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吃鱼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前一天
  生活像月亮,照常运转
  (生活每一天都像月亮)
  只是秋天傍晚
  一个人在海边学习和工作
  有点冷。
  傍晚下班后,就放假了。
  翻箱倒柜
  发现月饼都已经吃完了。
  餐廳灯有点暗
  这放假后的第一场空舞台剧
  一条鱼来陪我看。
  直到唯一的观众
  二十分钟就餐后,
  扁成一个瘦瘦的影子退场。
  中秋后一天,这里
  仍是假期。
  早晨我起得很晚,
  餐厅只剩我
  在吃一条鱼。
  好像还是前天傍晚
  的那条。
  好像一条鱼
  仍在陪我看这个餐厅的默剧
  好像整个中秋
  我都在偌大的餐厅吃
  一条鱼。
其他文献
记叙位于浦口的书法圣地求雨山四时美景印象,映射于心,冬去春来,充满希望,一片美好:步入求雨山,嗅见浅浅墨香,萦绕衣袂,印染周身。  是夏。午后半山,山径微微渐斜,日光炽白。缓步而上,脚畔的兰草中幽幽地夹杂三两株淡紫色桔梗花,花意盎然,修长娉婷,宛若婀娜女子。竹影摇曳,煞白的日光被大片参天的茂竹遮蔽,竹林清冷暑热不存,竹间水汽白雾氤氲似有似无。转过一团茂密的竹叶,林间空旷处几棵乔木,那是深山含笑,白
期刊
陌上花渡景区位于栖霞的八卦洲,是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去处。整个园区划分出六大板块,分别是陌上广场、绿野江南、四季年华、大阡世界、八卦水城和罗曼花海,每个板块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  这里为什么命名为“陌上花渡”呢?陌上,就是阡陌,提起田连阡陌,便不由得想起了这惬意自在的田园乡村。而这花代表的是美丽和浪漫。渡,是临水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是美丽田园里浪漫渡口。这里是漫度的时光,这
期刊
去年春,同事小裘在一次采访中,听闻六合北部的马头山惊现明朝摩崖石刻,到现场采访后回来写了一篇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一时引起轰动。于是便在心里盘算着前往一探究竟。  南京春短,未及相约已至暑夏,考虑到天气炎热,而且山中草木繁盛,虫蛇出没其间,不宜游历,只好作罢。转眼秋凉,再次念起观望石刻之事,小裘想:不急,反正石刻已存在五六百年了,一时也不会损坏,不妨再等些时日,待漫山遍野的野菊盛开了再去不迟,那时
期刊
朱婧的新作《那般良夜》最终以一个细节彻底打动了我——“我从小到大的照片,除了清晰的正面照,照相簿里有很多的背影,是我和父亲的背影,在我不同的年纪,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背景,母亲拍下了那么多我和父亲的背影,我在他怀抱,我在他的肩头,我被他牵在手里,那些取景就是她专注跟随我们的视线。可是,母亲并不在照片里,没有人为母亲取景,即使我可以想象画面之外的她多么青春动人,也似乎未有存在。”这显然不是特例,当我
期刊
借一池江南烟雨  润湿多情的古巷  摇一把金陵折扇  将千古风流收藏  南朝石刻见证岁月的沧桑  彩虹明镜又见碧波荡漾  崛起的西岗,美丽的靖安  智慧新区蒸蒸日上  啊! 上善栖霞,无比荣光  秋枫禅韵是你华美的乐章  听一曲晨钟暮鼓  卷起思乡的行囊  读一本三论古经  品味佛家的参禅  永济江流诉说着一苇渡江  燕矶夕照与涨沙绿野相互守望  腾飞的骏马,奋进的龙潭,  人才集聚共谋发展  啊
期刊
父亲又不见了。今年他常常闹“失踪”。  他的老年手机扔在抽屉里。我们急得到处问有没有人看到他。到了晚间,他又回来了。问他,说是看以前的邻居去了。  父亲85岁,患有脑梗塞。这是我们常常紧张,到处寻找他的原因。  父亲一直想过以前的生活。可是我们已回不到过去。母亲去世一年半,老家拆迁了一年。我们渐渐习惯下来,可是父亲不习惯,他日渐萎缩的大脑对往昔岁月记得比我们所有人都清晰。  “1958年秋天,我们
期刊
6月14日,由《青春》雜志社主办的“新小说在2019论坛”暨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仪式在宁举行。  南京市第二期“青春文学人才计划”签约作家扶持项目共签约扶持20位优秀青年文学人才,分为青春作家和青蓝人才两个梯队,其中青春作家10人,青蓝人才10人。活动当天,参会领导和与会嘉宾一起见证了南京出版传媒集团项晓宁董事长与青春作家、青蓝人才代表现场签约。  会上,南京市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冯雯
期刊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在修辞学上叫“反复”。文艺创作中,反复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满震先生的微型小说集《夜色多么好》有多篇运用这种手法,试举例赏析。  《我是一只兔子》的主人公小胡,进机关已经五六年了,一直是个普通的科员,他想弄个副科长、副主任当当,每到年关总想着给局长送礼。作品是这样描述的:  ……(小胡)立马打电话让家人从乡下送来两只兔子。局长见了兔
期刊
Q:陈曦 《现代快报》记者  A:池莉 当代著名作家、武汉市文联主席  Q:1983年第5期《青春》刊登了您的短篇《看着我的眼睛》。说说您记忆中的《青春》。  A:当年的《青春》,是全国文学月刊“四小花旦”之一,相当于今天全国范围内的“网红”,很活跃,很青春,很有感召力。  Q:当时《青春》创刊仅仅4年,是非常年轻的文学刊物,您为什么会把这篇小说投给《青春》?当时您处于什么样的创作状态?  A:1
期刊
他近来总是梦见它。  皮毛光滑柔顺,尖尖的耳朵从平坦的脑袋两侧突出来,两只深邃黝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像两口深不见底的枯井。但井底又似乎有什么宝物,莹莹地透着一点光。它先是坐在密林间,向上是割裂的天空,向下是无尽的荆棘,不知道有多少奇怪的生物藏在叶底藤后,只有它光明正大地坐在枝头,看着他。  梦里没有他的存在,或者说,没有他的肉体。但他很确定,它是在看着他。  突然,不知道从哪个方向笼起一阵风,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