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亟待提高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ongh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这里所说的主要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教师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一种是基于此种能力的课程开发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进一步普及,全国所有语文教师共用“一套教材+一套教师参考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时代特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突出的也是语文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就是教师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和基于此种能力的课程开发能力。
  现在有不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离不开教师用书以及一些商家为教师开发的所谓优秀教案。依赖于这些资源才能进行教学的教师,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氛围,也很难在教学中出新出彩。
  缺乏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上很容易被发现,在网络上反复被点击的课件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出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一、独立阅读文本能力低下,表征之一
  分析文本,教师热衷于“打外围战”。所谓“打外围战”,就是热衷于介绍作者,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名家名人对文本的评价,并以此代替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代替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理解文本的价值观念基本是一元的,即社会功利价值,也就是这样的理解模式:时代是苦闷的——作家必定时时处处也苦闷——作家所写的文章也一定表达出苦闷。由此得出的结论,其偏离作品所写的实际,就几乎难以避免。这种观念在部分教师脑中根深蒂固,很难一时去除。在有些教师身上,能看出这种病根,一边反对一边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溜进这一单一模式。如,2013年第9期《中学语文教学》有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就是如此,作者反对这种模式,但是在探究《荷塘月色》主旨的时候,还是将当时的政治事件和时代苦闷推介给学生。这样的安排,必然产生心理暗示,学生对文本做政治解读或功利解读也在意料之中了。教师应该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和形象,从生动鲜活的语言中感受作者的心灵,从中得到审美的满足。
  1.深入作品,从《荷塘月色》中看到的是心灵选择的微妙。
  当然,多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对解读文本有重要作用,“知人论事”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方法对解读文本所产生的局限性。解读文本如果主要靠这种方法,只能算是打鉴赏文学作品的外围战,不仅不得文中“真意”,反而妨碍学生去探索文本的“真意”。就《荷塘月色》来说,以前教学秉持此法,发现本文的创作时间是“1927年7月”,于是在解读中附会进“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政治因素,后来又有人考证到“朱自清和内人吵了架”这一“重要”的创作背景,于是在解读中附会进为了排遣和内人吵架的悒郁心情。如此的解读,无论如何实在是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2.深入作品,从《荷塘月色》中看到的是默默的爱最感人。
  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已经很晚了,他依然没有睡意,于是想出去转悠转悠。“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多么宁静温馨的家。他“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没有惊动那即将进入梦乡的妻儿。不知自己在外转悠了多长时间,回到家时,他依旧是“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儿早早进入了梦乡。这首尾照应的细节中,彰显着一种感人的人文情怀。一个人生活得无论多么艰难,但他时刻想到的是亲人生活,想到的是自己对亲人生活的默默而尽心的呵护。
  二、独立阅读文本能力低下,表征之二
  分析文本,教师只好血淋淋地“撕扯”。任何实物,都是由若干个特定的“组织”构成的,人体是这样,文本也是如此。小说、戏剧剧本等,都是由若干个场景组成的;散文,也是由若干个“片段”构成的;论述类文本,也是由若干个“论点+论据”组成的。如果不懂得这一特点,分析文本时硬是将一个完整的“组织”撕扯开来,就完全破坏了文本的原意。
  案例:以钱钟书《谈中国诗》为例。
  问题:品味语言——“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而增添了甜蜜。”
  误读:结尾引用的这两处比喻,有情有理,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切合听众实际,拉近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士兵的距离,显得温馨亲切。
  解读:肢解“组织”,表现在对议论表达方式的忽视上。其实,这一语段作为论述片段,自有其相对的完整性。品味这一段文字,决不可忽视其前面的文字,即“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这一段文字正是作者要说的“了不足奇”的原因或根由。离开这一根本点,分析其他,即使分析正确,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独立阅读文本能力低下,由此导致的结果也很严重:辨别并选择适宜的课程能力低下,势必危及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做到根据学情开发课程,无法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导致新课改理念难以有效落实,危及教育均衡发展。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能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群体的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张扬,促进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但目前,有些学校教学班规模较大,每班60-70人,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较多时间没有得到多少实效。另外,有些竞赛课和研究课,为了便于
期刊
[案例背景]  1.新课标对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内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并尝试诗歌的创作”。
期刊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原则。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被学生真正接受。思品课程应该注重课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做到知行统一。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使认知通过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办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就会在语文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如饥似渴的热情。学生有了对语文知识、方法、技巧和创新能力的渴望,学生的成绩就会迅速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语文人才也将会应运而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利用“需要”刺激兴趣  人的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排为比较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面很广,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作家、风格类似或内容相关的不同作品放到一起进行比较鉴别,找到它们在语言表达、文章布局、语言风格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相通和不同之处。在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呢,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进行陈述。  (一)选择相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差异,从而深入理解作品
期刊
孔子云:“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在复习中,方法是达成目的的桥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初中语文复习课上,鉴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及思维模式的特点,更需要有效、适宜的方法来架构复习内容。  一、巧用媒体展示,使复习形式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语文复习课是对知识的再学习,教师和学生往往没有新授课有激情。语文复习不应是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期刊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老师在反思一节课的好坏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本节课的目标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也就是说我们更多的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太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  现在的高中生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学习,而造成被动学习的原因,我想除了学业的压力之外还有就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出于成绩的考虑又不得不学,面对这种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
期刊
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美国学者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育专家们也指出,如果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而从不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那么他永远不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反思在教师发展以及课堂教学实践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反思的方法、方式又有哪些呢?  一、 新课改下教师反思方法  (一) 立足课堂实践阵地,反思教学得失  课堂是教师活动的主场所
期刊
今年湖北省语文高考卷将改用全国卷。题型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对文言文的考察依然是重点,从高考文言文的出题角度来看,21分的分值中,考核学生对字、词、句理解的题目就占了15分,足见掌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重要性,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1.巧妙的导语激发兴趣  本来一篇难懂的文言文,如果教师的导语够精彩,会一下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讲《赤壁赋》
期刊
新课标在适应学生差异性方面很有特色,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同时拓宽了知识面,选入了能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分A、B层次编排,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得以充分发展。  学生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是有差异的,所以,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两项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