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环节十分重要,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于课堂的注意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还能够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主动思考意识。可以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效率。本文围绕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技巧;数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受到愈加广泛的运用,将该教学思路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主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引导。
一、 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提问
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稳定性相对较差,课堂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在课堂提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学生逻辑思维特点为基础,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与乏味,要使学生可以主动在数学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学生对于游戏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找茬游戏”为基础,将多个具有相似视觉效果的算式进行罗列,如22×23、32×33、(3×3×3)×(2×2×2)等,随后对学生讲:“哪位同学玩过一起来找茬游戏啊?现在老师陪你们一起玩!同学们来看一看,这几个算式全是由数字2和3组成的,但是每个算式又不是很相似,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来找一找这些算式中的不同吧!”在该提问过程中,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再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转移到课堂内容中,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
二、 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提问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出全面性,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身心成长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同处于相同的数学课堂,接受同样的知识讲解,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存在一定差异。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提出更具层次性的课堂问题,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充与丰富,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式时,如果直接向学生展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形式与算法,大部分学生很难及时地理解并掌握,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先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组,随后逐渐将知识延伸,将一元一次方程提升为二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发散性提问促进学生长期发展
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导向,避免学生的学习思维与解题思路模式化,要使学生学会创新与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并形成更加立体抽象的思维,有效完成数形转换。如教师向学生发出提问:“如果存在两个连续的奇数,这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是255,那么你们可以算出这两个数字分别是什么?另外,在得出结果后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看看使用的方法是否相同。”其次,以初中数学知识为基礎,这道题的解决方案至少有如下几种,其一是设一元一次方程(x+2)x=255,然后分别计算x和(x+2)的数值;其二是设x为任意整数,可列解题方程为(2x+1)(2x-1)=255。通过这种答案较为开放的问题的设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与拓展,解题思路打破局限,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拓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参与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教师在设计提问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更具层次地进行提问,确保“以问导学”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加强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关注,利用合理的提问技巧,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柴育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81.
[2]韦茜.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3):94-95.
[3]李志成.关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4):65-66.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技巧;数学课堂
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的背景下,“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受到愈加广泛的运用,将该教学思路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自主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引导。
一、 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提问
尚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稳定性相对较差,课堂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在课堂提问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以学生逻辑思维特点为基础,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与乏味,要使学生可以主动在数学知识点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学生对于游戏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以“找茬游戏”为基础,将多个具有相似视觉效果的算式进行罗列,如22×23、32×33、(3×3×3)×(2×2×2)等,随后对学生讲:“哪位同学玩过一起来找茬游戏啊?现在老师陪你们一起玩!同学们来看一看,这几个算式全是由数字2和3组成的,但是每个算式又不是很相似,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来找一找这些算式中的不同吧!”在该提问过程中,首先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再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转移到课堂内容中,引导学生逐渐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乐趣。
二、 对学生进行差异性提问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出全面性,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身心成长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同处于相同的数学课堂,接受同样的知识讲解,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学习存在一定差异。数学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根据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技能的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提出更具层次性的课堂问题,同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扩充与丰富,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带动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式时,如果直接向学生展示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形式与算法,大部分学生很难及时地理解并掌握,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带领学生先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组,随后逐渐将知识延伸,将一元一次方程提升为二元一次方程,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所学知识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发散性提问促进学生长期发展
数学科目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学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导向,避免学生的学习思维与解题思路模式化,要使学生学会创新与联想,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并形成更加立体抽象的思维,有效完成数形转换。如教师向学生发出提问:“如果存在两个连续的奇数,这两个数字相乘的结果是255,那么你们可以算出这两个数字分别是什么?另外,在得出结果后同学们之间可以进行讨论,看看使用的方法是否相同。”其次,以初中数学知识为基礎,这道题的解决方案至少有如下几种,其一是设一元一次方程(x+2)x=255,然后分别计算x和(x+2)的数值;其二是设x为任意整数,可列解题方程为(2x+1)(2x-1)=255。通过这种答案较为开放的问题的设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与拓展,解题思路打破局限,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拓展。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提问,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参与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数学学习。教师在设计提问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更具层次地进行提问,确保“以问导学”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当加强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关注,利用合理的提问技巧,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柴育柏.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81.
[2]韦茜.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8(13):94-95.
[3]李志成.关于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