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字诗获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引争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qime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长江日报》报道,“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前不久,这首名为《故乡》的13字诗,获湖北省咸宁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奖金10万元。消息迅速传开,媒体热议不断。这是诗歌事件还是大众娱乐事件?此次诗歌赛评委之一、《长江文艺》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胡翔首先肯定《故乡》写得比较有技巧、比较机智,但从诗歌的立意、语言方面看,有脑筋急转弯的感觉,得一等奖压不住更好的作品。他透露,作为评委,自己并没有把一等奖的票投给这首诗。诗评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魏天无说:“《故乡》这首诗写得还可以,如果要评分,百分制可以给80分;结尾的‘两个字’透露出作者的‘机心’,说机智也可以。”但他也提醒,“太机智的诗人,在艺术上大多走不太远”。著名诗人张执浩的看法则代表了更多诗人和众多网友的质疑声:“从我写了几十年诗的经验看,这不是诗;诗有特有的结构、形式,词与词之间有‘低沉的内在的呼吸’,就像吹出的一段乐曲并不构成音乐本身。”他认为,这种脑筋急转弯的诗,可以无限套下去,可以说故乡,也可以说青春、爱情,但与我们理解的诗有差距。
其他文献
初中生的习作呈现出素材单一、陈旧,内容干瘪,缺少生活气息的特点。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缺少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缺少细致描写对象的方法;缺少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缺少提炼升格语言的能力。如何帮助学生观察积累素材?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培养学生观察习惯  教师要引领学生采撷生活,带着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去留心周遭。每天上课之前,安排“小小演讲台”活动,即由一位学生提供一个观察话题,并说说对这
期刊
写作素养是对细观、倾听、品读、畅说能力的综合操控,是对各种素质的巧妙融合与驾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细观自然之美,丰富写作素材之源;倾听世界之声,升级写作审美体验;品读笔墨之韵,提升写作学习能力;畅说生活之实,铸就写作创新精神。  写作素养象征着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观察大自然、倾听世界、品读笔墨、畅说生活的能力逐渐成熟,象征着学生在长期积淀的学习中获得写作素材丰富、审美体验升级、学习能力提高、创
期刊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把语文学科教学新理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表达出来,也成为当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但是,教师能否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是决定网络学习平台质量的关键因素。  案例一:某校一位女生,在教师的倡导下开始尝试网络学习,她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网络上搜索、浏览与学习有关的网站、网页,阅读教师推荐的文章书目。她的家长告诉老师,现在她的孩子上网聊天、游
期刊
《背影》在民国时已选入语文教科书,是“父子之爱”教化和“语体文”学习的范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因不能实现“思想教育的任务”而被逐离教科书,改革开放后再度成为课文,并实现了主题的回归。《背影》作为朱自清先生一篇经典散文,它在教学史上去留的变化足可见此文得到历史的考验,它在滋润读者心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都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一双摄像的眼睛,记录下父亲舐犊情深的背影,用一个凝望的眼神,诠释一段慈父孝
期刊
如何处理教材?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努力探究,给出的答案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文本解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有的教师会从中解读出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脆弱;有的教师则会解读成父与子之间亲情和情绪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这里面其实有一个文本解读的标准问题,也就是教材处理的策略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教材的处理策略方面有一种
期刊
生命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认识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品味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品味赏析文本的基础上,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责任意识。  教材分析  1.地位和
期刊
一、激趣引诗  师:同学们请观看屏幕上一幅化石图片,发挥联想、想象,准备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  生1:我看图片上是鸟的化石。  生2:这只小鸟歪着小脑袋不是想干啥,却变成了化石。  师:你俩说得很好。同学们再发挥联想和想象,这只鸟在变成化石前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它变成了化石?  生3:这肯定是一只活泼的小鸟,生活在茂密的大森林里,正高兴地在枝头呼朋引伴,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期刊
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令不少师生心生烦恼。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参差不齐,二是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缺少妙招。对于这种解释,不少教师难以接受,认為诗歌有其自身特殊的体裁特点,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将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认为“苗子”不好,难以将其培育成参天大树。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撂担子”行为,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教师缺乏教学智慧。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
期刊
“下笔欲生风,磨砻日有功”源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楼钥所作的《蒋慈谿挽词》,这两句诗着重强调文章修磨推敲的重要性,一直被后世文人奉为写作的圭臬。修改,是写作者锤炼字句的一个必经过程,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一项必备的写作习惯。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写作素养,更关系着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反思习惯的养成。长期以来,我不仅“磨砻”学
期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杜甫总结出写好文章的千古诀窍。而读书有“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是读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做读书笔记多么重要。会读书的人,读书总是离不开笔记的。因为“札记之功,必不可少;如不札记,则无穷妙者。”  一、读书笔记的作用  1.读书笔记有助于累积资料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成句,积句而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