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心理学中情绪的相关概念,总结了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他们的情绪特点以及目前相关的干预方法。
【关键词】情绪;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原因;智力落后儿童情绪的干预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恐惧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1]。
二.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知功能缺陷累积理论
格式塔拓扑心理学家勒温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为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三种方式。只有经过这三种方式,学习才能够发生。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感知觉、思维等认知能力存在极大的缺陷,他们在学习的分化、概括化和再组织三方面就会显示出一些障碍,所以他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学习认知事物更加困难,从而表现出认知功能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知功能的缺陷会有累积的趋势,即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同龄儿童的思维概括等认知能力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个和心理学家皮连生的理论是一致的:儿童如果前一个人生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会影响以后人生任务的完成,成为人生缺陷,缺陷如果得不到弥补和补偿就会越来越多,以后的发展会非常艰难。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2]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其情绪发展的速度、分化的速度普遍较晚,而且大多数的家庭因为孩子不正常而忽视了对其情绪需要的社会性反馈,智力落后儿童早期由生物驱力表现的情绪(如饥饿时的哭喊,舒服时的微笑)得不到家人的反馈,久而久之,他们的感情之源渐渐干枯。他们的感情表达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强化,情绪发展更加缓慢。同时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等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导致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的情绪识别能力也会产生缺陷,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弥补和补偿,缺陷会累积的更多,使个体的适应能力受到影响。
(2)人本主义的解释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当情绪主要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个体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自我关注”,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较为健康地发展[3]。而那些只能通过努力而得到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幼儿就会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从而猜疑、怀疑别人,渐渐地产生自我否定。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大多数得不到像正常孩子那样的关爱,家人对他们的情绪表现没有加以更多的关注,而是将关注更多的放在家里的健康孩子身上,尽管智力落后儿童不善于描述出其个人的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可以体验,这种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表现出不恰当的情绪和深层次的情绪问题。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特点[4][5]
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由于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品质上都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出很多不恰当的情绪,具体有以下表现:
(1)情绪分化晚,表现出两个极端
六、七岁的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表现出高兴与不高兴,有的十几岁的智力落后儿童遇到事就像学前儿童那样想哭就哭,或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有一部分儿童有极端化的倾向,特别易激动或特别安静,其他表现形式很少出现。
(2)情绪不稳定,自控性发展缓慢
有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犯了错误,刚接受完老师的批评还掉了几滴眼泪,可马上回到同学中间,又很快地和同学高兴地玩耍起来。还有一些中重度的孩子存在“顽固不变”的现象,对一件事情喜欢做就会不厌其烦地做下去,一哭起来也会“坚持”大半天。
(3)情绪体验不深刻,表情变化与外界刺激水平不适应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近半数的学生表情与刺激强度、性质不相称,对于很滑稽可笑的场面有很多学生面部表情呆板,无动于衷。而对于并不幽默的场面却哈哈大笑,而且很难做到“一笑了之”。
四.近年来国内关于智力落后儿童情绪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学者在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各种疗法对其情绪障碍进行干预。如刘明明(2000)[6]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智能障碍儿童的恰当情绪进行了干预,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恰当情绪,进而减少不恰当的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许多培智学校的老师以游戏为载体,设置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戴碎英(2004)[7]等探讨了温州市新码道学校的游戏教学法,运用“小猫钓鱼、摘苹果、小熊猫找家、猫抓小白鼠”等游戏,认为游戏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而且能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江琴娣(2006)[8]等人在研究智力落后学生情感障碍的矫治中,曾提到对一名轻度智力障碍的女孩运用认知疗法来纠正其不良的认知,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江琴娣上述的研究还提到用自我宣泄法来宣泄不良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压抑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情绪愉快,使内心世界重新获得平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民族出版社,303-308
[4]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及缺陷补偿,北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5
[5]丑荣之,王清汀,梁斌言.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儿童[M].华夏出版社
