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回归。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一、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认识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的高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求“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的今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常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以片面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学过程,单一的评价体系主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缺乏有机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向课前开放做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中国参加奥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历史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如在教学《最大的“书”》一文时,课前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书’字要加上双引号呢?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岩石和书有哪些相像的地方?”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能自己回答,而第三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能够作为引领全文的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进而主动获得知识。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开放的教学氛围能使他们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2、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语文课教的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导致许多课文章节具有相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良好局面。(3)融合教材,渗透其他学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言文字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为优化语文开放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我先通过动画来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然后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进行说话练习。这堂课,由于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表现为学生被动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质疑辩论式、情境表演式、游戏竞赛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根据教材特点精讲课文第3自然段,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小组汇报后,再集体讨论:“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讲讲或演演这个童话故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充满了青春活力。
(三)向课后开放,深化效果
1、推荐课外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得不完备的知识到课外去充实和丰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到课外去扩展和延伸。为了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采用以一带一的方法,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如学了《少年闰土》向他们推荐《故乡》;学了《丑小鸭》,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里的精典篇目等等。当然,也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文学名著,以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
2、开展综合实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自然和社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如学了名人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如王进喜等等。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文本的束缚,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实际,增加实践的机会。这样,课堂才会其乐融融,学生才能情溢意浓、思如泉涌。
一、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认识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日益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的高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的过程。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求“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在新课标和新教材广泛实施的今天,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常常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他们以片面的培养目标、单调的课程结构、僵化的教学过程,单一的评价体系主导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缺乏有机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二、对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的策略及措施
(一)向课前开放做好铺垫
1、查阅相关资料
语文学习在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的同时,还应该引进相关背景材料,作为文本的有利补充,如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课外资料等。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和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成功了》一文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中国参加奥运会和申办奥运会历史的相关资料。学生在查找课外资料与阅读过程中就拉近了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因而在课堂上就能更好地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2、提出研究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上课之前提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问难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如在教学《最大的“书”》一文时,课前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书’字要加上双引号呢?为什么说岩石是书呢?岩石和书有哪些相像的地方?”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后能自己回答,而第三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能够作为引领全文的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这个问题组织教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提出高质量、有价值的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进而主动获得知识。
(二)向课内开放,活化课堂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展开讨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开放的教学氛围能使他们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2、选择开放的教学内容
(1)活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因此,在开放性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根据教学所需,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删补增减。这样,既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又便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分析教材,自主选择内容。语文课教的是一篇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的同时,掌握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由于课文的范例性,往往导致许多课文章节具有相似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选择范围,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来学习,从而形成人人都可以参与、个个都乐于参与的良好局面。(3)融合教材,渗透其他学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言文字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3、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指出:“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为优化语文开放性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因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我先通过动画来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然后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进行说话练习。这堂课,由于创设了开放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4、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表现为学生被动获取知识,学习过程僵化,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要营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应建立多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质疑辩论式、情境表演式、游戏竞赛式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我首先根据教材特点精讲课文第3自然段,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6自然段,小组汇报后,再集体讨论:“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变化?”当学生感受到文本的思想内涵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讲讲或演演这个童话故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让语文课充满了青春活力。
(三)向课后开放,深化效果
1、推荐课外读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得不完备的知识到课外去充实和丰富,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到课外去扩展和延伸。为了减少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可以采用以一带一的方法,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向学生推荐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如学了《少年闰土》向他们推荐《故乡》;学了《丑小鸭》,向他们推荐《安徒生童话》里的精典篇目等等。当然,也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优秀童话寓言、诗歌散文、文学名著,以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
2、开展综合实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自然和社会。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如学了名人的故事后,我让学生去调查家乡的名人佚事,并在课堂上交流,如王进喜等等。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开放性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文本的束缚,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实际,增加实践的机会。这样,课堂才会其乐融融,学生才能情溢意浓、思如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