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书画存在“身价变数”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ko0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年来的拍场表现可以看出,佚名古代书画(以下简称《佚名书画》)的市场热度在提高,而且它还显示出一定的“黑马”成色。年份够、画工好的佚名书画,价格上涨非常快,哪怕只是一幅小扇面,都有拍出几十万元的可能。有市场人士指出,“佚名”古书画因为其身份的不确定性,导致这些作品身价存在很大的变数。如果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证,甚至有机会验明“正身”,或许就能够变“凤凰”,实现价值飞升。
  佚名作品数量庞大
  我们一般所谓的“佚名书画”,是指没有署名题跋和落款、而且也无法确认作者真实姓名的绘画作品。中国佚名画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没有署名落款也各有原由。比如在元朝以前,皇宫专职画师们的画作大多都不署名;又比如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家中,因为身世特殊或者作品有特别情由的,也多不留名款;至于众多的民间画师们的作品,则经常不留名款以为他用。当然,也有的藏家在作品过手或收藏的时候,有意或无意造成的名款遗失。
  在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佚名的绘画作品数量庞大,许多佚名作品的作者学识渊博、技艺精湛,但是因为没有名垂史册,所以他们的作品常常被人们忽略和轻视。其中宋元时期的力作佳品最为众多,例如《二郎搜山图》《红梅孔雀图》《高士会棋图》《溪芦野鸭图》等。此时期的佚名绘画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卷轴画、壁画、版画、年画、插图等;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从花乌草虫、山川河流到市井风俗人物等。
  佚名书画虽为无名之作,却并不代表画工不精、意境肤浅。例如宋代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金明池争标图》,就充分体现出了佚名画家们的高超绘画水准。随着画技的发展、画派的丰富,佚名画中也愈发不乏韵味深远、寓意深厚的“意识流”佳作。必须承认的是,佚名绘画在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佚名书画的市场热度在提高
  一直以来,收藏界有这么一个现象,讲究藏品的传承有序,名家名作比普通不知名作品在拍卖会上价格高出很多,理由是名家名作、名家旧藏,传承有序、真实可靠,让藏品本身增加了更多生动的故事;另外,名人有很好的认知度、接纳度,这也增加了藏品本身的含金量。但由于古代书画的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明清以前的名家书画,传世量本来就不多,能够在市场流通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拍卖市场来看,藏家早从2004年就已将佚名无款的高质量作品纳入考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2004年12月的上海崇源秋拍中,首次在内地市场露面的一件佚名人物团扇扇画六开,以2420万元高价成交(在拍卖方的考据中,认定此作与北京故宫所藏之四帧元人团扇册页应为同一作者——元代画家刘贯道)。之后的拍卖市场时常报出佚名书画高价成交的消息。如佚名《行猎图》,在2011年6月的嘉德四季第26期拍卖会上,以2.8万元起拍,最终以184万元成交。佚名《孙伟高逸图》,在2016年嘉德四季第45期拍卖会上,以1万元起拍,以253万元成交。佚名《行旅图》,在中国嘉德香港2 017年秋季拍卖会上,以1万港元起拍,以3599万港元成交;同年在嘉德四季的第49期拍卖会上,佚名《双鸽图》以483万元成交,佚名《释迦牟尼佛》以3335万元成交。
  从近年来的拍场表现中可以看出,佚名书画的市场热度在逐渐提高,而且它还显示出一定的“黑马”成色。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买家对于古书画的研究变得更加专业。因为佚名书画自身的信息含量非常有限,即便曾被收录在某些著录里,查找求证也更为费劲。另外,在中国书画艺术的千年流变中,有的名作遭受首尾分离,甚至有好事者为图利,人为割裂、挪移作品中的名款,张冠李戴,在给后世留下许多佚名书画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断代、定名及真赝鉴定难题。如果缺少有眼力的藏家去发现挖掘,佚名书画就会被冷落。相反,一旦被挖掘考证推断,又能一下成为市场中的黑马。所以佚名书画更容易在市场中形成大漏儿。杨凡:佚名书画的“不确定性”充满诱惑
  《收藏·拍卖》:古画历来以名家名作受人追捧,但其中还有一部分不容忽视,那就是佚名書画,这些未题名款的作品有不少笔墨功底不输名家。在各大博物馆馆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中,其实佚名书画占有很大比重。你身居市场一线,请介绍一下近些年佚名书画的市场表现。
  杨凡:两宋时期,在作品上签署画家名字的习惯还未普遍形成。许多著名的画作都找不到确切的作者。研究者往往要依靠史料来推测,包括关于画家、画作文字记录,同时代人在作品上的题识,收藏印记等。即使在画作本幅有留下画家的名字,也是微小而不起眼的角落,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一个标准的范例。在边角的签名也会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损毁,最终被后世的装裱者裁割而成为一幅佚名的古画。这类佚名的作品出现在市场上,必然会有高昂的价格。近些年,中国嘉德拍卖成交的《归樵图》《清话图》《竹雀图》《春山行旅图》,纽约佳土得成交的《秋山行旅图》等都是此类作品。
  还有一类佚名的宫廷绘画,没有留下作者款印,却是内廷定制,大多数有完好的创作记录,内容多是宫廷重大活动的写实场景。这类钦定作品,作者的重要性被绘画的皇家属性所掩盖。只要在权威出版记录中有完好的记载,它的商业价值就会充分体现。另外,还有一类就是因种种原因而失去名款的画作。这一类最庞杂,也最具挑战性,给鉴赏家带来挑战与市场机遇。
  《收藏·拍卖》:在你经手的书画拍卖里面,有无遇到过某件佚名书画成为黑马的案例?
