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建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世界一流水平有一定差距,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产业需求。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案例,在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等方面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产业需求
  
  
  中国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数量全球第一,然而其中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很少,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程人才则更少,这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升级、转型的瓶颈之一。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实现强国战略,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重任。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偏重于学科体系,缺少工程应用知识。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侧重于学科知识体系,一般都基于典型的学科课程观与学科教学观,知识结构侧重“科学”而非“应用”,过多地强调课程及内容组织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较少从工程需求方面考虑。高校存在重科学轻技术、重研究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
  2. 教师的工程素质严重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亟待提高。作为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教师本身具有的工程素质直接影响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然而现在的工科教师大多缺乏工程经验。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业待过,没有工程实践经历,一进入高校就承担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缺少实际工程经验的积累。另外受经费限制,学校很少主动提供教师在工厂、企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面对与实际工程技术联系密切的专业课程,他们在课堂上只能照本宣科,枯燥地讲授理论而鲜有实例,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其结果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3.实践环节缺失,学生动手能力整体偏弱。高校教学实践环节缺失表现为:一般高校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干,把实践课当成理论课的附属,是理论课的深化和补充;实践教材较为滞后,实践内容与当代科学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实践课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开发,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校外生产实习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中参观多而参与少。
  4.制度制约,产学合作进展缓慢。企业是高校与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校内的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学生应该在企业完成的工业实践。但是受科研运行机制、利益分配、风险承担等制度因素影响,整体上高校与企业合作进程缓慢。例如高校的教学计划大多是学校教师制订、高校专家评审,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少;企业关注经济利益,对接纳不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的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挂牌后没有进一步的合作。整体上高校与企业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缺乏深度融合。
  二、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必须首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的地方高校,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调研,逐步加深了对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结合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特点,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全面系统的工程意识,务实求是的工程素质,综合的工程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学校以“需求牵引,工程应用,务实求是,创新实践”为教育理念,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课程体系,力求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完善电子信息类专业大类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工程实训”六大模块构成的“4+6+X”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4门核心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程序语言设计;6门核心专业基础课:工程数学、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EDA技术;X门核心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学生可自主选择。X门课程突出的是变,主动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 实现需求牵引。根据电子信息类学科知识变化快、创新性强的特点,把握变与不变的规律。不变的是学科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这是厚基础的前提;变的是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件和设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上,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分层次培养、增加兴趣学分,加强工程训练,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针对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配置出多种“课程套餐”,搭建人才成长平台。
  2.课内课外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着力点。学校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创造以具有桂电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做法上,一是开设工程实训系列课程,提升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二是营造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设置了兴趣学分,激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成立了16个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如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机器人研发中心等,每学年有3000余名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基地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四是探索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新途径,先后与美国微芯等14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优化了人才培养环境。五是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目前共有国家级立项90项,校级项目110余项,500余名学生进入项目组进行研究。学校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并与地方、企业共同创立广西第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桂林大学生创业园。
  从大工程教育观出发,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培养从“课内”的每个实践环节拓展到“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从“校内”的工程实训延伸到“校外”的工程实习,构建了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竞赛、工程实践、创业孵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六个实践环节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3.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工作机制,联合设立挂职工作岗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选派不少于5名科技特派员到区内大型企业、5名科技骨干到地方政府科技部门挂职,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工作。这些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咨询和研发,在服务地方的同时提高了面向工程实际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二是多种途径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或从企业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三是在大三、大四设立企业动态课程,邀请国内外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讲授最新的工程技术知识,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思维训练。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脱离实践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视工程实际,进行现代工程思维方法训练。一是将创新意识、实践意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增加部分学科前沿知识,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二是通过一系列专门开设的课程或活动,加强学生工程思维,特别是归纳、推理和开放性思维,如开设工程科学思维方法、工程设计导论等课程。三是在各门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中,推行研究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贯彻工程思维的培养。四是通过课程设计、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5.拓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校拓展和深化产学研平台,探索校企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合作共赢模式。从高校层面,校企合作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从企业层面,与高校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作为待业特色型高校,我们密切联系与企业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联合企业从三个方面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一是企业及时将人才的需求信息反馈给学校,学校据此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与方向、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二是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专家为兼职教师,通过开设专业任选课、专业限选课、短期技术讲座等形式参与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三是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编号FFB108161)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其他文献
11月9日,作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经严格遴选,由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www.icourses.edu.cn)、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发布,同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上线当天,国内40余家新闻媒体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进行了报道,对课程上线给予了高度肯定。“爱课程”网和网易用户评论(中国网络电
期刊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由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组成,其建设模式为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浙江大学在视频公开课自主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如下:  一、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建设意义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并兼顾社会公众需求的免费开放优质视频课程。开展视
期刊
这里所提出的“文学系列”概念来自俄国形式主义的重要理论家尤迪尼亚诺夫。在1927年写的《论文学的演变》一文当中,迪尼亚诺夫对文学史研究做出了划分。他说:“采取什么样的观点决定着历史研究的类型。这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一是关于文学现象起源的研究,一是关于文学变化性的研究,也就是这个系列演变的研究”。[1]他认为,“文学系列”是在文学演变的历史空间中呈现出来的功能和形式要素组合,文学现象的价值直接构
期刊
廣东省全面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引导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推动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紧密对接社会需求,调整高校人才培养工作。2008年国家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为落实纲要
期刊
摘 要:教育部提出并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强调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精英教育和职业教育。财经类院校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炼财经法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突出财经法律特色。  关键词:卓越法律人才;财经法律人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  2011年底,教育部正式启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
期刊
摘 要:CDIO理念下的工程教育改革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然而CDIO模式的普适性同样遭到质疑。本文从协同理论的研究视野探索CDIO的本土化路径,构思了基于协同理论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S-CDIO)。根据S-CDIO模式的特征,结合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实际,设计了S-CDIO模式的框架,并对其教学大纲、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等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CDIO;协同理论;工程教育;机械
期刊
摘 要:职业能力本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取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受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影响,未能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基于关键岗位能力的课程开发是一种“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知识、技能、能力一体化高职课程体系开发问题,并以软件技术专业编程方向为例加以阐释。  关键词:关键岗位能力;工作过程;教学组织
期刊
摘 要:在教育部的部署下,39所“985工程”大学于2011年9月底公布了《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于质量报告中“实践教学”部分进行文本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一流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从顶层设计上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夯实基座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设各项科研/创新活动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狠抓毕业论文(设计)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健全
期刊
摘要: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对象与面临的现实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时,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先进理念、良好心态、优良品德、优秀素质、卓越才能、创新理念的思想家、企业家及各类社会组织的领导人。为了完成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学教育的使命,经济学教育必须把握住原著教学和方法论教学两大支点。  关键词:后改革时代;中国经济学教育;使命;支点    后改革时代经济学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
期刊
摘 要: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关系,是应用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自2009年以来,南京大学开展了“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倡导“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等四个“融通”的理念,为应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平台。在“三三制”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南京大学广告学系开设了“4A广告讲坛”课程,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该课程为研究案例,探讨了应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和实际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