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很流行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仔细一琢磨倒是有几分道理。在一份语文试卷中,作文占了很大的比重;语文教学中,作文也是重头戏。可是占据举足轻重作用的作文对很多孩子来说,却是块难啃的骨头。要么无话可说难以动笔,要么写出来的内容枯燥干巴,犹如白开水一般。而真实的学情就是如此,写作本身是件费神的事,它需要广泛的积累、大量的素材和对生活的感悟等,而对于年龄小、阅历浅的孩子来说无疑不简单。因为平时没有留心观察没有思考感悟,加上阅读素材有限,语言积累不丰富,语言功底不深厚就更难写好作文了。
“我手写我心”,写作实际是记录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一种高雅的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写好作文的孩子一定是善于观察、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的。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多读”。莫言曾说: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在他们求知欲最强的年龄开阔他们的视野,其中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性地阅读适合他们的书,从中了解社会常识和现象以扩大知识面,大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一本书,一篇文章,只是读一读、看一看是不行的,读一遍,读两遍也是远远不够的。记不住,自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通过阅读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并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才有了可写之“材”。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渐渐少了,干瘪的语言也会慢慢鲜活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语言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里所说的“读”是广义的,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读大自然,读生活等,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大自然中了解书本上讲到的历史古迹、建筑人文、花鸟虫鱼等。很难想象一个从未走出藩篱去大自然观察的孩子写出来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只有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才会知道桃树是先长叶子还是先開花。所以,读既要注重过程,也要强调结果,读后要善于积累,具体的做法可以从把好词佳句、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把在生活中自然界看到的记录下来,这是由“读”到“写”的第一步。那么,“读”与“写”之间究竟有多远呢?。
其次,要“善思”。勤于思考是对大量阅读的升华,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字便是把书读熟读透,简而言之,要消化。如果没有“破”,仅仅是读,那下笔怎能“有神”呢?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孩子读了许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在阅读文章之后,认真思考最好是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深入思考对写好作文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学习了《散步》一文之后,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一家人散步或者类似的场景,比如一家人一起吃饭或出去旅游,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孙子,或是这位爸爸、奶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便会更深刻地领会人物的思想、传达的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教会他们从生活中选材,对于学生而言,让素材来源于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便是好文章。事实相反,他们总是忽略身边细微之处,追求高大空的东西。教学中这种阅读后思考的引导对写作大有益处,最初可以是老师家长的引导,渐渐地他们养成一种读后思考的习惯,每读一篇文章必经思考感悟的环节,在积累后加深理解并融入自身体会基础上写出的作文,自然会是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好文章。
最后,要“勤练”。作文一定要练笔,开始可以鼓励孩子口头表达,正如作文启蒙从看图说话过渡到看图写话一样,拿到作文题,和孩子一起就作文的主题做一些交流和讨论,接下来为写作整理素材,鼓励他们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当时的想法,要鼓励他们在恰当的时机用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这种“阅有所成”之感又会更加促进阅读和积累,让他们尝到甜头才会更有动力。这个过程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意义重大,放下成年人的标准去欣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掌声和鼓励。当然,针对具体的某个词用得精妙或者某种修辞使用恰到好处给予的赞许则属鼓励上品。
阅读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能让他们对生活更有感悟。作文则是透过生活、阅读所积累的各类知识由内而外书面表达的载体。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读”到“写”是一个慢功。在孩子作文的路上,老师和家长不能太急,要做好引导者、欣赏者和分享者。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重积累、思考感悟,平常勤于练笔,相信一定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我手写我心”,写作实际是记录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一种高雅的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写好作文的孩子一定是善于观察、热爱生活、情感丰富的。要想写好作文:
首先,要“多读”。莫言曾说: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在他们求知欲最强的年龄开阔他们的视野,其中包括不同年龄阶段有选择性地阅读适合他们的书,从中了解社会常识和现象以扩大知识面,大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前提。一本书,一篇文章,只是读一读、看一看是不行的,读一遍,读两遍也是远远不够的。记不住,自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通过阅读了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并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才有了可写之“材”。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受到规范优美的语言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病句渐渐少了,干瘪的语言也会慢慢鲜活丰满起来,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语言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里所说的“读”是广义的,不仅仅是读书,还包括读大自然,读生活等,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大自然中了解书本上讲到的历史古迹、建筑人文、花鸟虫鱼等。很难想象一个从未走出藩篱去大自然观察的孩子写出来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只有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才会知道桃树是先长叶子还是先開花。所以,读既要注重过程,也要强调结果,读后要善于积累,具体的做法可以从把好词佳句、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把在生活中自然界看到的记录下来,这是由“读”到“写”的第一步。那么,“读”与“写”之间究竟有多远呢?。
其次,要“善思”。勤于思考是对大量阅读的升华,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字便是把书读熟读透,简而言之,要消化。如果没有“破”,仅仅是读,那下笔怎能“有神”呢?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孩子读了许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在阅读文章之后,认真思考最好是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事深入思考对写好作文是大有好处的,比如学习了《散步》一文之后,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一家人散步或者类似的场景,比如一家人一起吃饭或出去旅游,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文中的孙子,或是这位爸爸、奶奶,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便会更深刻地领会人物的思想、传达的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教会他们从生活中选材,对于学生而言,让素材来源于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便是好文章。事实相反,他们总是忽略身边细微之处,追求高大空的东西。教学中这种阅读后思考的引导对写作大有益处,最初可以是老师家长的引导,渐渐地他们养成一种读后思考的习惯,每读一篇文章必经思考感悟的环节,在积累后加深理解并融入自身体会基础上写出的作文,自然会是言之有物、感情充沛的好文章。
最后,要“勤练”。作文一定要练笔,开始可以鼓励孩子口头表达,正如作文启蒙从看图说话过渡到看图写话一样,拿到作文题,和孩子一起就作文的主题做一些交流和讨论,接下来为写作整理素材,鼓励他们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当时的想法,要鼓励他们在恰当的时机用上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这种“阅有所成”之感又会更加促进阅读和积累,让他们尝到甜头才会更有动力。这个过程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表扬意义重大,放下成年人的标准去欣赏,去发现其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掌声和鼓励。当然,针对具体的某个词用得精妙或者某种修辞使用恰到好处给予的赞许则属鼓励上品。
阅读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也能让他们对生活更有感悟。作文则是透过生活、阅读所积累的各类知识由内而外书面表达的载体。把读书学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写作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读”到“写”是一个慢功。在孩子作文的路上,老师和家长不能太急,要做好引导者、欣赏者和分享者。只要在多读的过程中注重积累、思考感悟,平常勤于练笔,相信一定能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