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沿贵(贵屿)谷(谷饶)公路南行,谷饶(镇)一带遍布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内衣广告,等进入贵屿(镇)地界,路旁的广告牌马上变身成一个个醒目的蓝色警示牌,上书:严禁硝酸、硫酸、盐酸等进入。
小镇内,溪沟两岸的细叶榕依旧绿叶婆娑,然而初到此地的外乡人第一口呼吸的空气,却充满了化工厂式的臭味,或水泥厂般让人窒息的腥酸味,躲无可躲。
衰败
45岁的沈兴勤视力不好,戴着厚厚的眼镜。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他就和家里人一起上班干活了。
所谓的上班,并不需要出门,只是从二楼走到一楼而已。沈家一楼底下是一间巨大的仓库,里边堆满了大包小包、层层叠叠垒砌着的废旧物品,最里边靠墙则堆着最金贵的成品——一包包金黄灿烂的细铜丝。
沈兴勤既是老板,也是打工者。像他这样的私人小作坊,镇上多如牛毛,几乎家家户户如此。他下楼将两扇铁皮大门打开,工人们三三两两进来做工。湖南人老庄这次还带来了两名老乡,以及自己刚放暑假的一儿一女。孩子在门口帮着挑拣电路板,沈兴勤只须付他们一半的工钱。
沈家雇有15名工人,外地人、本地人各占了一半,工人们平时自动按地域分成三个组,一组负责对废旧电器进行砸打、拆解;一组拆解废旧电线电缆;最后一组是主要由当地妇女组成的分拣铜丝小组,她们用一个个大筛子不停地筛动并挑出各种塑料小片,遇到未完全破碎的电路板残件,再用剪刀、锤子将其敲碎,最终取出一缕缕的黄铜丝。
沈兴勤和家人也参与劳动。他蹲在地上,低着头从一堆七绕八缠的废旧充电器中间,一个一个地将充电器拣出来码放好。运气好的话,碰到有些被丢弃的充电器,根本连包装都没有拆开过,沈兴勤便会将其单独放一边。“这样的直接可以拿出去卖,跟新的差不多。”
沈兴勤70多岁的父亲,则在一片狼藉的库房内专注地用锤子猛力锤打电路板。一台小电扇呼呼地转个不停,但老人额上还是滚动着大颗大颗的汗珠。
对一些工艺复杂的电路板,家庭小作坊处理不了,沈兴勤会交给当地另一些类似小厂进行处理。“有负责破解电线电缆的、有负责电路板拆解的、有酸洗金属元件的……”在贵屿所属的28个行政村或居委(其中包括7个居委会)中,21条村都已形成了大致的电子废物拆解分工。比如北林村、华美村主要是搞电器拆解,仙马村、杜头村、龙港村、仙澄村主要是搞废旧塑料回收。而整个贵屿镇就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废物拆解体系。
“这两年政府管得紧,不少负责酸洗提取贵重金属的厂子都跑了,听说不少跑到了福建、江西一带,仍在深山老林中偷偷进行”,沈兴勤讲,由于今年上半年国际金属价格下跌得厉害,贵屿的废旧电器拆解、包括塑料回收行业在内,目前全镇正常开工的经营户不足以往的1/3。在政府持续打击非法生产和国际金属市场价格的双重压力下,贵屿昔日盛极一时的淘金时代已一去不返。
淘金时代
活计不多的时候,沈兴勤会搬把椅子,坐在门口喝茶,默默地看着面前川流不息走过的陌生人,以及自己似乎越来越陌生的生活。“以前邻居们可好了,谁家宰个猪,端着个猪下水一家一家去送。现在不成了,为了钱,怕是六亲不认呢。”在辛辛苦苦挣到三层崭新豁亮的楼房和一家人相对殷实富裕的生活后,他却常常忍不住怀念过去那个贫穷而干净的岭南小镇。
未有贵屿埠,先有彭州苏。在老辈人记忆里,贵屿祖代最早迁徒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先祖们由北南下,首创彭州园而得兴。其后,这里也曾叫桂屿,传说是因该镇北依的小北山一带曾有大片大片的桂花林而得名。
可以肯定的是:在没有发展电子废物拆解产业之前,贵屿是一派风景秀丽的岭南水乡风光。其北依小北山,南濒练江,境内除北部少量丘陵外,其余绝大部分均为平原。加之地处练江中游,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导致贵屿境内河汊纵横,池塘众多,历史上极易发生涝灾,解放后贵屿兴修了大量水利设施,包括对练江河道裁弯取直、以及人工开凿了横穿小镇的北港河,使贵屿成为粤东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一个岭南小镇。
“后来人口增加,平均每个人就两分地,吃不饱,人们便开始寻找其它出路”,文化站的陈小龙记得,最初少数人开始外出收购各种废旧物品,回来补贴家用。到1980年前后,龙港居委会公开制定奖励措施,在当地率先兴办起一定规模的废旧塑料回收和塑胶制品厂。
“很多人看到收废旧物品有钱赚,又没什么成本,都加入了进来。”沈兴勤最得意的一个致富传奇就是:“一车废旧(家电),能拆出个百万富翁,真不是吹牛”
