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s7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
  
  教师妥善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让学生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事实证明:也只有在这种心理倾向驱使下,那些相关的基础知识、解题经验才会处于特别活跃的状态,也才可能对题中数量作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重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二、诱导变通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如:王师傅做一批零件,8天做了这批零件的2/5,这样,剩下的工作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一般都能根据题意作出(1-2/5)÷(2/5÷8)的习惯解答。此时,教师可作如下诱导:教师诱导性提问学生求异性解答。
  ①完成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天?8÷2/5-8或8÷2/5×(1-2/5)
  ②已做零件数是剩下零件数2/5÷(1一2/5)的几分之几?
  ③剩下零件数是已做零件数(1-2/5)÷2/5的几倍?
  ④能从题中数量间找出相等方程解法(略)关系吗?
  ⑤从题中几种量中能判断出比例解法(略)比例关系吗?
  通过诱导,使学生自觉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逐步形成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往返调节的变通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三、鼓励独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毫无疑问,对这种独创性应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多种形式的训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通过这种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
  2、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①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②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人?③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一题多议
  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讨论,引发思维火花的撞击。算式27+3,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意义:①把2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27里包含几个3?③3除27,所得的商是多少?④27是3的几倍?⑤3与一 个数的乘积是27,求这个数?⑥多少个3相加的和是27?⑦学校有27只花皮球,平均分给一年级的三个班,问每班得到多少只花皮球?
  4、一题多解
  在条件和问题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在多方面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片面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就会失之偏颇。在思维向某一方向发散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集中思维的配合,需要严谨的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在发散的多种途径、多种方法中,也需要通过比较判断,获得一种最简捷、最科学的方案与结果。所以,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犹如鸟之双翼,需要和谐配合,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作者单位 :564100贵州省湄潭县洗马乡幼儿园)
其他文献
科学地建设班集体,培养学生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班风,又称班级风气,是班级内大多数同学在情绪、言论、行动、道德面貌和作风的共同倾向。它通过其群体成员的思想、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方面表现出来。优良的班风是一种积极的教育环境,它通过感染熏陶等方式,对师生的思想、行为、作风产生重要的影响。优良的班风,以及在它影响下所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来自家庭、社会的大量信息,有筛选择优的功能,
期刊
学习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研究与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大量的心理问题,都与其学习心理有关。有人对上海市4649名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调查表明:中小学生亟待作心理辅导的问题,居前十位的是:学习动机不正,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够,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自我中心,耐挫力低,学习焦虑,自卑和社交退缩。其中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七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心理健
期刊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就是“讲例题、套法则(公式、关系式)、仿考题”,学生总是在教师指定的“路”上行走,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不但知识学得死,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再创造”。新的数学大纲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再创造”呢?我的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    一、创造情境,先为学生引路    良好的开端等
期刊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优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现阶段,学生研究性学力的主渠道依然在课堂,为此,转换以灌输式、接受式、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自主性、开放性和发展性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对教学改革的呼唤。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应当渗透于所有的学科学习和活动学习之中;应当贯穿于整个教
期刊
近十年来,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是交际性教学原则的研究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密切相关的则是对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的探讨。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于外语教学的交际性原则、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等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整体精神与许多具体部分的表述与教学要求上也体现了交际性原则。比较前大纲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是我国外语教学界在语言的本质和功能等方面
期刊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语言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我们除了正确运用语言之外,还得学会一些技巧,做到巧用。    一、巧引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将其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如:“晚自习咔咔地嗑瓜子,教室里‘余音绕梁’,有人戏称:听取蛙声一片。”又
期刊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将教本变为学本,着重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教师也将转变角色,从权威者变成教学中平等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也从过去“填鸭式”教学中被灌输者,变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
期刊
古人云:德器深后,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可见加强德育工作的意义何等重要和重大。应该说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些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项教育内容既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又不能相互代替,它们统一于德育目标之中,鉴于上述分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班立足实际,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到了进一步加强和尝试,受益匪浅。    一、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开展经常性教育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是学好各科知识的前提条件。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物理情景,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期刊
中学生物学教学,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中,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启蒙教育功能。我认为在教学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生物学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了一些现代意识的启蒙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