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身的距离

来源 :课堂内外·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主任工作中,师生之间恰当的距离将成就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班主任亦师亦友、良师益友的角色塑造,最终会带来学生在人格、情感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让师与生之间实现“用一颗心灵呼唤另一颗心灵”,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实现自己诗意的栖居。
  【关 键 词】 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教育;融洽
  “你说我像云,捉摸不定,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你说我像梦,忽远又忽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在年终的德育总结会上一位班主任用这首老歌唱出了自己的困惑:如何才能避免师生关系的“捉摸不定”和“忽远又忽近”?师生之间如何才能相互理解,保持融洽的关系?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际交往中融洽关系建立的前提是确立适当的交往距离。适当的交往距离能为交际双方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效能感,既推动双方的后续交往,又促进交往双方的个人成长。因此追本溯源,班主任工作中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前提是确立适当的师生交往距离。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距离之惑”已成为班主任工作有效开展的障碍。班主任与学生间的不当距离可以套用歌中的语言,将之形象地描述为“忽远型”和“忽近型”。
  一、距离之惑:忽远和忽近
  (一)“忽远型”师生关系
  师生沟通常止步于班级常规管理事务的交流,师生关系刻板冷漠,无法产生共情和信赖。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从事繁琐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职业倦怠会使一部分对此疏解不当的班主任丧失从事教育工作最起码的热情——他们将学生“物化”为不需要情感沟通的工作对象,习惯用简单的事务性管理来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认为只要不出乱子,达到底线标准,班主任工作就算称职合格。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长幼有序和师道尊严——文化浸润中“负迁移”现象会阻碍班主任以平等、民主的视角尊重和体察学生的世界,而无知者无畏,这一类型的班主任往往会带着成年人的傲慢和贵为师尊的优越感俯瞰学生。由此可以想见师生关系的紧张和疏远。第三,一部分班主任相信管理学中的“距离产生权威”,于是认为和学生保持遥远的距离可以维持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绝对权威,这种纸老虎似的“威权思想”和当下教育所倡导的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背道而驰。第四,一些班主任抱着和学生积极沟通和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良好愿望乘兴而来,却往往因为缺乏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而败兴而归。如不了解当下学生世界的动态,无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方式以及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模式来走进学生。当班主任将师道尊严误读为“师道森严”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无法逾越的身份鸿沟,从而造成了“远之则怨”。
  (二)“忽近型”师生关系
  这种类型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师生之间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这种超近距离或者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使师生成为彼此的闺蜜、铁杆和密友。而教育实践却屡屡证明这种关系会经历速热和速冷,最终一拍两散。具体来讲,“忽近型”师生关系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蜜月期”。班主任抱着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班级管理,和学生交往不设防,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以期全面了解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投桃报李,感动于班主任的亲民,也将班主任引为知己,并为此庆幸骄傲。第二,“疏离期”。班级管理不总是和风细雨,师生终归有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当就某件班级事务产生矛盾分歧时,师生都希望对方能够体谅自己,作出相应妥协。学生会套交情、讲条件,班主任则会遭遇政令不通和学生情感阻抗,最终导致彼此产生间隙。第三,“困惑期”。面对未曾预料的冲突,师生开始反思“谁之过”?是什么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冰火两重天?由于彼此在关系处理上的过度沉溺,师生双方都很难从自身角度反省这种师生关系的合理性。第四,“背叛期”。当师生双方都感到没有得到对方支持、感到被辜负时,师生关系迅速降温,交好演变成交恶。这种师生间的极端关系主要源自班主任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也就由忽近走向疏离,印证了“近之则不逊”的道理。
  二、距离之美:一个转身的距离
  忽远会导致“远之则怨”,忽近则会招致“近之则不逊”。那么适当的师生关系又该保持怎样的距离呢?我们可以从探戈舞者那里得到启示:探戈的美在于舞者娴熟地运用彼此间的距离变化来传达不同的舞蹈情绪——他们若即若离、时亲时疏,即给彼此留足空间又始终四目相望、心手相连,真真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探戈中大量的舞蹈衔接都是通过舞者的转身动作来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转身的距离成就了探戈的美。一个转身的距离也可以成为班主任工作中师生关系适当距离的评价标准。它意味着师生距离不会是“忽远忽近”的非左即右,而是既尊重师生角色差异造成的空间距离,又能够彼此回望关注,产生热情洋溢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具体而言,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良师益友。
  (一)班主任之于学生首先应该是良师