《贵屿镇志》记载:至1990年底,全镇皮塑制品及回收加工厂(组)发展至231家,生产的鞋类、裤带、编织袋、桶、猪槽、天花板、快餐盒等日用产品繁多。龙港生产的塑料鞋畅销全国各地,有“制鞋乡”之称。在龙港、仙澎、仙马、渡头、华美等村(居),已形成楼宇林立的一条市场街,长5公里,宽18~23米,每天都有几十上百辆运送塑料原料和塑料制品的车辆进入,上百吨塑料制品在此成交,市场年吞吐量已达到30600吨。
其后十年,村人资本越聚越厚,村里楼房越修越高。废旧物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废旧塑料增加到电线电缆、各式旧家电以及废弃电路板等;废旧物品的来源,也从周边县市迅速扩展到了全球。“高峰时,全镇在外专门从事废旧家电回收购销的供销员就有3000多人,分布在国内各地的购销点多达1000多个。”贵屿镇的工作人员承认,全镇从事废旧拆解的私人作坊,基本全都无牌无照,但组织经营的能力超强,除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南海等地的废旧电器源源不断涌入贵屿外,从香港或南海口岸辗转进来的洋垃圾也越来越多。
这样,年复一年,贵屿就像一个吞吃电子垃圾的怪物,每天吃掉成百上千吨垃圾废物,然后吐出金属、塑料等各种细分后的原料。而自从搞起废旧物品回收加工后,家家户户都不再下田种地,昔日宁静秀美的乡居生活也在财富积聚中渐行渐远。
贵屿黄銮文镇长介绍,如今经过20多年发展,贵屿已经初步形成了废旧家电拆解产业集群。据统计,全镇目前共有21条村从事这一行业,其中15条村有80%农户加入,至今仍在从事拆解、分选、经营的农户多达5613户、 6万多人,每天处理的电子废物高达158万多吨。此外,接近6万人的外来打工者也纷纷涌入了这个粤东小镇。 沉重的污染
当初看似无本生意的废旧物品回收产业,在20多年后的今天,却让贵屿人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地究竟付出了什么。
沈兴勤的老婆阿桂,广西人。20多年前刚嫁到贵屿时,家里还有地,阿桂也参与插秧种稻。“这里气候好,通常一年可种两季,7~8月收割一季,11月左右再收一季。”后来做废旧物品回收生意,阿桂就很少下田了。但是,生意越做越大,阿桂身体却越来越差。
“环境肯定是变差了好多,”说这话时,她忍不住一阵咳嗽。镇上很多人都有呼吸方面疾病,如果不是太严重,大家也就不以为意,“习惯了。”在贵屿,人人都清楚短短几十年里环境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人又都讳莫如深,不愿对环境多谈。
“怎么说好呢?这村里的水呀、空气呀,变脏变臭也是人人有份啊。”沈兴勤满脸无奈,他自己也说不清,如果知道搞废旧物品回收有这么厉害的污染,当初不知是否还会选择这一行当。“污染最严重时期,应该是近十年”,沈称。
在村中随处可见一堆堆露天散放的废旧电器中,最值钱的就是电路板拆解。然而,在烧烤电路板过程中,大量含有二噁英的有毒烟气也日复一日直排入空气之中;此外,为了进一步析取贵重金属,贵屿人多用浓酸进行析取。“酸洗经营户也知道这东西有毒,多半只是在河岸或郊外隐藏处进行,遇有环保人员来查,马上作鸟兽散,等检查人员一离开,没过三两天,窝棚又搭起来了。”曾经多次参与练江河岸打击酸洗行动的汕头市环保局长黄腾远称。
2005年这一年,粤东小镇贵屿突然名声大噪,原因就是其恶名昭著的环境污染。
“老庄”并不老,今年不到30岁,却已经成了北林村搞塑料这一行里四川人的“头”。这天上午,光着膀子的“老庄”挤在仓库里边,正在检查分拆过的废旧洗衣机外壳。“年轻女娃最好不要来打工,这活累,又脏,有些活干上几年,回去连娃都不能生了。”说这话时,仓库里的工人都笑了。他们知道“有些活”是指煤炉烧烤,工资一小时百来块,污染也着实吓人。
外地人“老庄”对贵屿的环境很不屑:“那河水哪叫河水,人掉进去,不是淹死,完全是活埋死的。”在贵屿,无论是浩大的练江,还是横贯全镇、长达5700多米的北港河,都是黑乎乎粘稠一片,浓胜墨汁,恍如固体一般“坚硬”。往往不到近旁,即恶臭扑鼻。
汕头市环保局证实,贵屿境内的大小河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丧失了灌溉功能,昔日鱼虾蟹已绝迹,现在能在周边水体上见到的,只有疯长的外来生物——水浮莲。2003年前后,全镇13万多居民全部改从几十公里外的深溪水库引水饮用,没人再敢下河洗衣服淘米。三年前,岭南人最注重的五月扒龙舟活动也停了。
一份监测资料显示的数据触目惊心:贵屿河岸沉积物中对生物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钡的浓度,是美国环保署认定土壤污染危险临界点的10倍,此外锡为152倍,铬为1338倍,铅为212倍,当地土壤的PH值已接近于零。
