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是整个数学教学的基础。然而,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计算错误时有发生,特别是学困生,计算出错是常事。“粗心算错”常被当成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罪魁祸首,家长总是觉得孩子计算出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教师也为此伤脑筋。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尽量避免计算出现错误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策略。
一、把脉寻因,弄清错因性质
(一)课前调研,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思维的碰撞点
在课前教师根据上课内容,分析教材前后联系和算理,了解知识的生长点,设计相关题目寻找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研,询问对新知识的想法,看看有多少知识能被唤醒,新知识理解的矛盾点在哪里。接着进行访谈,让做错的同学暴露错误的思考过程,寻找学生的错因和理解的困惑点,以便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我设计了调查性练习请个别学生完成。有学生在试着计算“1/3+5/6”的结果时,得出“1/3+5/6=1+5/3+6=6/9”,用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发现了这一病因所在,我在讲授新课时就能针对性地提醒学生了。
(二)察言观色,寻找理解的困惑点和犯错的症结点
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对学生察言观色,学生是满脸疑惑呢,还是频频点头?观察学生在做题时,采取怎样的步骤和过程,各有怎样的解题习惯,从中寻找到学生对知识和算理的困惑点。我在观察中发现学生的书写习惯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没能好好审题,只是看了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计算,速度过快,顾后瞻不了前;有的学生对算式的数字看一个写一个,速度过慢,瞻前顾不了后……这些都是容易出错的原因,在摸透学生计算的书写习惯后,我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明白容易算错的症结所在,加强审题方法和改善书写速度的训练,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三)及时反馈,分析错因的类别及性质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是概念、法则性的错误,即对数的概念、运算意义与法则、运算性质与定律的理解出现偏差;二是非认知层面上的错误,即受其学习习惯、心理、态度和情绪等的影响,这类错误往往没有规律性,是由各种随机因素导致的偶然出现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或符号。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多问问“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暴露错误的思考过程,引发对错因进行反思,变教师主导下的“讲”为学生主体下的“议”,在质疑和讨论中寻求正确思路和方法。通过对错因的分析把错题的评讲引向深入,针对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归结失误多的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设立“错题本”,把典型错题分门别类记录下来。
二、对症下药,针对不同错因采取相应措施
(一)注重理解,避免负迁移
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意义的理解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不同类数的同一种计算,其意义和方法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区别的。我们应注重对不同类数的意义和计算意义的理解,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到学生由于负迁移,把“1/3+5/6=1+5/3+6=6/9”错误计算的情况。我用同样大小的两张圆形纸片表示单位“1”,让学生在两张纸上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1/3和“5/6”,让学生探究“把这两个阴影部分合并起来是多少?”启發学生通过折纸,把“1/3”的单位“1”平均分成6份,把“1/3”变成“2/6”,变为与另一个加数“5/6”相同的分数单位,把通分的过程直观呈现,使学生理解这两个加数的意义以及异分母相加前通分的必要性。
(二)交给审题方法,堵住低级错误源头
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求成,审题不仔细导致出错。我们可训练学生审题时在题目的关键字、关键词圈圈点点,养成“一读二画三思考”的审题习惯,有效堵住低级错误的源头。
(三)弄清算理,使算法得以内化
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明白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关键。教师可设计情境,把例题放到现实背景中去研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去理解,在矛盾点上更好地实现迁移。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如果生硬地告诉学生变号的原则,学生的认识就会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例题“71—15—35”编入情景“爸爸带了71元去运动商店,一盒羽毛球15元,一副羽毛球拍35元,应找回多少元?”借助这个生活情境,学生不难得出把羽毛球的15元和球拍的35元加在一起再付的方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性质的算理,把算式放到现实的背景中去研究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四)提高对数字特点的敏感度
计算教学不应只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能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寻求合理便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我们要训练学生对题目中数字特点的敏感度,让简便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自我反思
教师对学生解题的评价不应以正误作为单一的标准,应多点对学生思考过程、思维品质等具有发展价值的过程性评价,让评价更多样更全面。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订正错题的过程开展再思考,呈现订正的价值,多问问“通过订正,你有什么收获”,让矫正错误成为学生自我负责、自我反思的过程。
三、多方操练,形成良好计算习惯