  杨凡:这类的事例每每会发生在拍场上。举个小例子,湛然曾经上拍一件佚名人物小品画,陈老莲风格,估价两万元。因为大家的判断指向陈老莲的残存画作,经过数十轮的竞价,最后以30余万元成交。
  《收藏·拍卖》:为什么有很多佚名书画在拍卖场上的溢价特别高?但也有一些以较高底价起拍的佚名书画,其市场表现不温不火,甚至还会遭遇流拍?
  杨凡:针对前面谈到的前两类佚名作品,存在委托方过高估计价值的风险。一般估值接近甚至高于市场价值,或者明代书画改为宋代圆光以及伪作,就会存在流标的可能性。市场上出现的生货以及艺术水准极高的佚名作品一般都会有比较好的价格表现。
  《收藏·拍卖》:佚名书画与有明确题名款的作品相比,就是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藏家也都是抱着“有可能是大名家作品”心态,对其充满期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佚名书画的“不确定性”?
  杨凡:所谓“不确定性”来自画作作者信息的缺失。当作品与名家的风格近似,就产生了“有可能是大名家作品”的心理指向。同时,也存在相反的也是被忽略的反向可能性,即名画家子弟、后世的仿作,甚至是现代的伪作。这类作品也大量存在于市场。这种“不确定性”佚名书画的出现会对市场或者购买者有定的误导作用,这时候就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和鉴定水平来完善。
  《收藏·拍卖》:佚名书画相对来讲数量更多,可选择的余地自然也多,在良莠混杂中也更容易淘到精品,这会不会也是佚名书画走热的另外一个原因?那么古代书画“佚名”作品价值究竟如何判断?
  杨凡:因为是作者信息缺失,这类作品的艺术价值往往会体现得较为充分。简单地说,“画得好”是第一标准,作者的社会名望、历史地位都不再影响价格。能够指向名家的作品毕竟数量较少,而绘画的时代特征与绘画材料的年代判断变得更为重要。以上数点形成了对佚名绘画作品价值判断的要素。
  与其他书画作品相比,入手佚名书画对藏家的眼光、知识系统要求也更高。上边的几个要素就是对藏家的几点要求。如果对上述要素有深入的研究,自然会时时捡宝,反之,就有很大的风险了。
  《收藏·拍卖》: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逐渐走热,新仿的佚名书画也越来越多。所以藏家既要看到佚名书画繁花似锦的前程,也不要迷乱了鉴赏的眼神。那么挑选佚名书画,鉴定的着眼点是什么?