画饼充饥的“产业园”
在贵屿因“世界电子垃圾处理基地”闻名的这一年,环境救赎的契机也曾随着苦难一同到来。2005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其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汕头贵屿与浙江温岭均名列其中。
此后两三年内,各部委相继有人到贵屿调研。如今这些调研照片,都被珍贵地悬挂在镇政府墙上。国家如此高规格地重视,让贵屿人第一次对外界充满了希望。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走规范化产业的路子,当初就定下来了,国家、省、市也都相当重视,可至今园区还没见个影儿……”7月初,刚刚被授命从原贵屿镇党委书记一职、调任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主任的张书记,一提起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忍不住情绪激动:在他任职的这几年,为这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园区,他实在经历了太多希望与失落。
“这事儿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张书记自嘲,由于至今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三定”工作(定人员、定岗位、定薪酬)还没完成,他现在是典型的光杆司令一个。
经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污染,家家户户分散搞生产的贵屿人也没了主张。“都知道有污染,也不想继续做,可回头再种田没人愿意,进行治污吧,又不是哪家哪户能够承担得起的事”。
土生土长的沈兴勤倒还算淡定,好几年前,他就知道华美村有个国家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平时走在镇街上,老远就能看到两个巨大的门柱,上边写着“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贵屿”的大字,可真正走到广告牌后边,却只有一个巨大的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彩图,远近腾出来的数百亩空场子,至今一片青草萋萋。
“荒着,年年长草”,“有点纸上谈兵”,沈兴勤记得,除了竖大广告牌时热闹过一阵子,去年年底,听说过这个园区似乎要动工了,还打算请宋祖英过来唱歌,后来不了了之。
一直在为循环经济产业园跑上跑下的张书记,在解释为何园区一直建不起来时,用了两个高度近似的词。“各级领导对贵屿关注得太多,而又关心得太少。”他解释,比如对贵屿的污染、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影响,都非常非常关注,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真正需要的技术、资金、政策却又显得太少太少。
“主要是土地难以落实下来,”张书记称,由于涉及到土地性质改变,即由农用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这个证特别难办。按原先2005年通过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园区建设面积将为2500亩,现在几年跑下来,实际只有1700亩建设用地,而且今年上半年,贵屿才刚刚拿到了500亩园区土地使用权。
而从2006年底通过的《贵屿废旧家电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看:2010年,该园区预计回收拆解废旧电子电器的规模,将达到100万吨/年、废旧电线电缆40万吨/年、废旧塑料80万吨/年,同时还将建立起配套的因体废弃物预处理中心、日处理量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物流中心等。然而,这一切今天也都还只是镜花水月。
“汪(洋)书记对贵屿两年就有过四次批示,其中批给市委李(峰)书记时问:如果将贵屿建成一个环保合格的拆解基地,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张书记自己算了一笔账,认为如果想将全镇5316户经营户全部纳入园区生产,至少还得在现规划基础上再增加5000亩(建设用地)。而这个要求,明显与国家严格控制耕地红线政策相抵牾。 大厂进村能否重燃希望?