要使良好计算习惯成为学生的个体需要,进而成为自动化的个体行为,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要分层次、多方落实,要经常灌输形成意识,如书写工整,中速计算等;要通过训练形成方法,养成“一步一回头”的检验习惯;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明确要求,强调规范,评价激励,一天不算错适当给点小奖励,一周不算错再给点大奖励,激发学生主动、持续地配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通过把脉寻因,对症下药,多方操练,形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
一、把脉寻因,弄清错因性质
(一)课前调研,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和思维的碰撞点
在课前教师根据上课内容,分析教材前后联系和算理,了解知识的生长点,设计相关题目寻找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调研,询问对新知识的想法,看看有多少知识能被唤醒,新知识理解的矛盾点在哪里。接着进行访谈,让做错的同学暴露错误的思考过程,寻找学生的错因和理解的困惑点,以便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我设计了调查性练习请个别学生完成。有学生在试着计算“1/3+5/6”的结果时,得出“1/3+5/6=1+5/3+6=6/9”,用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分母相加的和作分母。发现了这一病因所在,我在讲授新课时就能针对性地提醒学生了。
(二)察言观色,寻找理解的困惑点和犯错的症结点
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对学生察言观色,学生是满脸疑惑呢,还是频频点头?观察学生在做题时,采取怎样的步骤和过程,各有怎样的解题习惯,从中寻找到学生对知识和算理的困惑点。我在观察中发现学生的书写习惯各有不同。有的学生没能好好审题,只是看了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计算,速度过快,顾后瞻不了前;有的学生对算式的数字看一个写一个,速度过慢,瞻前顾不了后……这些都是容易出错的原因,在摸透学生计算的书写习惯后,我先让学生了解自己不良的书写习惯,明白容易算错的症结所在,加强审题方法和改善书写速度的训练,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三)及时反馈,分析错因的类别及性质
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是概念、法则性的错误,即对数的概念、运算意义与法则、运算性质与定律的理解出现偏差;二是非认知层面上的错误,即受其学习习惯、心理、态度和情绪等的影响,这类错误往往没有规律性,是由各种随机因素导致的偶然出现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或符号。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多问问“你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暴露错误的思考过程,引发对错因进行反思,变教师主导下的“讲”为学生主体下的“议”,在质疑和讨论中寻求正确思路和方法。通过对错因的分析把错题的评讲引向深入,针对暴露出来的普遍性问题,归结失误多的知识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设立“错题本”,把典型错题分门别类记录下来。
二、对症下药,针对不同错因采取相应措施
(一)注重理解,避免负迁移
对数的意义和计算意义的理解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不同类数的同一种计算,其意义和方法在思维方式上是有区别的。我们应注重对不同类数的意义和计算意义的理解,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通过课前调研了解到学生由于负迁移,把“1/3+5/6=1+5/3+6=6/9”错误计算的情况。我用同样大小的两张圆形纸片表示单位“1”,让学生在两张纸上分别用阴影部分表示“1/3和“5/6”,让学生探究“把这两个阴影部分合并起来是多少?”启發学生通过折纸,把“1/3”的单位“1”平均分成6份,把“1/3”变成“2/6”,变为与另一个加数“5/6”相同的分数单位,把通分的过程直观呈现,使学生理解这两个加数的意义以及异分母相加前通分的必要性。
(二)交给审题方法,堵住低级错误源头
有的学生做题时急于求成,审题不仔细导致出错。我们可训练学生审题时在题目的关键字、关键词圈圈点点,养成“一读二画三思考”的审题习惯,有效堵住低级错误的源头。
(三)弄清算理,使算法得以内化
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明白算理是掌握算法的关键。教师可设计情境,把例题放到现实背景中去研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去理解,在矛盾点上更好地实现迁移。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时,如果生硬地告诉学生变号的原则,学生的认识就会停留在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我把例题“71—15—35”编入情景“爸爸带了71元去运动商店,一盒羽毛球15元,一副羽毛球拍35元,应找回多少元?”借助这个生活情境,学生不难得出把羽毛球的15元和球拍的35元加在一起再付的方法,从而理解减法的性质的算理,把算式放到现实的背景中去研究化解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四)提高对数字特点的敏感度
计算教学不应只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能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寻求合理便捷的运算途径和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我们要训练学生对题目中数字特点的敏感度,让简便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五)注重过程性评价,促进自我反思
教师对学生解题的评价不应以正误作为单一的标准,应多点对学生思考过程、思维品质等具有发展价值的过程性评价,让评价更多样更全面。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订正错题的过程开展再思考,呈现订正的价值,多问问“通过订正,你有什么收获”,让矫正错误成为学生自我负责、自我反思的过程。
三、多方操练,形成良好计算习惯
要使良好计算习惯成为学生的个体需要,进而成为自动化的个体行为,要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要分层次、多方落实,要经常灌输形成意识,如书写工整,中速计算等;要通过训练形成方法,养成“一步一回头”的检验习惯;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明确要求,强调规范,评价激励,一天不算错适当给点小奖励,一周不算错再给点大奖励,激发学生主动、持续地配合训练。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计划、有步骤、持之以恒的进行训练,通过把脉寻因,对症下药,多方操练,形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