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快乐”与“快乐的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而能“快乐”,这既让人羡慕,又令人生疑。这只要看看今人的“学习”,就能知道。
  那么,“学习”本来应该是怎样的呢?看看古汉字的“学”与“习”,或许能够明白一二。我们的祖先在造字之初,就为我们造出了“学”与“习”二字。
  “学”,本是一个会意字,从双手、从爻,即效也)、从蒙(即盖也、蔽也、昧也)、从子(即人也)。意思是效法天地、万物和他人,用双手去除人头上的蒙。当初,此字既是“学”字,又是“教”字:帮自己去“蒙”为“学”,帮别人去“蒙”为“教”。古人师法上天、师法自然、师法他人,从而认识了事情的本质、了解了事物的规律、知道了处事的方法、明白了处世的道理、去除了头上的重蒙、解开了心中的疑团,从而获得了解脱,自然就轻松愉快了。
  但光有“学”还不够,还需要有“习”。而“习”也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鸟儿张开双翅,在阳光里(晴天)练习飞翔。段玉裁说是“鸟数飞也”,就是练习、复习的意思。
  由此可见,“学”就是为了开启心智,明白事理、懂得处事(去除杂物或杂念)的方法;而“习”就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处事(去除杂物或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蒙在我们头上的杂物(或心中的杂念)将越来越少,我们将越来越解脱,也将越来越自在、越来越快乐。
  “学而时习之”,心智开启了,事理明白了,技巧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问题解决了,从各种困扰中解脱出来了,身上轻松了,心里能不快乐吗?
  这样说来,“学习”原本就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我们的先人也都曾从“学习”中获得了无尽的快乐。
  孔子在学习中获得了快乐,自不待言。他又把自己的所学分为四科(诗、书、礼、乐)教给弟子。师生们在讨论式的氛围中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学习”的方式之一是读书。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习而能忘食,其快乐可知。黄庭坚也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通过学习,语言变得有味、面目变得可爱,该是何等的快乐。
  古人以学习为乐事,而洋人也以学习为快事。洋人的中小学课堂没有三规九矩。他们以类似于当年孔子的课堂那样的自由的形式从事“教”与“学”,师生都能从中获得极大的学习的快乐。
  可是,如今的中国,有几人能够真正明白“学习”的本质,获得“学习的快乐”呢?我们将那些叫作“知识”的东西,不断不断地往自己的脑子里塞,不断不断地往自己的头上、自己的背上放。这个有用,要塞!那个有用,要放!拼命的塞,拼命地放,一如柳宗元笔下的“蝜蝂”。这样的学习能使我们快乐么?不能。这是一种附加的过程,它使我们负担越来越重,使我们越来越喘不过气,让我们越来越痛苦。这种学习怎么可能会快乐呢?!就连那些中小学生——那些可怜的孩子,也早都重负加身、气喘吁吁、苦不堪言了。他们又怎能从中得到学习的快乐呢?
  “学习”本来是要去除重压在人们头上的“蒙”、让人提高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而我们现今的所谓学习,却早已大大背离了“学习”的本来要义!”。不但不是去掉重“蒙”,反倒是在增加重负。我们不但压苦了自己,也压苦了我们的孩子,虽然我们的“课改”、“减负”等口号也已经喊了好多年了。
  帮自己去除重蒙、获得解脱、获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学习”;帮学生去除重蒙、获得解脱、获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师道”。
  如果能让“学习”回归本真,让大家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就算是成功了。当大家都能真正觉得“学习”其实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就能真正的去进行“快乐的学习”了。
  但愿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这一天的真正到来不要太迟!届时,我们也能“学而时习之”,其乐也融融了!
  
  李成华,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河南固始。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教师像绘画艺术中的画家一样“蜻蜓点水”,给学生留出大片“空白”,实在是一个上上策!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除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科学、课堂容量适度、读书指导精要、讲解深入浅出、点拨引
模仿是人的天性。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模仿,从婴儿的呀呀学语,到青少年时期的“追星”,就是典型的模仿现象。写作也有模仿,文学的起源之一不是就有一种“模仿说”吗?作文教学上经常会遇到模仿,只是我们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即有也淡化了这种说法。其实教学的课文就是例子,通过学习例子,要求学生写出类似文章,说白了就是模仿。应该说,模仿在作文教学中很普遍,很广泛。  现实教学中,包括教师与学生,都往往缺少模仿意
文言文的学习应当包括四个维度——文言、文章、文学、文化。不但要教学文言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文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在文言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高三文言文复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为“读”“悟”“创”——“三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
笔者以为,在“高考作文”、“参赛作文”和“作家创作”三类“作文”中,“高考作文”的写作难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该类作文要求“作者”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规定的写作范围、规定的写作字数等硬性条件下去“创作”。参加考试的“考生作者”需要克服诸多“写作障碍”去“创作”,这样,就会导致考生在考场上倍受写作的“煎熬”。“考生高考作文”成为“天下第一难题”实属“当之无愧”!如此说来,作文大赛选手、作家不一定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名教育家做过一次调查,得出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的事物”等等。而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心理学家哈尔曼对创造型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放弃权威态度,在班上倡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使集体创造力得以发挥”,
新课标倡导“从一个开放的心灵到另一个开放心灵”的语文课堂,教师只有彻底改革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一问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还学生一个与时俱进、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的学习情境。笔者以为:巧妙设置多维问题,是构建灵动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多维问题的内涵  多维问题,强调课堂问题的提出不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直线的提问,也不是单纯的教师为学生的质疑作答,而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习
元宵过后,办公室的同事们在批改着学生的周记。周记要求以元宵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刚过完元宵节,写写自己的元宵节,其实是件很容易的事,应该会有比较多的精彩文章。满怀期待地甚至有点欣喜地打开学生的周记本,可映入眼帘的文字与内心所想的完全不一致。我很惊讶,甚至有些气恼——孩子们未免太过贪玩,对写周记太过漫不经心了,写的文章大多千篇一律,文字大多空洞无味。与此同时,办公室的同事
通常,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受动性”,但这种受动性是可以且应该朝着主动方面转化的。教育者的基本职责在于帮助受教育者逐步实现这种转化。教育的真谛在于帮助一个人减少其在受教育过程中被动、机械的成分,同时增加其主动、创造的成分,即帮助一个人有效地认识、设计和创造自己。一个人和谐阅读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到能动、由自发到自觉到自由、由接受阅读到享受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自主生成、自觉成长的过程,这种
文言文教学当前流行的教法是理性分解法:导入——文学常识——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翻译——分析——总结等。而翻译则用“串讲法”,一句话从第一个字解释到最后一个字,然后串起来解释整句的意思,再一句一句地串下去,中间穿插讲解繁博的文言语法。我记得,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曾针对这种文言文教学方法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古文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  那么,文言文教学之路应该怎样走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那么,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其人文性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杨先武先生认为,语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