幸而,就在贵屿人渐渐放弃对救赎的盼望时,家电巨头TCL再度燃点起希望的火花。
2005年,欧盟25国颁布《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KS指令)。这意味着我国家电巨头在向国外输出电器时,已经要为其产品“消亡”买单。
近几年,对家电生产企业实行责任延伸,国内呼声也一直未曾中断。2012年7月,在比欧盟相关法律迟到了七年多后,对国内家电企业征收基金、补贴拆解企业的《管理办法》终于进入实施。
事实上,在新政策出台之前,部分家电巨头已有所动作。2010年底,TCL集团与汕头市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表示有意在贵屿建设规范化拆解工厂。
今年初,由惠州TCL环保资源有限公司(出资51%)、汕头市德庆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有限公司(出资39%)、汕头市潮阳区政府(出资10%)共同组建的汕头市T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德庆公司)如期拿到了30亩厂房土地使用权。
“园区‘三通一平’马上就会动工,这是(镇上)第一个招商引资进来的项目。”张书记称,这一回,搞循环经济的大厂真的要一脚踏进村来了。
然而,“前几年国内试点的一些废旧电器拆解中心,一直来货‘吃不饱’、环保投入又高,整体经营‘半死不活’,这一次有意入局的拆解大厂,能活得好吗?”北京一长期关注废旧物品回收的专家心存疑虑。
对此,TCL德庆公司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显得信心饱满:以三年为期,项目总投入6449.24万元,除去建设成本、人力成本、税收等外,预计公司平均税后利润846.83万元,净利率19.85%。其中单拆解业补贴这一项,参照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所获得补贴,每台家电预计可得到纯政策补贴8元(其它用作废旧家电回收商补贴等),仅此一项,公司就共可得到补贴资金304万元。
“新《管理办法》规定的补贴额度,实际比家电以旧换新时高很多。”汕头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此重要的利好政策,接下来应该能为贵屿的产业换代带来实质性改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尽快停止污染行为,不能再继续污染下去。”显然,彻底杜绝贵屿环境污染的希望,被有意无意地寄托在了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身上。
近些年,为扼止贵屿环境继续恶化,当地环保部门也没少花力气。市、区组织环保监察大队,看到河边溪畔有酸洗窝棚一律拆除,甚至严查家庭作坊的煤炉烧烤;公安部门在各村口长期设卡,严查酸洗物质入镇;贵屿镇则积极向多如牛毛的小经营户,推荐使用电热炉取代煤炉,用板凳加铁钉的物理方式破解电线等新拆解办法。
但政策之下总有对策。一些经营户习惯跟检查部门玩“躲猫猫”,经常检查人员动用铲车,前脚刚拆除临时酸洗窝点,没隔两三天河岸上又出现了。另一些经营户则悄悄将烧烤环节搬入自家小院,平时大门一关,再在院外竖出两三根长长的巨型香烟式烟囱,偷偷用煤炉作业。“监管难度很大”,黄远腾形容:在环保监管方面,一直都好比“正规军”遇上了“游击队”,打而不绝,而镇里的空气也依然呛人。
阿桂已经十多年不曾到自家地里看过了,但她知道自家的地已经租给了一户河南人耕种。村里所有人家的地,也都由村委会统一租了出去,至于有没有收租金,阿桂说“不一定”。因为经济条件好的村,根本不在乎种地那点收入,只要有人能帮着种上就好;如果村里经济条件稍差一点,也会多多少少收点钱。
不过,希望燃起的同时,当地人也有点担忧。“大工厂进来了,如果一家接着一家来,我们会失业吗?”沈家门口有棵大榕树,年年盛夏依旧树荫匝地,但却早已没了蝉鸣。沈兴勤说他这几天喝茶,心情也徒添了几分烦乱:他既希望村镇环境一天天好起来,却又不知道除了干拆解,自己接下来还能做什么。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
小镇内,溪沟两岸的细叶榕依旧绿叶婆娑,然而初到此地的外乡人第一口呼吸的空气,却充满了化工厂式的臭味,或水泥厂般让人窒息的腥酸味,躲无可躲。
