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77-01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见,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教师应立足课堂,标本兼治,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堂,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与教学生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如我教课文《桂林山水》时,通过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边读课文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范读课文后,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文章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我对学生提出“三读法”。即:“一读”要求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大意;“二读”要懂得文章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或道理;“三读”要质疑问难,在好词好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为此,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一本摘录本,各自取名、美化。如《拾贝壳》、《童言无忌》、《藏宝集》、《花蕾集》等,让家长写上一句希望的话。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根据年级的特点,讲究实效。
3.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
4.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参与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我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步骤: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赛一赛、玩一玩。如阅览课上运用课外读物教材《别说我小》中的有关儿歌《手》、《双手和大脑》、《手指谣》等作为语文课的延伸阅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出示一则补充谜语:“一棵树,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让学生自由阅读后猜一猜,谜底是手。接着阅读《手》,自由拼一拼,再配动作读一读,了解儿歌大意,知道一双手能做很多事情,它是人身上的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儿歌《双手和大脑》。学生自由拼读后,思考:人身上有哪两个宝?用笔画一画,再来比一比,赛一赛,谁读得准确又响亮?接着想一想:怎样才能有创造?学生齐读: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二、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用视频播放小兴安岭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总之,要扭转低效率的阅读读现象必须立足课堂,标本兼治,宽严并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创新学生阅读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可见,读书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所以,教师应立足课堂,标本兼治,主要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堂,指导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与教学生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也要爱读书,身教胜言传。
1.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课堂是进行阅读方法指导的基本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漁。如我教课文《桂林山水》时,通过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边读课文边想像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范读课文后,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从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自然会激发起学生对优美文章阅读的兴趣。我就因势利导,每周都提供一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背诵。低年级的学生识字少,因此以通俗易懂的五言绝句为主。中高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些语文功底,加入七言绝句、律诗也不成问题。好多学生还自己买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进行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2.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成果。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划圈、摘录、做卡片、写读书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利用阅览课教学生阅读方法,我对学生提出“三读法”。即:“一读”要求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了解大意;“二读”要懂得文章告诉我们什么知识或道理;“三读”要质疑问难,在好词好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疑问难。对学生的发问,我总以为表扬鼓励为主,并及时指出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为此,我要求学生精心准备一本摘录本,各自取名、美化。如《拾贝壳》、《童言无忌》、《藏宝集》、《花蕾集》等,让家长写上一句希望的话。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根据年级的特点,讲究实效。
3.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早晨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都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
4.让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心态参与阅读。变教师的主观愿望为学生的主观要求。我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步骤:拼一拼、读一读、猜一猜、演一演、画一画、赛一赛、玩一玩。如阅览课上运用课外读物教材《别说我小》中的有关儿歌《手》、《双手和大脑》、《手指谣》等作为语文课的延伸阅读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出示一则补充谜语:“一棵树,不长叶,不开花,做事情,全靠它。”让学生自由阅读后猜一猜,谜底是手。接着阅读《手》,自由拼一拼,再配动作读一读,了解儿歌大意,知道一双手能做很多事情,它是人身上的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第二首儿歌《双手和大脑》。学生自由拼读后,思考:人身上有哪两个宝?用笔画一画,再来比一比,赛一赛,谁读得准确又响亮?接着想一想:怎样才能有创造?学生齐读: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二、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解放思想,坚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营造开放课堂、知识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次,教师要与书为友,不断收集阅读信息,拓宽阅读教学设计的视野。如设计阅读特色作业;制作主题性读书卡(有成语主题、歇后语主题、名人名言主题等);课文学完后,用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谈感受等。特别是教师要把经典阅读自觉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个大背景,每一节课的设计都要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再次,教师要多的向学生推荐合适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让学生置身书海,畅游书海,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用视频播放小兴安岭的迷人景象,简介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光,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烈。优美的形象刺激着学生的感官,影响学生的情感,而情感体验又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及语言表述,从而进一步诱发了阅读兴趣。
三、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首先,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相信学生,给他们以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其次,教师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
再次,教师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特别留心去发现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给学生以适当的“强制”。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所谓“强制”,在这里是指给学生规定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通过一些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监督。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通过适当来自于教师或家长的外部强制,逐步使学生过渡到自我“强制”,即强制自己按照良好的课外阅读态度、方法去阅读。这样,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从而达到自动化的程序,以至于某一天没有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没有获取到新的信息,倒觉得别扭、不舒服。
总之,要扭转低效率的阅读读现象必须立足课堂,标本兼治,宽严并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创新学生阅读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