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生的思维应具有创造性这一特点。纵观传统数学教学,呈现出程式化、统一化的模式结构特征,多模仿性的机械训练,对学生个性特长未加重视,过分强调“同一化”,造就出一批批统一规格的“标准产品”。在知识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时代,创新已成为其核心,尤为突出地展露出来。传统数学教学显然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一定程度上扼止了创新的萌芽,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学习,特别是在国家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对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领会,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需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想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数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1.增加信息量,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几何课之前,把小学阶段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認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使学生的图形信息深深储存在右脑的潜意识里,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小学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以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
2.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
3.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画、摆、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新课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这体现了创造数学的3个要素。
一般地说,学生制作出长方体的模型要经历三步:一是要知觉长方体的整体形象;二是要观察长方体边和角的特征;三是要将圆土豆切割后,模拟成同长方体边和角相类似的形象。这一活动主要是依靠右脑功能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充分活化右脑的过程。需要指出,完成创造性教学过程,还离不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伴随其有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四、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数学语言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不够,有的学生读了题之后,找不到解题思路,甚至脑海里一片空白。在文字题及应用题中,常出现“和、差、积、商、各、分别、增加、增加到……”字眼。数学语言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及含义,解题时如果理解不透,则会出现答非所问。
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训练。特别是近年来,开放式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教育观。必须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授鱼”更重要的是要“授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耐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要急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目的。
總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指导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需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数学想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数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1.增加信息量,注重培养空间想象力
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几何课之前,把小学阶段曾经遇到过的图形汇集起来,引导学生再认图形,分别認识各类图形的特征和外部关系,提高对图形特征的感受,使学生的图形信息深深储存在右脑的潜意识里,然后扩大图形感受面,通过收集小学课本以外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图形,还可以引进立体图像,让学生亲自体验,充分发挥其右脑空间认识的潜能。
2.因材施教,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因对概念不清楚或对特殊图形不认识而缺乏学习兴趣,教师要以借助趣味图形数学题,结合相关内容,选择适合的题目,指导学生严格对照概念观察、识别、学习,从而激发学习数学、识别图形的兴趣。
3.动手操作,促其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自制和指导学生制作教具或学具,按教学要求进行切、拉、画、摆、叠等操作训练,是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新课时,提前教学生在家动手制作模型,选用的原材料大多废旧药盒、木棒、牙签、橡皮泥和饮料吸管等。如在讲长方体前,布置学生用家里的土豆制作成一个长方体,这体现了创造数学的3个要素。
一般地说,学生制作出长方体的模型要经历三步:一是要知觉长方体的整体形象;二是要观察长方体边和角的特征;三是要将圆土豆切割后,模拟成同长方体边和角相类似的形象。这一活动主要是依靠右脑功能实现的,因此教师教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充分活化右脑的过程。需要指出,完成创造性教学过程,还离不开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必须伴随其有对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
四、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的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五、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
数学语言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生活经验,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不够,有的学生读了题之后,找不到解题思路,甚至脑海里一片空白。在文字题及应用题中,常出现“和、差、积、商、各、分别、增加、增加到……”字眼。数学语言有特定的表达方式及含义,解题时如果理解不透,则会出现答非所问。
引导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是解题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方法、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训练。特别是近年来,开放式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教育观。必须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授鱼”更重要的是要“授渔”。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耐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不要急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达到有效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目的。
總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要求。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