衰败
45岁的沈兴勤视力不好,戴着厚厚的眼镜。跟往常一样,吃过早饭,他就和家里人一起上班干活了。
所谓的上班,并不需要出门,只是从二楼走到一楼而已。沈家一楼底下是一间巨大的仓库,里边堆满了大包小包、层层叠叠垒砌着的废旧物品,最里边靠墙则堆着最金贵的成品——一包包金黄灿烂的细铜丝。
沈兴勤既是老板,也是打工者。像他这样的私人小作坊,镇上多如牛毛,几乎家家户户如此。他下楼将两扇铁皮大门打开,工人们三三两两进来做工。湖南人老庄这次还带来了两名老乡,以及自己刚放暑假的一儿一女。孩子在门口帮着挑拣电路板,沈兴勤只须付他们一半的工钱。
沈家雇有15名工人,外地人、本地人各占了一半,工人们平时自动按地域分成三个组,一组负责对废旧电器进行砸打、拆解;一组拆解废旧电线电缆;最后一组是主要由当地妇女组成的分拣铜丝小组,她们用一个个大筛子不停地筛动并挑出各种塑料小片,遇到未完全破碎的电路板残件,再用剪刀、锤子将其敲碎,最终取出一缕缕的黄铜丝。
沈兴勤和家人也参与劳动。他蹲在地上,低着头从一堆七绕八缠的废旧充电器中间,一个一个地将充电器拣出来码放好。运气好的话,碰到有些被丢弃的充电器,根本连包装都没有拆开过,沈兴勤便会将其单独放一边。“这样的直接可以拿出去卖,跟新的差不多。”
沈兴勤70多岁的父亲,则在一片狼藉的库房内专注地用锤子猛力锤打电路板。一台小电扇呼呼地转个不停,但老人额上还是滚动着大颗大颗的汗珠。
对一些工艺复杂的电路板,家庭小作坊处理不了,沈兴勤会交给当地另一些类似小厂进行处理。“有负责破解电线电缆的、有负责电路板拆解的、有酸洗金属元件的……”在贵屿所属的28个行政村或居委(其中包括7个居委会)中,21条村都已形成了大致的电子废物拆解分工。比如北林村、华美村主要是搞电器拆解,仙马村、杜头村、龙港村、仙澄村主要是搞废旧塑料回收。而整个贵屿镇就是一个完整的电子废物拆解体系。
“这两年政府管得紧,不少负责酸洗提取贵重金属的厂子都跑了,听说不少跑到了福建、江西一带,仍在深山老林中偷偷进行”,沈兴勤讲,由于今年上半年国际金属价格下跌得厉害,贵屿的废旧电器拆解、包括塑料回收行业在内,目前全镇正常开工的经营户不足以往的1/3。在政府持续打击非法生产和国际金属市场价格的双重压力下,贵屿昔日盛极一时的淘金时代已一去不返。
淘金时代
活计不多的时候,沈兴勤会搬把椅子,坐在门口喝茶,默默地看着面前川流不息走过的陌生人,以及自己似乎越来越陌生的生活。“以前邻居们可好了,谁家宰个猪,端着个猪下水一家一家去送。现在不成了,为了钱,怕是六亲不认呢。”在辛辛苦苦挣到三层崭新豁亮的楼房和一家人相对殷实富裕的生活后,他却常常忍不住怀念过去那个贫穷而干净的岭南小镇。
未有贵屿埠,先有彭州苏。在老辈人记忆里,贵屿祖代最早迁徒于唐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先祖们由北南下,首创彭州园而得兴。其后,这里也曾叫桂屿,传说是因该镇北依的小北山一带曾有大片大片的桂花林而得名。
可以肯定的是:在没有发展电子废物拆解产业之前,贵屿是一派风景秀丽的岭南水乡风光。其北依小北山,南濒练江,境内除北部少量丘陵外,其余绝大部分均为平原。加之地处练江中游,气候温暖湿润,降雨充沛,导致贵屿境内河汊纵横,池塘众多,历史上极易发生涝灾,解放后贵屿兴修了大量水利设施,包括对练江河道裁弯取直、以及人工开凿了横穿小镇的北港河,使贵屿成为粤东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一个岭南小镇。
“后来人口增加,平均每个人就两分地,吃不饱,人们便开始寻找其它出路”,文化站的陈小龙记得,最初少数人开始外出收购各种废旧物品,回来补贴家用。到1980年前后,龙港居委会公开制定奖励措施,在当地率先兴办起一定规模的废旧塑料回收和塑胶制品厂。
“很多人看到收废旧物品有钱赚,又没什么成本,都加入了进来。”沈兴勤最得意的一个致富传奇就是:“一车废旧(家电),能拆出个百万富翁,真不是吹牛”
《贵屿镇志》记载:至1990年底,全镇皮塑制品及回收加工厂(组)发展至231家,生产的鞋类、裤带、编织袋、桶、猪槽、天花板、快餐盒等日用产品繁多。龙港生产的塑料鞋畅销全国各地,有“制鞋乡”之称。在龙港、仙澎、仙马、渡头、华美等村(居),已形成楼宇林立的一条市场街,长5公里,宽18~23米,每天都有几十上百辆运送塑料原料和塑料制品的车辆进入,上百吨塑料制品在此成交,市场年吞吐量已达到30600吨。
