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的现状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地理时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候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其对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二是学生考试中碰到一些考查概括能力的地理题目时,只能抓住一些“皮毛”,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只能用零碎知识进行表述,而不能用系统的知识进行阐述,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缺少一种能力――地理知识的概括能力。例如中国各大区域差异明显,农作物数量繁多,学生只能记住零星的几种产品。首先没有把农作物进行划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次各种农作物应同地方的气候、环境、水源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地方特色的产品名称。
二、地理概括能力的学科意义
思维发展心理学问,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在感性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过程,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行为。通过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概括是将某种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起来。即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概括的结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思维之所以能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能力,因此,概括在思维发展与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地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1、夯实的地理知识结构——概括的前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好夯实的地理知识结构,把地理现象或事物、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学生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知识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2、多归纳、显规律、再概括
对于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明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线索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等能力。例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学生看到世界海域盐度分布曲线图要能概括出:⑴总体呈“马鞍”形,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⑵赤道附近盐度低值在赤道以北;⑶60°N海域比60°S低。
3、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概括
地理学科时空跨越大,研究对象纷繁复杂,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与人类环境又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只有综合考证,才能辩证唯物地进行概括。⑴广泛联系实际。例如环境的改变可联系到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农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的发展、生态破坏由环境保护等。同时,各个自然要素综合构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在分析人类的某项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它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分布情况。⑵知识的前后联系。某地自然带的形成可联系出影响某地地理位置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的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形成的植被和土壤。
4、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概括
推理的方法通常采用求同与求异,因果类比。
⑴求同与求异。例如:地中海气候在世界各地分布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南北纬30°――40°大陆两岸,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又是同类气候中的特殊点。
⑵因果类比的方法:因果类比是根据类比的两个对象各自的属性,可能具有同一种因果联系而进行的一种逻辑推理概括方法。
5、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概括
因素分析法就是以“影响因素”为分析原因,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概括的一种方法。例如: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时就能从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等因素进行概括,工业布局就要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劳动和技术、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出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342700江西省石城县石城中学)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学习地理时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是学生普遍感到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有时候虽然能知道或记住一些地理知识,但其对知识体系缺乏了解或把握不住。二是学生考试中碰到一些考查概括能力的地理题目时,只能抓住一些“皮毛”,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只能用零碎知识进行表述,而不能用系统的知识进行阐述,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缺少一种能力――地理知识的概括能力。例如中国各大区域差异明显,农作物数量繁多,学生只能记住零星的几种产品。首先没有把农作物进行划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次各种农作物应同地方的气候、环境、水源等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地方特色的产品名称。
二、地理概括能力的学科意义
思维发展心理学问,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最显著的特性是概括性。在感性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过程,去粗取精,去伪成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于是,在大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产生了概括行为。通过概括,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认识了事物的规律性。概括是将某种事物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和特征结合起来。即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及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是思维由个别通向一般的过程。概括的结果有利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迁移能力,思维之所以能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关系,主要来自抽象和概括能力,因此,概括在思维发展与培养中是十分重要的。
三、地理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
1、夯实的地理知识结构——概括的前提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好夯实的地理知识结构,把地理现象或事物、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起来学习。学生只有掌握好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这些知识中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2、多归纳、显规律、再概括
对于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浮于教材的表面,而要善于透过现明看本质,挖掘知识的内在线索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养成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等能力。例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学生看到世界海域盐度分布曲线图要能概括出:⑴总体呈“马鞍”形,由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⑵赤道附近盐度低值在赤道以北;⑶60°N海域比60°S低。
3、多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概括
地理学科时空跨越大,研究对象纷繁复杂,各地理事物、现象之间与人类环境又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互相制约,只有综合考证,才能辩证唯物地进行概括。⑴广泛联系实际。例如环境的改变可联系到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农业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市的发展、生态破坏由环境保护等。同时,各个自然要素综合构成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在分析人类的某项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它所涉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分布情况。⑵知识的前后联系。某地自然带的形成可联系出影响某地地理位置的水热条件,从而形成的气候,在这种气候下形成的植被和土壤。
4、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概括
推理的方法通常采用求同与求异,因果类比。
⑴求同与求异。例如:地中海气候在世界各地分布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南北纬30°――40°大陆两岸,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又是同类气候中的特殊点。
⑵因果类比的方法:因果类比是根据类比的两个对象各自的属性,可能具有同一种因果联系而进行的一种逻辑推理概括方法。
5、运用因素分析方法进行概括
因素分析法就是以“影响因素”为分析原因,对具体问题展开分析概括的一种方法。例如: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时就能从气候、水源、地形和土壤等因素进行概括,工业布局就要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劳动和技术、社会和环境因素进行概括分析出这些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
(作者单位:342700江西省石城县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