  师的角色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磨灭的底色,良师首先意味着班主任工作的起点是“学高为师”,意味着班主任在课堂上能够从容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当师的形象在课堂上鲜明生动起来之后,承担教育引导职责的时候就能更有信度、效度。记得一名学生这样深情回忆她的初中班主任:“她首先是一名独特的语文老师。她用自己独到的教学见解证明了她对语文的理解:语文是一种风度。作为班主任的她优雅转身,延续着语文课堂的魔力,而作为学生的我们甚至都没有感受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教书和育人被她自然地化为了一件事。”相反,如果班主任在教学上无法胜任,教学上的力不从心会使学生怀疑班主任的教育引导能力,这种质疑会影响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良师还意味着班主任应该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实现对学生精神上的引领、情感上的支撑、性格上的塑造。我校首届宏志班生源同质倾向显著: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家境贫寒,身体发育迟缓,性格自卑内向,都有强烈的知识改变命运的学习动机。该班班主任敏锐意识到贫困的经历和过于功利化的学习目标会给学生造成价值观的偏失、性格的压抑和情感的冷漠。于是在班级管理中借助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信念的剖析和设计,通过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创造学生之间互助共赢的体验平台,最终实现了对本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性格倾向的矫正、塑造。毕业时,该班学生不仅学业优异,而且性格开朗,两年后还有40余名同学在大学暑假重新集结,共同到希望小学支教,践行了当初班级的共同目标:回报社会。从这个案例看出:班主任“良师”的职责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班主任之于学生还应该是益友
  首先,借用《论语》中的话来作为解释益友的一个维度。“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即正直,谅即诚信,多闻即博闻强识、见多识广,这三点构成了班主任人格特质的基本要素。“正直、诚信”是班主任在学校教育阶段为未来社会公民所树立的基本道德水准,唯有正直、诚信的公民才理解并身体力行民主社会契约精神的理想。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既是生活”。班主任性格中的正直、诚信将润物无声地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面貌。“见多识广”则表明班主任应该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对世界的关注。班主任应是一个学生知识和眼界的领航者。惟有如此,班主任才不会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被学生评价:“老师你OUT了。”其次,班主任还应该是不歧视、全接纳学生的益友。学生生而有别,在家境、天资、德行、甚至体质上都相差甚远,然而作为益友的班主任应怀着一颗友善的心,做到有教无类的全接纳,做到不因学生的已有差异而对其歧视。相反,班主任应该坚信:我与学生的相遇会造就他的不同,我的努力会让今日之他和明日之他好过昨日之他。不歧视和全接纳即是班主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底线职业道德,又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份最难坚守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正是基于此,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那位对学生不歧视、全接纳的音乐老师才能让那群被社会、家长抛弃的男孩唱出天籁般的美妙乐章。也正是基于此,前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才说:“教育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武器”。第三,班主任所承担的益友角色还应该“以人为鉴,可以知长短”,做一个像镜子一样反射出学生短处、不足的诤友。苏霍姆林斯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师爱与母爱的差异在于师爱更加理性和节制,更能“助人自助”,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藤野先生之于鲁迅,陶(下转22页)(上接19页)行知先生之于那获赠三颗糖的小男孩都是面貌或严肃或和蔼的诤友。
  三、距离之度:时间的转化
  班主任如何建立适当的师生交往距离?答案交给时间。正如佳茗和美酒都需要时间的沉淀一样,班主任把握师生距离之度也要耐得住等待。首先,师生距离的实质是人际交往的距离。它建立的基石是师生间的互信。班主任和学生日日谋面,朝夕相伴,彼此的性情、习惯都要在经历了了解、磨合后才会走向适应和信任。因此,师生距离无法一蹴而就的天生向好或一见中意。班主任在遇到师生人际挫折的时候要耐住性子,坚信“值得等”。其次,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相处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模式。它意味着不仅学生要从这种交往共处中成长、获益,班主任也要放下成年人的道德优越感和智力优越性,敞开心灵,向学生学习,“生亦是师”。如学生们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更容易留下时代价值观的烙印,而作为成年人的班主任有时会墨守成规。学生是班主任摆脱思维定式,走出思想旧有框架的镜子。因此,师生距离度的建立要随着时间的洗礼,彼此学习共同成长。第三,班主任作为班级建设的领导者应该成为师生交往距离的主导者。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自我成长,在知识眼界和思维模式上与时俱进。班主任不应该是随着时光推移燃尽的蜡烛。班主任应该是学生身边的那棵大树,在光阴的流转中努力汲取阳光雨露,不仅给人一片清凉,自己也枝繁叶茂、亭亭如盖。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中,师生之间恰当的距离将成就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班主任亦师亦友,良师益友的角色塑造最终会带来学生在人格、情感与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让师与生之间实现“用一颗心灵呼唤另一颗心灵”,在师生的共同成长中,实现自己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 史金霞. 重建师生关系万千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 刘晓明. 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 严育洪. “事”说师生关系[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文化历史上,古诗词大放异彩,是我国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语言文字学习及人文教育的有效资源。基于此,我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潜心感文本,涵泳悟真情,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中,一些作品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品质;一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还有一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展现了出来,这些均属于传统文化。教师在对古诗文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将