其后十年,村人资本越聚越厚,村里楼房越修越高。废旧物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从废旧塑料增加到电线电缆、各式旧家电以及废弃电路板等;废旧物品的来源,也从周边县市迅速扩展到了全球。“高峰时,全镇在外专门从事废旧家电回收购销的供销员就有3000多人,分布在国内各地的购销点多达1000多个。”贵屿镇的工作人员承认,全镇从事废旧拆解的私人作坊,基本全都无牌无照,但组织经营的能力超强,除浙江、上海、广东深圳、南海等地的废旧电器源源不断涌入贵屿外,从香港或南海口岸辗转进来的洋垃圾也越来越多。
这样,年复一年,贵屿就像一个吞吃电子垃圾的怪物,每天吃掉成百上千吨垃圾废物,然后吐出金属、塑料等各种细分后的原料。而自从搞起废旧物品回收加工后,家家户户都不再下田种地,昔日宁静秀美的乡居生活也在财富积聚中渐行渐远。
贵屿黄銮文镇长介绍,如今经过20多年发展,贵屿已经初步形成了废旧家电拆解产业集群。据统计,全镇目前共有21条村从事这一行业,其中15条村有80%农户加入,至今仍在从事拆解、分选、经营的农户多达5613户、 6万多人,每天处理的电子废物高达158万多吨。此外,接近6万人的外来打工者也纷纷涌入了这个粤东小镇。 沉重的污染
当初看似无本生意的废旧物品回收产业,在20多年后的今天,却让贵屿人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当地究竟付出了什么。
沈兴勤的老婆阿桂,广西人。20多年前刚嫁到贵屿时,家里还有地,阿桂也参与插秧种稻。“这里气候好,通常一年可种两季,7~8月收割一季,11月左右再收一季。”后来做废旧物品回收生意,阿桂就很少下田了。但是,生意越做越大,阿桂身体却越来越差。
“环境肯定是变差了好多,”说这话时,她忍不住一阵咳嗽。镇上很多人都有呼吸方面疾病,如果不是太严重,大家也就不以为意,“习惯了。”在贵屿,人人都清楚短短几十年里环境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人又都讳莫如深,不愿对环境多谈。
“怎么说好呢?这村里的水呀、空气呀,变脏变臭也是人人有份啊。”沈兴勤满脸无奈,他自己也说不清,如果知道搞废旧物品回收有这么厉害的污染,当初不知是否还会选择这一行当。“污染最严重时期,应该是近十年”,沈称。
在村中随处可见一堆堆露天散放的废旧电器中,最值钱的就是电路板拆解。然而,在烧烤电路板过程中,大量含有二噁英的有毒烟气也日复一日直排入空气之中;此外,为了进一步析取贵重金属,贵屿人多用浓酸进行析取。“酸洗经营户也知道这东西有毒,多半只是在河岸或郊外隐藏处进行,遇有环保人员来查,马上作鸟兽散,等检查人员一离开,没过三两天,窝棚又搭起来了。”曾经多次参与练江河岸打击酸洗行动的汕头市环保局长黄腾远称。
2005年这一年,粤东小镇贵屿突然名声大噪,原因就是其恶名昭著的环境污染。
“老庄”并不老,今年不到30岁,却已经成了北林村搞塑料这一行里四川人的“头”。这天上午,光着膀子的“老庄”挤在仓库里边,正在检查分拆过的废旧洗衣机外壳。“年轻女娃最好不要来打工,这活累,又脏,有些活干上几年,回去连娃都不能生了。”说这话时,仓库里的工人都笑了。他们知道“有些活”是指煤炉烧烤,工资一小时百来块,污染也着实吓人。
外地人“老庄”对贵屿的环境很不屑:“那河水哪叫河水,人掉进去,不是淹死,完全是活埋死的。”在贵屿,无论是浩大的练江,还是横贯全镇、长达5700多米的北港河,都是黑乎乎粘稠一片,浓胜墨汁,恍如固体一般“坚硬”。往往不到近旁,即恶臭扑鼻。
汕头市环保局证实,贵屿境内的大小河流,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丧失了灌溉功能,昔日鱼虾蟹已绝迹,现在能在周边水体上见到的,只有疯长的外来生物——水浮莲。2003年前后,全镇13万多居民全部改从几十公里外的深溪水库引水饮用,没人再敢下河洗衣服淘米。三年前,岭南人最注重的五月扒龙舟活动也停了。
一份监测资料显示的数据触目惊心:贵屿河岸沉积物中对生物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钡的浓度,是美国环保署认定土壤污染危险临界点的10倍,此外锡为152倍,铬为1338倍,铅为212倍,当地土壤的PH值已接近于零。
画饼充饥的“产业园”
