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院校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手段,也是可以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渗透的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中思政教育的地位还需要得到改善,不断提高思政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找到在高职院校中两者存在的困境,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及发展原则。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困境 突破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智能化改革,大学生所面对的教育体系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需要不断调整,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完善。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提出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整理不同渠道的教育方法,而其他的课程也需要掌握好自身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政治课程实现协同发展。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从两者的概念上来看,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中专门针对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形成的学科体系。而课程思政则指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念引导下,高职院校中所有的其他课程都应该承担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是发挥出所有课程的育人作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政课程在教育功能方面呈现显性,而课程思政更多的则是隐性功能。在高职院校中规定了思政课程的基本课程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具备着明显的学科定位。但是其他的学科在思政教育方面都也承担着一定的载体作用,需要潜移默化的在知识学习中进行思政理念教育。
  二、高职院校從“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
  1.思政课程地位有待提升
  一直以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都存在着学科基础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同时部分学校往往没有重视到思政课程应有的地位,关于思政教育的管理、评价都严重不足,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已经产生了边缘化的情况。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在课时安排以及评职定级等方面也缺少足够的地位,各个方面都以专业化课程优先,忽略了思政课程应有的地位与价值。
  2.课程思政缺少重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从管理者到教师都没有重视课程思政的作用,平时的工作中也忽略了其他课程中有关于思政教育的渗透,德育精神有着较大欠缺。在教师进行的学术研究以及学科制度设计中还远远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施展环境。在思政教育的实际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政治意识以及对学生道德教育不足,出现了不同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脱节。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能力不足,再加上部分课程的学时较短,本身课程任务繁重,所以很少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
  3.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不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往往属于“三校生”,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在知识储备以及学习态度方面有所不足,并且在日常的学习以及行为习惯上还有待加强。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更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地发展,从而容易造成自身在思想政治学习方面的不足,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造成了不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不足以吸引学生兴趣,没有进入到学生视野,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明显的积极性。
  三、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发展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观
  实事求是是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中的核心,对于教育系统来说更能够激发出不同课程体系的生命力,通过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式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向保障,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中的思政课、专业课以及基础课程存在着属性上的不同,应该充分地把握不同学科定位,然后将思政课程融入到其中。高职院校的党委组织部门需要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责任,围绕着不同的目标审时度势,主抓课程质量,实现全员思想创新。
  2.贯彻落实五大发展观念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现代发展环境下有了五大新的理念,也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思路。教师应该以五大发展观念为引导,充分的发挥出思政教育课程优势,并将其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塑造大学生道德、文化、政治素养。要保证课程理论教学中进行对话交流,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新观念的感知,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作用。
  3.践行理论联系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方针,课程教师需要掌握实际情况,了解实际的教育水平与学生接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时的评价以及反馈,从而做到实时调节,形成思政信息交流对比,对不正确的事项进行及时纠正。在课堂上应该教导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紧跟时代潮流,回应学生真正关切的热点信息,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时效性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文存阅刊》2018年第11期。
  [2] 郑静《浅析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结合》,《黑河学刊》2018年第4期。
  (李清霞,1989年生,女,汉族,安徽东至人,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思政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1、松鼠培培看到一棵好粗好粗的“大树”。2、咦,“大树”在移动!培培吃了一惊,连忙躲在树叶后面,小心地盯着。
摘要:古诗词是华夏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璀璨宝珠,是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质资源。如何坚守古诗词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古诗词诵读这个角度,试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  如何通过古典诗词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一项艺术性的实践课题。笔者认为,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古诗词
摘 要:如何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件事情在小学校园内落到实处,让学生从小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中国语言文字,这是“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佛山市禅城区东鄱小学利用周边校外资源和校内创客园区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按创客园区分类建立传统文化模型,以科创、艺创、文创这“三创”合力为抓手,引导学生从形象的感性体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抽象的理性学习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措施也要发生一定的改变。不仅要求学生的基础知识达标,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可以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问题
西班牙著名小说家、诗人塞万提斯曾经说过,笔乃心灵之舌。他所说的“笔”就是指写作,也就是说写作是自己心灵最真实的表达,要具有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在小学高年级写作中,写作真是至关重要,而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现阶段小学生所写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而作文内容也多是空洞乏味,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对语文素材以及写作方法的掌握比较少。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写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整组教学不是简单的单元内容的组合,而是立足于文本,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观,突出某一主题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有利于教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本文对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整合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备的基础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意义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这与夏丏尊所说的“情感教育”是一致的。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语文教学一直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而作文教学作为其中的
摘 要:微作文是高考中出现的作文新形式,在微信、微博盛行的背景下,“微阅读”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也逐渐流行。阅读与写作一直是学生和老师都比较头疼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笔者想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微信、微博中的经典阅读片段为切入点,让学生从文字、文段、文章中学会积累,在阅读的基础上尝试微写作,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关键词:“微”时代 语文 阅读与写作 选修课  一、“微”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比较强,这个时期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必须要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以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语文探究性阅读。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探究性阅读,讨论如何将探究性阅读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并分析探究性阅读的运用效果和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