  杨凡:挑选佚名书画,鉴定的着眼点主要是年代的判断,它本身是佚名,不存在真与假的问题;其次是画工和品相。而新仿的画作,作伪者有意避开作者的真伪判断,则主要着眼在材料的年代,笔墨的时代特征等方面辨别,以及装裱的作伪。
  (编辑/余彩霞)
其他文献
在现今新建的中式私家园林中,有数十座均出自一名设计师之手——华雪寒。这位工程师跨界的园林设计师,凭借过人天赋与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每一座园林,以高雅的格调、出色的设计让一众名家为之拜倒。从自己“摸着石头”造园,到广为受邀,参与各名家的私家园林设计与建造,华雪寒走过一条复兴传统园林的设计之路。  无师自通,博古造园  华雪寒为明朝嘉靖梁溪东亭华察太师后裔,但投身园林艺术与家族并无太大关系。从小到大,他
期刊
提及文物审美,让人不由想起四川安岳地区的佛像“毁容式修复”一事。新佛像周身颜色红黄绿相间,看上去没有了原来佛像的神韵和优雅。 一次不具美感的翻新,顷刻间就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为虚有。  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审美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文物,找到与历史相处的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审美也上升了一个台阶。因爱美的天性,铜镜的市场应需而生。但
期刊
艺术家们一直以来都没有放弃对“时间”的呈现。动态艺术(Kinetic art),就是在造型手法上,加入“时间”的量度。动态艺术是对运动迷恋的体现,动态艺术家不仅把艺术造型本身视为艺术,同时还把它作为呈现时间和动态的独特媒介,作品中除了体现美感以外,还旨在通过光影和声音来表现速度、动态。  现代艺术与现代技术的交汇  最早的动态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艺术家,例如克劳德莫奈、埃德加德加和爱德
期刊
中式园林总能让观赏者置身其中从不感到乏味单调,甚至玩味无穷,这得益于在造园手法上的变化多端。造园者通过巧没屏障、曲径通幽,甚至引远方景色入园装点,让人置身其中,处处皆景,每一帧都美如画卷,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视觉可能。  中式园林在手法上丰富多样,造园者巧用山石、林木、建筑营造诗意画卷,时而顺应自然,时而无中生有,时而隐约、含蓄,时而豁然开朗……造出独具特色又自成体系的园林艺术。以下仅列数种
期刊
品庄棪的画,总有股“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韵味。  简单的构图和内容,甚至缺乏一个完整的画面叙事,却具有强烈的私人视角,像是个好奇心旺盛的路人驻足于微不足道的细节。庄棪一直秉持一种看似没有立场的视角,只描绘亲眼所见,借由这样的“现场”来表达内心的“现场”。或许这正是庄棪绘画的魅力所在。“遮蔽与显现之间,或者说抽象与具象之间,我喜欢去拿捏这种比较暧昧的状态。”  主动进攻派的人设  从庄棪工整的
期刊
经营一家出色的博物馆,除了具备专业的文博知识,还需要更多跨界力量的参与,才能在学术建设与运营上取得平衡。蒲重良,一位驰骋商海多年的跨界者,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古陶瓷收藏、鉴定领域树立起行业标杆,并团结各方力量,探索非国有博物馆的进阶之道。  一双“火眼金睛”的炼成  仲夏6月,一场备受关注的文物捐赠仪式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举行,作为捐赠者,蒲重良将自己珍藏的30余件古瓷枕无偿献出。这背后,除了不
期刊
不久前,我曾寓目20世纪50年代广州周时萍、陈柳湘夫妇的批文献资料。周氏夫妇是医学教育工作者,周时萍1951年任广东光华医学院学习委员会秘书,陈柳湘则供职于广东省第一卫生学校。  这批资料中,最吸引我的是一通姚楚英写给陈柳湘的毛笔信。姚楚英是民国才女、教育家,她的诗词与书法,都曾经为人所称道,但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似乎早已被人遗忘。  姚楚英致陈柳湘的信内容如下:  柳湘,我于十四日发出挂号信,昨
期刊
李明是一个孤独的画家。  瘦瘦的身躯,文人的情怀。在采访中发现,他总是把外界现实生活的艰难投射在绘画中。他说,自古那些绘画大家,他们的生存境遇与绘画是相互成就的。艺术是漫长,也是孤独的。每一个艺术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万物只是一面镜子,只会把他们的心擦得更干净。  在李明的作品中,看似有着浓厚的传统文人画的基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当代视角。既研学古人金农、陈洪绶的古拙之美,亦有新表现主义基弗、席勒
期刊
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受疫情影响而大幄受挫,经济下行的负面效应波及各行业。艺术界每年的香港春拍被誉为亚洲地区全年市场趋势的晴雨表,可以说整个亚洲似乎都在等待7月香港拍卖季的表现,大量藏家和资本也都在等待答案。  历经数次调整,命途多舛的今年香港春拍竟形成了几大拍卖行隔空对垒的场面。就像是2003年“非典”并没有给艺术市场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年的成交额和成交量不降反升。2020年,同样是疫情压抑了购买
期刊
今年,在名家字画普遍遭遇价格“去泡沫”的同时,一些二三线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名利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有名才有利,有利就有名。全世界的艺术圈,几乎都是被这对孪生兄弟一起推着走的。任何一方想要离开对方来单干,都会感到特别吃力。为什么市场一调整,有些“艺术品”就走不动?唯一能够解释的就是,这些东西在交易中无法创造利润和价值。  在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是通过不断的价值交换来获得共同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