在贵屿因“世界电子垃圾处理基地”闻名的这一年,环境救赎的契机也曾随着苦难一同到来。2005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其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汕头贵屿与浙江温岭均名列其中。
此后两三年内,各部委相继有人到贵屿调研。如今这些调研照片,都被珍贵地悬挂在镇政府墙上。国家如此高规格地重视,让贵屿人第一次对外界充满了希望。
然而,“发展循环经济,走规范化产业的路子,当初就定下来了,国家、省、市也都相当重视,可至今园区还没见个影儿……”7月初,刚刚被授命从原贵屿镇党委书记一职、调任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主任的张书记,一提起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忍不住情绪激动:在他任职的这几年,为这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园区,他实在经历了太多希望与失落。
“这事儿比较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张书记自嘲,由于至今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三定”工作(定人员、定岗位、定薪酬)还没完成,他现在是典型的光杆司令一个。
经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污染,家家户户分散搞生产的贵屿人也没了主张。“都知道有污染,也不想继续做,可回头再种田没人愿意,进行治污吧,又不是哪家哪户能够承担得起的事”。
土生土长的沈兴勤倒还算淡定,好几年前,他就知道华美村有个国家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平时走在镇街上,老远就能看到两个巨大的门柱,上边写着“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生态贵屿”的大字,可真正走到广告牌后边,却只有一个巨大的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彩图,远近腾出来的数百亩空场子,至今一片青草萋萋。
“荒着,年年长草”,“有点纸上谈兵”,沈兴勤记得,除了竖大广告牌时热闹过一阵子,去年年底,听说过这个园区似乎要动工了,还打算请宋祖英过来唱歌,后来不了了之。
一直在为循环经济产业园跑上跑下的张书记,在解释为何园区一直建不起来时,用了两个高度近似的词。“各级领导对贵屿关注得太多,而又关心得太少。”他解释,比如对贵屿的污染、产业发展、居民生活影响,都非常非常关注,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真正需要的技术、资金、政策却又显得太少太少。
“主要是土地难以落实下来,”张书记称,由于涉及到土地性质改变,即由农用耕地变更为建设用地,这个证特别难办。按原先2005年通过的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园区建设面积将为2500亩,现在几年跑下来,实际只有1700亩建设用地,而且今年上半年,贵屿才刚刚拿到了500亩园区土地使用权。
而从2006年底通过的《贵屿废旧家电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看:2010年,该园区预计回收拆解废旧电子电器的规模,将达到100万吨/年、废旧电线电缆40万吨/年、废旧塑料80万吨/年,同时还将建立起配套的因体废弃物预处理中心、日处理量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以及物流中心等。然而,这一切今天也都还只是镜花水月。
“汪(洋)书记对贵屿两年就有过四次批示,其中批给市委李(峰)书记时问:如果将贵屿建成一个环保合格的拆解基地,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张书记自己算了一笔账,认为如果想将全镇5316户经营户全部纳入园区生产,至少还得在现规划基础上再增加5000亩(建设用地)。而这个要求,明显与国家严格控制耕地红线政策相抵牾。 大厂进村能否重燃希望?
