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恶茱萸囊 延年菊花酒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mbooa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
  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显然这里的“重阳”是指天空,是个空间概念,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九月九日,当然更不是一个特定时间的全民性的重大节日。因为作为一个节日,它的形成首先要有相对稳定的节俗活动。晋人葛洪所著《西京杂记》在卷三曾对重阳节有关习俗进行描述:“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殷儒妻,说在宫内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由此看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与“九月九日”这个特定的日子联系起来了,而且这种习俗是由宫内而传民间,全国上下普遍都有这个习俗。
  在后世的流传中,经过不断的传承、优化和积淀,重阳节的习俗内容主要有:
  其一,佩戴茱萸。古人喜欢以直接的形式插戴茱萸,也喜欢把茱萸作末装囊内作为佩饰。宋严有翼《艺苑雌黄》:“九月九日,作绛囊佩茱萸,或谓其事始于桓景。”明郝明龙《九日》诗:“寂寞园林天宝后,道旁谁复问茱囊。”咏的就是茱萸囊。
  其二,喝菊花酒。赏菊、采菊、饮菊花酒,自古以来都是雅俗共赏的节日娱乐方式。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就记载着:“九月九日可采菊花。”而饮菊花酒更是为古今文人所津津乐道。
  其三,登高。关于登高活动,或说始于西汉长安登高台游玩之俗;或说与辽代中原地区的拜天古礼有关。而更为普遍的看法则是始于《荆楚岁时记》所引《续齐偕志》的有关费长房登高辟邪的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月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朝时期登高之风已盛极一时。
  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行为偏偏选在九月九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呢?对于这个问题,自古及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来自魏文帝曹丕《与钟鹞九日送菊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另一种说法是:九为灾数,九月九日过节是出于人们趋吉避邪的心理。古人以一、三、五、七、九代表阳数,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在天人感应、五行学说盛行的时代,以“九”为标示的月日是一年当中神秘节点。在他们看来,“九为老阳,阳极必变”(清俞樾《茶香室续抄》卷七)。而且“阳九,奇数也,为阳数之穷……大抵岁运值之,终有厄会”(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为什么九九为不吉呢?《素问》认为九为阳数之极:“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是作为终结的数字存在的。古代人将从事星占、相面、堪舆、占候等活动以预测吉凶祸福的人称为术数家。他们以4617年为一周期,称为一元,他们认为一元之中若干年会出现灾年。《汉书·律历志上》引《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次三百七十四,阴九;次四百八十,阳九;次七百二十,阴七;次七百二十,阳七;次六百,阴五;次六百,阳五;次四百八十,阴三;次四百八十,阳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易天之数》亦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系天,故取其奇为灾岁数。”自汉以来,这种以阳九为灾日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文献中都多有反映。《汉书·食货志》就载:王莽末年发生灾荒,颗粒无收,甚至出现人且相食的惨痛景象。王莽认为不是自己政策的失败,而是天道所致,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王莽把灾荒和“阳九之”联系起来,而也正因为阳九之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第二种说法更符合历史事实,记载得也更早,民间至今仍有“三月三,复活节;九月九,死亡节”之说。 而且民间还传说,北方真武大帝玄武神生于三月三日,卒于九月九日。可见,九九这个特定的数字与灾祸、死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对九九重阳这个特定日子的关注并不始于秦汉,可以追溯到更遥远年代对神灵的信仰。虽然在古籍的记载里我们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少数民族的节日的活形态的存在还是能够给以补充的。贵州地区的布依族,每年九月九日都要进行为期三天的扫寨活动,而且扫寨时还有种种禁忌,只有村里年长的男性和巫师可以参加,村里其他人都必须躲避出去,待扫寨结束后才可以回村。扫寨期间还禁止本村外出人员和外村人进寨,否则会冲乱扫寨活动,使祭祀活动失灵。在布依人看来,这些活动可以驱除一切邪恶鬼怪。而生活在西北的互助、民和、大通等地的土族人民也在九月九日登高野宴。晚上,人们在山顶点燃篝火,尽情欢呼跳跃,并从火头上跃过,以辟除一年的灾邪。趋吉辟邪,特别是为了维系生命,一直都是一个全人类性的普遍心理。为了生存,智慧的人们总会想出种种办法来祓除种种对生命安全有危害的因子。九九重阳节原本是出于逃避天道给人类带来的灾祸和死亡而设立的。
  生与死,是人类本体最为关切的话题,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逃避也是民众生活所构成的重要内容。人的实践,正是“产生生命的生活”,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人自然要躲避灾祸,九九重阳节民俗文化的构成正表明人对生的渴求。怎样躲避灾祸呢?宋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原来,佩带茱萸也罢,喝菊花酒也罢,都是为了逃避厄运。看,我们的祖先生命意识是多么地强烈啊!
