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cc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改的今天,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主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教师的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原则,把自主学习融入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以创新为方向的教学原则,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中,创设新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教师指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的思想被束缚,被教师的观念所控制,为了简单地学习而学,忽略了人生的价值。新课改提倡了探究教学,提倡创新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养成善于探究、提问、质疑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能正视自己的主导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自觉地积极地营造民主课堂气氛,主动地转换角色,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从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把教师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去创新,使问题的答案不拘泥于某一定性结论,积极寻求多元答案、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首先是思想情感的突破。教学时要以数学思想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对数学理论和内容的本质的认识,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形式,实际上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差别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通常混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并对数学思想加以点拨,这样在教学中既是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又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学会数学地思维。经历数学思维的发展过程,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并利用思想方法参与数学模型的构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继而练就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敢于对问题提出质疑,逐步提高质疑思维能力,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有批判精神,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
  三、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思维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直觉试探,从而形成某种假设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猜想,数学中很多定理、公式多是先经过猜想然后再证明其正确性。没有猜想也许就没有数学的今天。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著名的费马大定理等。可以说是猜想推动了数学的发展,猜想是一种创新,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观思维,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思维,以真正地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着把自己的全部机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在研究椭圆的有关几何性质时,引导学生猜想结论对于双曲线、抛物线是否成立,继而给出相应的证明。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应多创设使学生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诸如:“这一定理是怎样发现的?”“解这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等等。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还可以编制一些变换的结论,如缺少条件的“藏头露尾”的题目,引发学生猜想的愿望、猜想的积极性。
  四、有效避免学习中的负迁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说将学得的经验(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等)改变后运用于新情景。
  迁移又有正迁移、负迁移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的,叫作学习的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做学习的负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新旧知识之间从形到质的联系与区别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有时会产生负迁移,这常常会使我们的学习误入歧途。
  总之,在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師必须要有一个与时代步伐相融的新教育思想,与人的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观念,不能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探索,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其他文献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许多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仅凭教师的教育经验教育,存在教育行为缺乏规范性的现象。基于当前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研究将从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给幼儿园与家长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上,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相关的解决
期刊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及美工区活动教育法的来源  学前教育从十九世纪属于慈善事业性质的“保育型”开始。发展到二十世纪初期,由于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幼儿园的任务不仅是看护儿童,还要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这样,教育因素有了很大的增加,谓之“教育型”的学前教育。到二十世纪中期,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的出现,使学前教育不仅被视为入小学做准备,还被视为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智力开发、提高人才质量的奠基工程。所以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所谓数感就是一种数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是对日常生活中的数与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理解数的意义,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数感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
期刊
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起到为阅读教学打下基础,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初读体验呢?  一、加强课前初读的指导  初读是学生自己的读书体验,应有充分的读书时间,课堂上的初读时间毕竟很短,课堂上的初读也不是学生第一次感知教材,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再次整合教材。学生课前的预习是学生第一次初读,也是学生第一次感知
期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让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浸润在生活的阳光中。  一、提炼生活中的数学,以动促思  提炼“生活化”的数学,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提炼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八年级的
期刊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及实际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它相关学科的的基础,学生学会计算显得尤其重要。但枯燥乏味的计算却使学生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课堂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往往通过机械重复地做大量题目、训练,只重视结果,不重视法则和计算方法概括和归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这既是面向现代化的具体实现,也对当前的教学改革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实践证明,多媒体的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提高,因为他拥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形声兼备,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学生,特别
期刊
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兴趣容易激发,也容易减退。作为边疆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师,在缺少专业教师的情况下.几乎每个人都面临者这样的问题:班级多、班额大、跨年级授课、班级课时少等。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我们小学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  记得刚上班时,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心里急,只要有时间就往教室跑,上课提前进教室。下课总是拖堂。甚至要美术、音乐课来补充。一学期下来,学生
期刊
一、教师对绘本教学目标还不明确  大部分山区幼儿园的教师对绘本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他们不知道绘本教学与故事教学是有所区别,在绘本教学中没有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图片,没有感受到图画带来的美好情感体验,而是以讲述故事为主,以为让幼儿了解故事、熟悉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二、绘本阅读的教法比较单一  大部分的山区幼儿园教师在绘本阅读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出示图片或头饰引出绘本内容——看教学挂图或课件图片
期刊
一、引言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种抽象性较高的教学,老师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直用实验教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物理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受到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想,老师们往往都是为了“教”而教,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能拿出好的成绩,老师在教学时更加方便,快捷而已。现在的教学仍旧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也不助于学生创造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