幸而,就在贵屿人渐渐放弃对救赎的盼望时,家电巨头TCL再度燃点起希望的火花。
2005年,欧盟25国颁布《报废电子电器设备指令》(WEEE指令)和《关于在电子电器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KS指令)。这意味着我国家电巨头在向国外输出电器时,已经要为其产品“消亡”买单。
近几年,对家电生产企业实行责任延伸,国内呼声也一直未曾中断。2012年7月,在比欧盟相关法律迟到了七年多后,对国内家电企业征收基金、补贴拆解企业的《管理办法》终于进入实施。
事实上,在新政策出台之前,部分家电巨头已有所动作。2010年底,TCL集团与汕头市政府签订《合作意向书》,表示有意在贵屿建设规范化拆解工厂。
今年初,由惠州TCL环保资源有限公司(出资51%)、汕头市德庆废弃机电产品拆解利用有限公司(出资39%)、汕头市潮阳区政府(出资10%)共同组建的汕头市TCL德庆环保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德庆公司)如期拿到了30亩厂房土地使用权。
“园区‘三通一平’马上就会动工,这是(镇上)第一个招商引资进来的项目。”张书记称,这一回,搞循环经济的大厂真的要一脚踏进村来了。
然而,“前几年国内试点的一些废旧电器拆解中心,一直来货‘吃不饱’、环保投入又高,整体经营‘半死不活’,这一次有意入局的拆解大厂,能活得好吗?”北京一长期关注废旧物品回收的专家心存疑虑。
对此,TCL德庆公司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显得信心饱满:以三年为期,项目总投入6449.24万元,除去建设成本、人力成本、税收等外,预计公司平均税后利润846.83万元,净利率19.85%。其中单拆解业补贴这一项,参照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所获得补贴,每台家电预计可得到纯政策补贴8元(其它用作废旧家电回收商补贴等),仅此一项,公司就共可得到补贴资金304万元。
“新《管理办法》规定的补贴额度,实际比家电以旧换新时高很多。”汕头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如此重要的利好政策,接下来应该能为贵屿的产业换代带来实质性改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必须尽快停止污染行为,不能再继续污染下去。”显然,彻底杜绝贵屿环境污染的希望,被有意无意地寄托在了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身上。
近些年,为扼止贵屿环境继续恶化,当地环保部门也没少花力气。市、区组织环保监察大队,看到河边溪畔有酸洗窝棚一律拆除,甚至严查家庭作坊的煤炉烧烤;公安部门在各村口长期设卡,严查酸洗物质入镇;贵屿镇则积极向多如牛毛的小经营户,推荐使用电热炉取代煤炉,用板凳加铁钉的物理方式破解电线等新拆解办法。
但政策之下总有对策。一些经营户习惯跟检查部门玩“躲猫猫”,经常检查人员动用铲车,前脚刚拆除临时酸洗窝点,没隔两三天河岸上又出现了。另一些经营户则悄悄将烧烤环节搬入自家小院,平时大门一关,再在院外竖出两三根长长的巨型香烟式烟囱,偷偷用煤炉作业。“监管难度很大”,黄远腾形容:在环保监管方面,一直都好比“正规军”遇上了“游击队”,打而不绝,而镇里的空气也依然呛人。
阿桂已经十多年不曾到自家地里看过了,但她知道自家的地已经租给了一户河南人耕种。村里所有人家的地,也都由村委会统一租了出去,至于有没有收租金,阿桂说“不一定”。因为经济条件好的村,根本不在乎种地那点收入,只要有人能帮着种上就好;如果村里经济条件稍差一点,也会多多少少收点钱。
不过,希望燃起的同时,当地人也有点担忧。“大工厂进来了,如果一家接着一家来,我们会失业吗?”沈家门口有棵大榕树,年年盛夏依旧树荫匝地,但却早已没了蝉鸣。沈兴勤说他这几天喝茶,心情也徒添了几分烦乱:他既希望村镇环境一天天好起来,却又不知道除了干拆解,自己接下来还能做什么。
(本文部分采访对象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