  我们先民很早就认识到了茱萸的价值并开始为我所用。茱萸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古名越椒。夏日开花,秋季结果,成小粒状,其子实辛辣芳香。最早是被作为调味品来用的。《急就篇》有“芸蒜荠芥茱萸香”。张衡在《南都赋》中云:“苏紫姜,拂彻膻腥。”即指茱萸。可见,茱萸作为调料确可除去膻腥。茱萸不仅是一种好调料,还是一味好药,可以用来治病延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井中,饮此水者无瘟病。”孙楚在《茱萸赋》中赞其为“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古人还常用茱萸的子实泡酒,用来驱邪保健。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就记载过用茱萸和甘菊泡酒喝:“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在传统观念里,茱萸本身还是长寿的象征。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凤鸟茱萸绣衣,就是把茱萸与凤鸟共绣,来表达吉祥长寿的祈愿。时至今日,人们不会再头插茱萸、佩带茱萸囊了,但从科学的化验来看,茱萸作为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确有驱蚊杀虫的功效。其茎叶入药能暖胃燥湿,还可治遗精、腹痛、吐泻、便秘、消化不良等疾病。
  为什么要饮菊花酒呢?因为菊花“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风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雪”,而重九之时,正值菊花娇艳傲霜,面对此情此景,文人雅士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美景佳句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其药用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太清草木方》就记载着“九月九日采菊花与茯苓、松柏脂,丸服之,令人不老”。宋《岁时广记》还详细记载了菊花治头风等病的情况。而用菊花泡酒,清新可口,更可延年益寿。唐代郭元振在《子夜四时歌·秋歌二》中称其为“延年菊花酒”。对于菊花酒历代文人更是津津乐道,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名言佳句。菊花酒又是怎么制的呢?葛洪的《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寥寥几句把菊花采摘时刻、酿制方法描述甚详。清同治八年刻本《直隶澧州志》为我们介绍了菊花酒的两种酿制方法:一种是以蓼和菊叶为酒曲,用秫和芦稷酿制的酒;一种是糯秫米酒。两者都称为菊花酒。只不过一种是用来祭祀的,一种是用来养老的。现代湘西土家苗寨仍有酿重阳酒的风俗习惯。现代科学证明,菊花本身含有多种药用成分,用菊花酿酒是我国民间最实用的制造药酒的方法之一,此酒能治头风、明目、平肝清热,去痿痹,久服能延年益寿。
  


  艳阳九月九,菊花插头,携带美酒,登高览胜,在唐代已形成高潮。唐代诗人杜牧还给我们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的佳作: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关于登高,早在《西京杂记》就为我们描述了魏晋时期人们挎茱萸袋,插菊花于帽檐,成群结队,登高望远的情况,当时称之为“祓禊登高”。登高为何能驱邪呢?早期人类在面对种种未知之时,就感到生命所遭到的威胁和生命的脆弱。秦汉以来,道教勃兴,成仙得道的思想在蔓延,尽管《诗经》的祭祀诗有诸多“万寿无疆”的款款痴愿,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仅不能万寿无疆,而且厄日会使生命早早夭折,于是产生了求仙的思想。如何成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迁入山可以成仙,在人们的理论里,爬山登高自然不可避免地就有了求长寿的意义。与儒家不同,道家更加关注人的自然价值的实现,主张“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终者为友”,将生命的主体与自然宇宙彻底融为一体,超乎时间的流逝,越过空间的局限,可成为不朽的永存。九九重阳源起于辟邪,而现在人们更多地是借之祈福祈寿了。很有意思,原来是为了躲避恶日带来的灾祸,而作为最伟大的生灵的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客体成为主体,在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命了。
  时至明清之际,登高的习俗仍然兴盛。《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现在人们虽不一定选择在重阳之日登高了,但登山依旧是深受喜爱的健身活动。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这种敬老、祈求长寿的文化因子也是广泛存在的。生活在广西的壮族人民有明确的祈寿习俗。在壮族地区,重阳节又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为老人祝寿并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老人在生病或过寿的时候食用这些米粮。人们相信这种米具有神力,能助人健康,延年益寿。而每年九月九,晚辈都要给寿缸添新米,家家杀鸡宰鸭,儿女敬酒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在厄日到来之际,老人与幼儿的生命是格外脆弱的,因此需要格外重视,格外呵护和珍爱。在中国民俗文化构筑的“福禄寿喜”的框架上,寿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没有寿,焉有福?何谈禄和喜?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老人关联着青年,历史联系着未来。我国政府于1989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敬老节”),将民俗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建构巧妙地结合起来,九九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全民性的节日。这既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也顺承了民意,是对节日文化内涵的一大发展。面对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实,我们更要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继承中国自古以来尊老敬老的传统,恢复和发展重阳节的非常风采。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其他文献
