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张:名师专业发展的脊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0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储冬生 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海安县十大杰出青年,海安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先后在《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曾7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评比一等奖。
  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潜心打造“生动且深刻”的活力课堂,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执教观摩课或交流成长体会。
  一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教学风格像烙在教师身上的印记一样,使人能轻易识别出“这一位教师”或“那一位教师”的教学。教学风格不是名师的专利,每一位教师通过一定的积累都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是名师的教学风格往往更突出,也更容易被大家关注和研究。教学风格应该有它自己的品质,风格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教学主张做支撑。没有思想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空壳。一般教师的教学风格停留在实践层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名师的发展,其教学风格必须努力凝练到教学主张的层面,这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帮助和影响更多人的需要。因为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成长性,以及教师自身个性的多元化,使得教学风格的明晰和教学主张的凝练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难题。
  教学风格与教学主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主张是理性的表述,风格是实践的彰显。失却教学主张的教学风格就失去了灵魂,而脱离实践风格的教学主张就是空中楼阁。成尚荣先生认为:失却教学主张,教学风格充其量只是一种可供一时观赏而无实质内容、平庸、苍白的教学表演。教学主张应当贯穿名师成长的全过程,它不是一个环节,不是一个步骤,而像是发动机,提供着名师发展的动力。教学主张是名师专业影响力的核心,是名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生长点。
  二
  什么是好的教学主张,教学主张的形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好的教学主张需要关注些什么,教学主张的意义和价值何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界有不少名师,其课堂教学的风格和特色都很鲜明,有些还形成了一定的影响。纵观这些名师的教学变革,初期他们大都是以点状的特色课例呈现,然后再以稳定的教学风格呈现,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都会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和借鉴。本文我仅以著名特级教师仲广群提出的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为例,谈几点体会。
  仲广群老师的教学特色非常鲜明,多年前他的教学风格就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三角形的内角和》《认识平均数》等代表性课例都充分彰显了他的教学风格:“少教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仲老师明确提出“助学课堂”的主张也就四五年的时间,他是在自己的专业发展到达一定高度之后才审慎地提出的。随着仲老师的专著《教学新密码:小学数学“助学课堂”范式》的出版,“助学课堂”的范式建构基本实现,其研究成果已经影响了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所学校,实验教师达数千人次,在小学数学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助学课堂”的成功能给我们哪些启迪呢?
  有教育理念的支撑
  一个教学主张的确立既要基于自己的实践,又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能够让研究走得更深、更远。仲广群老师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几条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基本前提,教学也是这样。仲老师的助学课堂研究就是从三条公理出发的:一、学习在本质上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二、学生的学习是终身的事情;三、学习的境界不在于知识的累加,而在于学习者的自我完善、超越与创造。基于这三条公理,仲老师提出了三条改造教学的路径:一、给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种植了生长的基因;二、为课堂营造一种合作互利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补充、质疑、辩论、反驳,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再生长”,也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三、给学生提供他们所迫切需要的帮助,让认知呈现出“网状结构”,不仅利于知识的迁移,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增补了阳光和养分。在三条公理的基础上又演绎出了九条定理,从而为整个“助学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实践找准了路标。
  有现实问题的背景
  教学主张的确立还应该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实践中遭遇的真问题。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唯知识”“超强度”“去主体”“无后劲”等不良倾向的思考,仲广群老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何让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的代名词?如何做到“授人以渔”?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真能力?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起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基于这样困境中的沉思,仲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助学课堂”的教学范式。直指教学现实中的真问题,这是“助学课堂”范式研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起较多关注、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助学课堂”的核心就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给教学以生长的力量。“助学课堂”研究在优化学生的学习系统上做足文章:助动力,让学生乐学、好学;助方法,让学生会学、活学;助行为,让学生善学、勤学。这便将数学的“冷峻之美”与学生的“火热思考”结合起来,课堂不仅有自信的展示与交流,好奇的提问与补充,更有激烈的争辩与质疑……会自学、会倾听、会思考、会提问、会合作、会辩论,再也不是数学课堂中遥不可及的奢想,从而有效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生态缺陷。
  有实践操作的要领
其他文献
《孔子游春》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泗水河畔的美丽春景,使人心旷神怡。此处的景物描写看似与文本主旨关联不大,实则包含着丰富的信息。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该部分的内容在《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是有迹可循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笔者认为,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与文本主旨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如何才能让该部分文本所包蕴的丰富内涵逐渐敞亮在学生的眼前?对此,笔者进行
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究竟该如何引发、疏导、调控学生的课堂质疑,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呢?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静心研读文本,教给质疑问难的途径与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途径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教师的任务是“让学”——“他得学会让他们学”。阅读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实质上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肝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第三位。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众多,肝癌的发病率在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血清甲胎蛋白(AFP)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癌早筛标记物,但有约40%的假阴性率,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的肝癌早筛生物标记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汤富酬、黄岩谊研究组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肝胆胰外科彭吉润研究组合作,研发了一种肝癌的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一篇历史性散文。文章主要讲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从出发前的装备,人物的神情与心理,出使中的态度与做法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详细地记录了第一次远航,简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本文以描述性语言重现历史场景为主要表现形式,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表达方法,使得人物立体、场景真实形象,仿佛又回到了历史事件中。全文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二、目标预设  学生在自我朗读中感受远航前的壮观,
[教材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统计》是以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开放的空间,有效利用周边资源,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感悟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决策能力。  [教学设想]  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把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下简称“新增两基”)列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明确指出了达成这些目标的途径,如“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等等。在此,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谈谈对具体落实这方面目标的几点思考。  一、着眼数学素养,挖掘数学内涵  1.依托教材,挖掘教学内容的数学内涵与教
2008年5月20日,捷克登山界传来两个消息:马克在无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登上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它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尼泊尔境内,海拔8167米;莫里在珠峰8300米处坠崖身亡。  马克与莫里是好朋友,都是登山爱好者。莫里的愿望是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认为,作为一名登山运动员,没征服珠峰,就不算一个最好的运动员,马克则认为,征服珠峰对一个登山运动员来说,虽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他的素养与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语言凝练,字不虚设。指导小学生阅读文言文,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心里根植属于中华子孙的语言之根。  但是,文言文与小学生常常接触的现代文的表达方法是有所区别的,在理解上也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心里容易产生排斥与抗拒。那么,如何让小古文学习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既激发学生亲近古文的欲望,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
学困生,指的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语文学科来说,这一类学生的“学习之困”表现在: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缺乏信心;阅读课上,学习被动消极,理解能力差,读课文不知所云,更别说进行课外阅读了;在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常似局外人,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习作练习更怀有恐惧心理,实在“被逼无奈”了,写上三五行草草了事,文不通句不顺;更有甚者,就连生字新词的读写也成问题,听写词语等小测试,错字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是引发师生对话的重要手段。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于一个数学知识点,仅有一问是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进行二度追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有效提高思维品质。    一、在认知错误时追问——纠正思维偏差    小学生的年龄还小,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是很高。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因为受到知识负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