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笔者想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我们要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3.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4.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要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摆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要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2.指导学生质疑。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因此,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并持之以恒地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章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给学生读书的自由,再相机引导,逐渐转化他们的兴趣点。我们要相信学生,先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
3.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各种传媒、电子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4.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要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摆放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把握主流、激发思维的习惯。从认识的一般规律看,首先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笼统认识,然后进入到对事物局部或细节的认识,进而发展到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最后进入到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在一气呵成读到底中整体把握阅读内容。教师要培养学生读书养成一气呵成读到底的习惯——要有耐心,一丝不苟地通过阅读感知全文的有用信息。在平时阅读训练时,拿到一篇文章,不管篇幅长短,首先要有时间限制,严格要求学生一定要有耐心一气呵成读到底,哪怕有不认识的字、不明确的句都可以“跳过去”一气读完,达到迅速整体感知全文大概内容的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阅读是有方法的,把这些方法变成习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了。“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这就是做读书笔记的好处。
3、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小结整理的习惯。小结整理就是把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体会再梳理一遍,好似新课上完后,回家及时复习巩固一样,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小结整理是阅读过程的补充和延续,对阅读有巩固提高作用。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养成,学生将终生受益。语文教师,更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指导他们选准读物,教会他们课外如何广泛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要更新观念,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发挥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学生的阅读是教师永远不可代替的,教师只能从阅读方法、阅读技巧、阅读内容上加以指导或引导,充分引导学生参与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识的活动过程,从而让学生达到阅读的个性社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书库,从学校到社会,博览群书,通观社会,汲取丰富多彩的文化乳汁。
2.指导学生质疑。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作为精神的享受,作为对美的追求,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敢于质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思考方式或思维模式,充分发扬课堂民主,给学生思考的权利,创设和睦、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和人生积累去思考、去理解,以获取更多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以及人生感悟。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进程中,要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大胆新奇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求发现问题。阅读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从阅读中获得感悟。超越了自我是创新,超越了前人是创造,要做到继承而超越、借鉴而创新。因此,阅读创造是认识的质的飞跃,是不断想象的心理反映和批判性思维的反映,是高水平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
学生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并持之以恒地培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与协调学习相结合,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