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习惯是长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方式和行为倾向。一个人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习成绩直接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地区 初中学生 不良学习习惯 心理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1-01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产生和反复,其形成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客观因素的作用。本文试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及相应应对策略做浅显分析:
一、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好的榜样影响将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老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把字写端正、工整,而自己的板书却常常是龙飞凤舞,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特点是具有科学性、阶段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部分学生由于小学教育基础没打好,到了初中想学又使不上劲,以至于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形成不读书、抄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
三、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
马克思说:“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是现如今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学生上课不珍惜时间,老师讲,他也讲,或者思想溜号、开小差,耽误了听课、阻碍了内容进入记忆。另外,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学习抱有应付差事的心理。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教师身上,如课上松松垮垮,课下十分紧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地对待时间分配。但原因的症结还在学生本身,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给家长和老师学的,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现在学生懒惰的心理。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其一,是教育方法不得当。有些属于溺爱型,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求却不严格,纵容放任,用溺爱代替教育,是学生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在学习上更是放松要求,学生根本不知道刻苦努力为何事。有些属于放任型,对孩子行为的对错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有些属于专制型,父母过多干预子女的行为,无视引导、劝解、说服的作用,尤其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家长,采取拔苗助长、打骂、恐吓等手段,造成了子女压力过大,出现极端情况。
其二,是家长知识层次较低,他们的看法是“混个毕业证就行了”、“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学习那块料”、“自己没什么文化不也过得挺好”……这些家长对学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纠正。
另外,社会环境、学校校风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鉴于此,如何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1.教师要言行一致
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向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确道德准则要求。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教师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的同时,要把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
【关键词】民族地区 初中学生 不良学习习惯 心理因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61-01
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产生和反复,其形成原因既有来自自身的主观因素的作用,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的客观因素的作用。本文试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及相应应对策略做浅显分析:
一、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好的榜样影响将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老师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把字写端正、工整,而自己的板书却常常是龙飞凤舞,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特点是具有科学性、阶段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由简到繁、由低到高、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部分学生由于小学教育基础没打好,到了初中想学又使不上劲,以至于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形成不读书、抄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
三、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习兴趣不浓厚
马克思说:“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是现如今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真实写照,学生上课不珍惜时间,老师讲,他也讲,或者思想溜号、开小差,耽误了听课、阻碍了内容进入记忆。另外,学习兴趣不浓厚,对学习抱有应付差事的心理。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出在教师身上,如课上松松垮垮,课下十分紧张,造成学生本末倒置地对待时间分配。但原因的症结还在学生本身,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认为自己是给家长和老师学的,由于优越的生活条件,养成了现在学生懒惰的心理。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其一,是教育方法不得当。有些属于溺爱型,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求却不严格,纵容放任,用溺爱代替教育,是学生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蛮横放肆的性格,在学习上更是放松要求,学生根本不知道刻苦努力为何事。有些属于放任型,对孩子行为的对错不管不问,对其学习努力与否也不关心,任其所为。有些属于专制型,父母过多干预子女的行为,无视引导、劝解、说服的作用,尤其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家长,采取拔苗助长、打骂、恐吓等手段,造成了子女压力过大,出现极端情况。
其二,是家长知识层次较低,他们的看法是“混个毕业证就行了”、“自己的孩子就不是学习那块料”、“自己没什么文化不也过得挺好”……这些家长对学生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成绩好坏也随其自然,这种家庭的孩子受家长的影响,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纠正。
另外,社会环境、学校校风等都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鉴于此,如何改变学生不良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1.教师要言行一致
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教师要向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确道德准则要求。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教师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的同时,要把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种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