科举,即“分科举仕”的简称,它创设于隋朝开皇七年(587年),终结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历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时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世界上历史最长久、影响最大的选官考试制度。科举设立以后,春季开考的称为“春闱”,秋季开考的称为“秋闱”。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大抵说来,分为三级:乡试被录取者称举人、会试被录取者称贡士、殿试被录取者称进士。  广西富川瑶族自
期刊
新世纪之初,湘鄂渝黔接壤的湘西龙山县里耶一项重大考古发现轰动中国乃至世界。酉水河畔里耶发掘出一座战国古城,出土36000枚秦简及许多重要文物。国务院将里耶古城遗址增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发现是继发现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发现,蕴含巨大的学术价值。  里耶,土家语音译地名,里,土地;耶,拖,拉,开垦耕耘,即开辟土地之意。武陵山区的里耶,处于酉水中游的一片小盆地,是土家族聚居区中心。土家
期刊
科举制度确立于古代中国的封建专制政治由中央集权走向君主集权的隋唐时代。在君主集权政治之下,君主能否有效地控制官员,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科举制度的出现,除了提高官员的职业素质之外,更重要的是满足专制君主控制官员的选拔并由此控制国家权力的要求。  科举考试养成了读书做官的风气。中国社会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这种读书做官的思想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被高度强化。科举考
期刊
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属青原区文陂乡,全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800多年历史。古村自然条件优越,芗峰东立,象岭西护,瑶山南耸,富水北流,山抱水环,天然形胜,是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的古村落。据考证,陂村的开基祖为南宋初年梁仕阶,从陕西长安带领族人迁徙至此。如今该村有3000余人口,均姓梁。现存有367幢明清建筑风格民居和2
期刊
在常人看来,中国人是最崇拜祖先的民族,光宗耀祖是子孙后代义不容辞的义务。中国的家谱格外发达,目的是敬宗收族、明确传承、纯洁血缘。然而中国人又是现世主义的,家谱的另一个不被提及的目的——提高家族地位常常将前者彻底戏弄。唐末逢社会大动乱,前代的谱牒学著作几乎荡然无存,世族制度永远退出中国历史舞台。此后中国进入民间修谱时期。然而中华民族屡经灾难,史籍文献既高产也高失,大规模毁书记录就有多次。对于家族谱牒
期刊
在《魏源全集》付梓前夕,笔者一行驱车来到湖南省隆回县司马前镇的金潭乡。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二十四日,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就诞生在这里。我们来到魏源故居前,看着眼前这座饱经沧桑的宅院,凝想这位智者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苦旅,一种虔诚的敬仰和历史的伤感不禁油然而生。在这里,仿佛到处都可以找到魏源的影子,连门前的小溪似乎也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勤奋、劳碌、忧患、痛苦和悲欢。    山川
期刊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继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之后的又一文官选拔制度,它创始于隋,废止于清末,历经1300多年,为历代统治阶级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也为世界考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科举制度亦是如此。它虽然是为了革除历代铨选制度中的积弊而创立的,但“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诱惑,使科举之中的作弊方式更加形形色色,毫不逊色于“
期刊
长命锁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物,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甚为流行。各地佩戴长命锁的习俗大同小异,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社会、民族心理。笔者拟就长命锁的起源、民俗内涵以及长命锁的制作工艺等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就方家指正。  在论述长命锁之前,笔者首先粗略地谈谈中国传统锁具的发展概况,权作铺垫。    锁的起源与发展       (1)锁的最初形态  锁,古时原指以铁环相勾连而成的链子,大概出现于战国时期
期刊
本文试图通过对盘古山盘古神格建构过程的追溯,对不同历史时期民众、地方文人与政府三种社会力量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及其互动进行分析,进而审视大传统、国家权力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磐石”到“盘古”    一般认为,最早记录了盘古神话的是三国时期徐整的《三五历记》和《五运历年记》。其后的历代文人学者对盘古的记述都是基于徐整关于盘古“混沌开辟”和“垂死化生”的说法,盘古从此成为中国古史神话系
期刊
片马位于怒江纵谷地带边缘、高黎贡山西麓,属泸水县。这里紧靠中缅边界线,为滇、川、藏进入缅甸、印度的咽喉与捷径,西去缅北重镇密支那仅约220公里,因此地理位置十分显要,现在是云南省新兴的对外商业贸易口岸。  前年的一个清晨,我们一行三人自怒江州首府六库乘车西行,向片马进发。不多会儿,汽车便循着蜿蜒的公路攀上了云遮雾罩的高黎贡山,穿越了林木葱郁的姚家坪国家森林公园。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东西宽9公里,南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