【摘 要】 數学应用题是展示数学应用的一个窗口,它使抽象的数学找到了实际原型,趣味性更强,能够极大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数学应用题教学在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  【关 键 词】 数学应用题;实际生活;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主体主动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描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心理
【摘 要】 阅读文言版的《鹬蚌相争》,不仅让学生接受文言熏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真正明白《鹬蚌相争》的寓意和作用。  【关 键 词】 鹬蚌相争;听课;评析  近日听课,课题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的《鹬蚌相争》。我的听课记录上记下了两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一)  学生甲:老师,蚌夹住鹬的嘴,它们怎么能说话呢?要是说话,它们不就分开了吗?  众学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好多同学大声附和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导学提纲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导学提纲是以
【摘 要】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对于中学生来说,物理教学既是培养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就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弘扬“工匠精神”作了简要论述。  【关 键 词】 物理教学;工匠精神;学生培养  2016年3月5日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
【摘 要】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但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整体规划、共同合作、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才能为社国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才成使学生健康成长。只有三者形成合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家校社合力的共育机制在德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德育;少先队;家校社共育  本文是作者本人从事少先队德育工作中一项创新型工作的体会:完善少
艺术治疗又称为艺术心理治疗,乃是以表现性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诗词和视觉艺术等为媒介来完成心理诊断及治疗之科学。艺术治疗主要是以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治疗的方式。  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在艺术治疗的领域中有两个主要的取向:艺术创作即是治疗,而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情绪上的冲突并有助于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若把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则其中所产生的作品和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个人维
【摘 要】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不仅提升了幼师专业化程度,还对幼师师资培训进行了规范,对于我国幼师专业素养状况的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深入解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主要特征和指导理念,有助于幼师理解和把握各项要求标准,更好的贯彻实践。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教学思考  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幼师专业素养是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新时代的新观念下,依据《幼儿园教师专
【摘 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名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肩负重任,以爱心、信心克服其个性弱点和自卑心理,让孩子有更多机会面对问题,体验生活,增强独立的自信心,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关注学生;自信;克服自卑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当代的人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积累,培养语感”。语文不像其他学科,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奋就有明显的效果。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段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而必须通过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本文结合自己教学,探讨了小学生语文日常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日常积累  微创新背景  学生背书愁眉苦脸怎么办?教师没有时间检查背书,个别学生乘机钻空子怎么办?学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