是新陈代谢,自然规律嘛!"一日,朱德同志来看望他,对他说:"荣桓同志,你还要继续和疾病做斗争啊!"他望着这位老领导、老战友,平静地说:"是要和疾病作斗争,可是这一次恐怕是斗不赢了,实在斗不过去,也只好这样了。"面对死亡,他的心是平静的。
  在最后的日子里,罗帅仍然挂念着党的工作和国家大事,1963年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出国访问,罗帅问身边的同志:"总理他们到了没有?"当有人告诉他,总理一行已经到达开罗时,他微笑着点点头。在这一刹那,他好像完全忘掉了自己的病痛。弥留之际,他拉着林月琴的手,深情地望着这位和他同甘共苦近30年的红军老战士,对她说:"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里去,不要搞特殊。"他又嘱咐孩子们说:"我一生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这一步是走对了,你们要记住这一点,我没有遗产给你们,爸爸就留给你们一句话:坚信共产主义这一伟大真理,永远干革命。"
  北国严冬,寒凝大地,凛冽的寒风不时掠过古城,1963年12月16日下午2时37分,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罗荣桓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这个不幸的消息传到正在开会的中央政治局,毛泽东提议到会的同志起立默哀,尔后毛泽东十分难过地说:"荣桓同志逝世了,一个人数十年如一日,忠于党的路线,很不容易啊!"12月22日,首都各界一万多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罗荣桓公祭大会。刘少奇主祭,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人大常委会致悼词。悼词说,罗荣桓同志在他光荣的一生中,"数十年如一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战斗,坚持工作,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罗荣桓同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为我军政治工作的建设,树立了不朽的功勋","罗荣桓同志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和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作风,永远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这是对罗荣桓武德思想的高度评价。(责编 东曙)
其他文献
一、来自家庭的影响    冀朝铸,山西省汾阳县建昌村人,1927年7月30日出生于太原。其父冀贡泉先生1905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回国后被阎锡山聘为法律顾问,历任山西省司法厅厅长和教育厅厅长,是一位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冀贡泉先生因不满蒋、阎屠杀共产党人,愤起解散了司法厅,转到山西大学任法律系教授。后来阎锡山又说服
期刊
山西襄汾是旧石器时期的"丁村遗址"所在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间艺术蕴藏丰富而著称,特别是民间面塑,老妇村姑,人人可为,婚丧嫁娶,处处都有,置身其中无不被其质朴明朗、火热向上的艺术氛围所感染。  "面塑三姊妹"贾松针、贾广针、贾认针,是出生在襄汾县贾朱村的民间面塑巧手。她们虽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妇女,但从小天资聪明,又受"工艺世家"的艺术熏陶和母亲良好的启蒙教育,
期刊
"马"年喜事多,欣逢三个"百年"校庆,引发思绪无限。    (一)    北京师范大学是我大学生活的母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年9月8日将迎来她的百岁华诞。  从1962至1968年,我在那里生活了6年(本应1967年毕业,可分配时已到了1968年的夏季)。6年的大学生活让人感慨万千。有幸在历史系目睹大家风采,亲聆教诲,让人终身受益。白寿彝先生(讲授《史学概论》)的高屋建
期刊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无论你干哪一行,只要有笑对困难不低头的持之以恒精神,一切事业都会成功,一切荣誉与花环都会向你而来。  --写在前面的话  十月的古魏,金秋送爽,硕果累累,果农们在经过一年的紧张忙碌之后,都在将一箱箱大红的苹果运往四面八方,换回了大把大把的钞票。而对于山西省芮城县晋南机电化工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长业来说,更是喜事连连,捷报频传。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们专程采访了王长业
期刊
光阴似箭,转眼20多年过去了。在记忆的荧屏上,有许多往事俱已淡忘,惟有20世纪80年代初,我与彭真同志的一次并未谋面的交往,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诚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光明与阴暗同在的时期。一方面,通过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一系列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我党从政治上已基本肃清了林彪?"四人帮"所散布的种种流毒,全党的
期刊
也许你会相信,在一片废墟上,仅一年时间,就悄然升起一颗璀璨的新星!这就是芮城县远东化工有限公司。双手托起这颗新星的正是芮城县政协委员、优秀民营企业家、远东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俊民和他的近百名职工。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张俊民出生在芮城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尽管少时的生活不尽如人意,可是他对知识的渴求已到了将近痴迷的程度。1990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靠5000元起家,张俊民创办了黄河香料厂。他凭着坚
期刊
第一次历难脱险    1946年4月8日,是个不平凡的日子。人们都记得,就在这一天,曾被国民党囚禁获释的叶挺将军和王若飞、秦邦宪、邓发、黄齐生等人同乘一架飞机,遭遇空难而亡。但谁都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天,傅作义和邓宝珊同乘一架飞机,在王若飞等人飞走后不到半小时,也从重庆机场起飞,险些遭到空难。  傅作义和邓宝珊是来重庆开会的,傅的夫人刘芸生和孩子当时住在兰州邓宝珊家里。于是傅想和邓宝珊乘同一架飞机先
期刊
我在征集《太原公安志》资料中,从太原解放初期的资料堆里,发现了一份《梁化之死的经过》(梁化之是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特种警宪指挥处中将处长)。这个材料是梁化之的卫士柏光元亲笔写的,记述了梁化之与阎惠卿(阎锡山的五妹子)在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破城时,在省府钟楼地下室服毒自杀后,柏光元用汽油点燃焚尸的前后经过。这篇资料文字粗糙,但记述详细,现予以公布,以揭开梁化之自杀的真相。  梁化之的办公室在省
期刊
1    21世纪第二个春天,是世界多事的一个春天。  春天的脚步声在响,而多山多沙漠的阿富汗,尚无春天的气息。反恐怖战争的硝烟未能消散,捉拿本·拉登的身着迷彩服的特种部队士兵,不时打出几声枪鸣。  春天露出几丝绿意,而多灾多难的中东,战云遮住春色。伊拉克在准备应对将会到来的打击,以色列坦克闯进了难民营,还把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的窗户,烟尘染黑了初绽的花朵。  春天跳跃在日本樱
期刊
1928年3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梁思成的姐夫正在那儿做中国总领事。这对新人真是门当户对,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领袖,后来做过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和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总长,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梁启超的同僚,做过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婚后,梁、林二人越洋到欧洲旅行,然后经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回到国内。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林徽因则在同一所大学的美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