[6]刘明明.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智能障碍儿童恰当情绪的影响[D].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7]戴碎英,叶爱娟,胡乐.游戏法-在弱智儿童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3期(总第45期),34-38
[8]江琴娣.周勇红.智力落后学生情感障碍矫治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期,33-35
【关键词】情绪;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原因;智力落后儿童情绪的干预
一.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如恐惧时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痛苦时血管容积缩小等[1]。
二.智力落后儿童情绪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知功能缺陷累积理论
格式塔拓扑心理学家勒温指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为分化、概括化与再组织三种方式。只有经过这三种方式,学习才能够发生。智力落后儿童由于感知觉、思维等认知能力存在极大的缺陷,他们在学习的分化、概括化和再组织三方面就会显示出一些障碍,所以他们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学习认知事物更加困难,从而表现出认知功能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知功能的缺陷会有累积的趋势,即智力落后儿童和正常同龄儿童的思维概括等认知能力差距越来越明显。这个和心理学家皮连生的理论是一致的:儿童如果前一个人生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会影响以后人生任务的完成,成为人生缺陷,缺陷如果得不到弥补和补偿就会越来越多,以后的发展会非常艰难。情绪心理学家孟昭兰[2]根据自己的研究及对前人研究的总结提出了婴儿情绪分化理论,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受生理因素的制约,其情绪发展的速度、分化的速度普遍较晚,而且大多数的家庭因为孩子不正常而忽视了对其情绪需要的社会性反馈,智力落后儿童早期由生物驱力表现的情绪(如饥饿时的哭喊,舒服时的微笑)得不到家人的反馈,久而久之,他们的感情之源渐渐干枯。他们的感情表达常常得不到父母的强化,情绪发展更加缓慢。同时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等认知能力发展缓慢,导致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的情绪识别能力也会产生缺陷,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弥补和补偿,缺陷会累积的更多,使个体的适应能力受到影响。
(2)人本主义的解释
人本主义的观点认为不当情绪主要与幼时缺乏关爱有关。罗杰斯提出,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如果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个体就能产生自我和谐的“自我关注”,在以后的生活中,就能较为健康地发展[3]。而那些只能通过努力而得到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幼儿就会对人产生不信任感,从而猜疑、怀疑别人,渐渐地产生自我否定。智力落后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大多数得不到像正常孩子那样的关爱,家人对他们的情绪表现没有加以更多的关注,而是将关注更多的放在家里的健康孩子身上,尽管智力落后儿童不善于描述出其个人的情感体验,但是他们可以体验,这种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容易表现出不恰当的情绪和深层次的情绪问题。
三.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特点[4][5]
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由于受生理、心理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速度、品质上都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落后于正常儿童,表现出很多不恰当的情绪,具体有以下表现:
(1)情绪分化晚,表现出两个极端
六、七岁的智力落后儿童往往只表现出高兴与不高兴,有的十几岁的智力落后儿童遇到事就像学前儿童那样想哭就哭,或动不动就发脾气,摔东西。有一部分儿童有极端化的倾向,特别易激动或特别安静,其他表现形式很少出现。
(2)情绪不稳定,自控性发展缓慢
有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犯了错误,刚接受完老师的批评还掉了几滴眼泪,可马上回到同学中间,又很快地和同学高兴地玩耍起来。还有一些中重度的孩子存在“顽固不变”的现象,对一件事情喜欢做就会不厌其烦地做下去,一哭起来也会“坚持”大半天。
(3)情绪体验不深刻,表情变化与外界刺激水平不适应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近半数的学生表情与刺激强度、性质不相称,对于很滑稽可笑的场面有很多学生面部表情呆板,无动于衷。而对于并不幽默的场面却哈哈大笑,而且很难做到“一笑了之”。
四.近年来国内关于智力落后儿童情绪的研究
目前国内的学者在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情绪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各种疗法对其情绪障碍进行干预。如刘明明(2000)[6]在其硕士论文中采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智能障碍儿童的恰当情绪进行了干预,研究表明音乐疗法可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恰当情绪,进而减少不恰当的行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许多培智学校的老师以游戏为载体,设置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戴碎英(2004)[7]等探讨了温州市新码道学校的游戏教学法,运用“小猫钓鱼、摘苹果、小熊猫找家、猫抓小白鼠”等游戏,认为游戏可以增加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老师的情感,而且能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江琴娣(2006)[8]等人在研究智力落后学生情感障碍的矫治中,曾提到对一名轻度智力障碍的女孩运用认知疗法来纠正其不良的认知,从而获得良好的情绪。江琴娣上述的研究还提到用自我宣泄法来宣泄不良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压抑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身心轻松,情绪愉快,使内心世界重新获得平衡。
参考文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民族出版社,303-308
[4]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及缺陷补偿,北京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5
[5]丑荣之,王清汀,梁斌言.怎样培养教育弱智儿童[M].华夏出版社
[6]刘明明.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方法对智能障碍儿童恰当情绪的影响[D].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7]戴碎英,叶爱娟,胡乐.游戏法-在弱智儿童教育实践中的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第3期(总第45期),34-38
[8]江琴娣.周勇红.智力落后学生情感障碍矫治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第1期,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