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三大软肋花怒放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宵过后,办公室的同事们在批改着学生的周记。周记要求以元宵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刚过完元宵节,写写自己的元宵节,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精彩文章。满怀期待地甚至有点欣喜地打开学生的周记本,可映入眼帘的文字与内心所想的完全不一致。我很惊讶,甚至有些气恼——孩子们未免太过贪玩,对写周记太过漫不经心了,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文字大多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同事也抱怨连连:哎呀,现在的学生怎么啦,写作文一点感情也没有,感受不到一点元宵节的热闹、团圆的氛围。看着学生的文章,听着同事的抱怨,我不由得掩卷深思:为什么学生都读到了五年级,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学习写作,他们的表现却这样不如人意?为什么老师会产生那样大的心理反差而抱怨连连呢?小学作文教学到底怎么啦?出路在哪里?
  内容层面:生活概念化
  新课标提出,习作教学要从内容人手,要求学生自我体验生活,从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出对生活的热情,进而“我手写我心”,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但事实是,小学作文写的不是自己的生活感受,其作文内容被概念化。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写作内容即学生的生活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只是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准则,圈定学生习作内容范围,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不相符的学生生活内容加以否定,因而造成学生习作内容的严重流失,习作内容单一概念化。比如写《我的元宵节》,就是写元宵节传统“吃汤圆,齐团圆”,另加佛山市元宵节地方特色“看花灯”。元宵节就被教师概念化了,老师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写“吃元宵,齐团圆”和“看花灯”。另外,学生的生活受制于家长的安排,家长很少思考孩子心里想怎样安排自己的元宵节,学生自主生活空间狭小。诚然,“吃元宵,齐团圆”和“看花灯”值得写,但学生毕竟生活阅历肤浅,对文化传统丰富的内涵理解表层化,且难以融入自我的情感,被动写“吃元宵,齐团圆”和“看花灯”肯定会概念化,味同嚼蜡。
  那么,如何避免小学作文教学中习作内容的生活概念化问题呢?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笔者认为,现在学生并不缺少生活,只是缺少自主参与能引起自己情感反应的生活。因而,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点与老师不同,生活阅历和体验也与老师不同,所以,对于生活中的认识也与老师不尽一致。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许多在老师心且中觉得有意义的、值得一写的重要事情,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眼里,却可能不以为然。同样,许多在学生心目中觉得有趣的、非常重要的急于抒写的心情,在我们老师眼里,又是那样不值一提。当这种矛盾出现的时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调整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生活。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等于疏通了学生写作内容输出管道,学生笔端才能源源不断地涌现鲜活的富有情趣的生活内容。老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生活,还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老师必须走近,走进学生的心灵天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审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每个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自主解读生活。这样,学生写作内容必然多元别样,自我情感的抒发才会丰富精彩。再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老师必须先放下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赋予元宵佳节团圆意蕴这一定势心理,从孩子的实际生活出发,来看看孩子们怎么过元宵节的。过元宵时,孩子一般听从家长的安排度过这一天,而这个安排更多的是按传统的习俗来制定的。我们可以想到,元宵节的这些活动,并不是学生自己喜闻乐见的一些活动,对于这些安排,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由此,老师要求学生写《我的元宵节》,并写出那种“团圆”的意蕴,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定要学生写的话,学生只有把大人们安排好的节日活动概念式地写出来。与其这样,不如变换思维,老师可以把习作内容和要求作相应的修正——写一份有关元宵节的调查研究报告。可搜集各地元宵节的习俗,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元宵习俗。访问自己的祖辈、父辈是怎样过元宵、看花灯的。这样的话,学生习作内容一定精彩纷呈。
  
  审美层面:情感高尚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第二大软肋就是情感高尚化。老师对习作中蕴含的审美情感缺乏鉴赏品析,漠视情感的丰富性,而是热衷为情感贴上单一的“高尚”的标签,要求习作中非写出可歌可颂的高尚情感不可。还是以写《我的元宵节》为例,老师要求学生写吃汤圆那就非写出传统文化中的“团圆”的情感不可,写看花灯就非写出“顺利”的情感不可,看到看花灯的人多非要写出大家的生活富裕,社会繁荣等等。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同样,人的情感之美往往在于其多元交织,多元交织的情感冲击能产生情感的张力;文章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丰富多元的情感表达。老师的这种“高尚”情结固然很美,可这种单一的情感消散了文章情感的丰富之美,更是削足适履,使得学生情感抒发仅剩一孔。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情感的抒发。
  笔者认为,只有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把每一堂习作指导课都看做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课堂,感悟生命中每一份情感律动。具体到底该怎样把握呢?如在指导《我的元宵节》习作训练时,可能会看到一些抒写自己真实但却不一定高尚情感的文章。比如有学生写元宵节那天也正是表妹生日,于是趁着大家放假,几个表姐表妹表哥表弟在一起包汤圆时互相以辣椒汤圆来彼此捉弄;最后个个中招,狼狈收场。在这个过程中,传递出的是一种放松、兴奋的心情。再比如有同学写和家人一起去看花灯由于人太多太拥挤而感觉非常烦躁。也有的写元宵节这一天父母双双外出旅游而让自己呆在外婆家让自己感到很不开心。还有,比如写自己在元宵节的晚上批发些气球来卖,小赚了一笔,暗自高兴的心情……这些心情的抒写,因其真实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中强烈地感受到小作者那颗鲜活的少年之心。但如果我们固守我们那份“高尚”情结,就有许多人失去了被欣赏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倾吐情感的必要,被漠视的次数多了,学生开始“无知无觉”,这便是我们常常遭遇的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如何让学生找到倾吐情感的欲望,很简单,关注并珍视他们的情感。
  语言层面:文字的程式化
  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第三大软肋则是文字的程式化。最常见的一种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先出示例文让学生总结出语言表达的特点,然后再指导学生根据语言的这些特点来表达。另一个常见的模式是在习作指导时,先回顾例文,总结出写作方法,然后再按照这些方法进行语言训练。
  在这两个模式中,学生都是先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语言特点,如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啊,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运用啊等等。接着让学生在自己语言表达中一一按这个模式去训练。如果学生一时说得不符合要求,再由老师组织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以此一步步使语言表达更具特色。在饿的元宵节》的语言训练中,有包汤圆时的动作、神态描写,有吃汤圆的动作、神态描写,还有晚上看花灯时形容人多的场景描写,还有元宵节晚饭上的语言描写等等。但这些训练都从语言技巧出发的语言训练,包汤圆的动作是大同小异的,人多的场景都大概是人山人海式的,这并没有融人孩子们情感的表述,使语言表达出现了严重的程式化现象。
  的确,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语言训练。但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语言技巧,而更应该是语言技巧与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结合体。没有承载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无力的。
  笔者认为,语言训练中的情感承载是解决文字程式化现象最根本的途径。同一个元宵节每一个人都过得不一样,只有融人个人的真实情感,那么元宵节的每一个情节才能带上了个性化的色彩。心情興奋,看到那如潮的人流那快乐的热闹场景,看到的人脸上都笑靥如花;若是无奈被家长带上的,又遭遇上人山人海,那肯定不是热闹,而是不堪忍受的烦乱;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匆忙,甚至还可以闻到有些臭哄哄的气息。心情开心,看到维持秩序的警察心中总不免被他们那坚守岗位的热忱所敬佩,看到的是他们高大的身影。自己没守秩序时,又刚好遇上警察,恐怕看到是他们的狰狞可怕的脸……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内容层面存在着的生活概念化、审美层面存在的情感高尚化以及语言层面存在的文字程式化,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三大软肋,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构建小学作文教学的高效模式,小学习作教学就会陷人高耗低效的泥潭无法自拔。而首要的则是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理念上得到根本的转变。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载体的应用已日渐普及,就连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带来的教学改革也日渐接受,因为它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放映性媒体和放音性媒体,通常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缩影性资料、电脑化资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
诵读,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诵读如此重要。可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被人忽略。    一、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诵读是体现语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识文断字”是过去人们对读书人的通常认识。应该说它直观地反映了读书人所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可以说,诵读是体现语文能力的一项基本功。  任何一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的确,好的文章结尾应该像“豹尾”一样,短小精悍,刚劲有力,这样能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巧用“豹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巧用比喻,凸显文采    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结尾,既生动形象,蕴含哲理,又文采飞扬,让人赏心悦目,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如《妈妈的驼背》的结尾:  “妈妈的背过早地驼了,但妈妈的生命之树却始终笔直地挺立在岁月的沧桑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地反映底层生活的小说,写的是在黄庄这个南方小山村里发生的几起乡村事件。故事本身新意不多,但胜在内蕴丰富,有进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在这些看似单调乏味的故事背后,我们可以依稀窥见生长在黄庄这块土地上的秘密,感受到在时代变迁中封闭落后的乡村与外面世界的牵连和冲突。  说是乡村事件,其实作者的笔触并不局限于讲故事,更准确地说,小说是通过梳理几起事件的来龙去脉,概述了黄庄从建国初期到文革结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教师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给学生留出大片“空白”,实在是一个上上策!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科学、课堂容量适度、读书指导精要、讲解深入浅出、点拨引
模仿是人的天性。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模仿,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到青少年时期的“追星”,就是典型的模仿现象。写作也有模仿,文学的起源之一不是就有一种“模仿说”吗?作文教学上经常会遇到模仿,只是我们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即有也淡化了这种说法。其实教学的课文就是例子,通过学习例子,要求学生写出类似文章,说白了就是模仿。应该说,模仿在作文教学中很普遍,很广泛。  现实教学中,包括教师与学生,都往往缺少模仿意
文言文的学习应当包括四个维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不但要教学文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为“读”“悟”“创”——“三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
笔者以为,在“高考作文”、“参赛作文”和“作家创作”三类“作文”中,“高考作文”的写作难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该类作文要求“作者”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写作范围、规定的写作字数等硬性条件下去“创作”。参加考试的“考生作者”需要克服诸多“写作障碍”去“创作”,这样,就会导致考生在考场上倍受写作的“煎熬”。“考生高考作文”成为“天下第一难题”实属“当之无愧”!如此说来,作文大赛选手、作家不一定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做过一次调查,得出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等等。而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心理学家哈尔曼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放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笔者以为:巧妙设置多维问题,是构建灵动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