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0
《西学东渐》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一课。大纲对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高中生来说,想在两个课时内吃透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课文内容介绍的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中国,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各个阶级的不同代表在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上探索,奋斗的历程。他们时而团结在一起,时而又分道扬镳;时而顺应时代的潮流前进,时而又逆历史潮流、固执守旧形成倒退,真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要理解和把握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把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以往的教训,在准备这堂课时,一方面我精心设计了课时内容,另一方面也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方法,巧妙地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一、精心整合课时内容,夯实基础
本课内分三个标题:第一目“开眼看世界”主要介绍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西学,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目“体用之争”主要介绍海派、早期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期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结果使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分道扬镳;第三目“维新思潮”主要介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否定专制思想,提倡自由,平等,阐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以及与顽固、洋务派的思想论战。如果按照以往习惯按序讲授,就会使知识内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和整体性被课时按排(2课时)所截断,老师在第二课时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导课,才能使两堂课的内容有机衔椄。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学起来也颇费力。于是我借鉴语文课教学方法,用第一课时通读教材,做到初步整体感知。第二课时分析探究,归纳整理,实现由感性观察家理性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第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拓展内容,掌握梗概,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
对一这一部分的内容,必修1第十三课《鸦片战争》,必修2第十二课《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选修(一)第十五课《戊戌变法》、选修(二)第十五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有所论述。我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前把五本教材准备齐,课上通讲习五课中的相关内容,尽量全面地感受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为下一课时的讲授做一个全方位的铺垫。
2、解释基本概念,扫除障碍
这一课的名词较多,通过阅读找出不理解的名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等相关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扫除概念上的障碍。
3、了解人物、派别、明确目标
这一课涉及的人物,社会阶层、政治派别很多。我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阶级性,派别,提出哪些主张等。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交代本课书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学习这课书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完成了以上三个任务,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巧妙安排对比,以求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果说第一课时解决了知识目标的话,那么第二课时就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从而实现教学的另一个目标,也是最终目标,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育人这个教育目的。在第二课时中,我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1、比较近义词,明确各派别的目的
对于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学生并不明朗。于是我让学生辨析“变法”“变革”“革命”这三个近义词的区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哪个派别,提出什么样的主张,其最终目的都是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像这样的近义词课文中还有。如“编译”“编写”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领悟出林则徐、魏源两个人在“开眼看世界”中的差别。“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之间“制夷”与“自强”的差别,体会经世派与洋务派之间微妙差异,及对西学的涉猎程度,对西方了解的深度的不同。
2、对比倡导西学的背景、主张,了解思想解放的过程
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提倡西学的背景各不相同: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是从闭关自守下解放出来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从妄自尊大中解放出来;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是从器物之学中解放出来的。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倡导西学主张之所以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分歧,通过对比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其根源其实是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等等。
除了以上的对比,还可以进行同一派别不同时期的对比,如维新派前后态度、主张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对比,如林则徐与严复对西学了解的程度等等。这样下来,就很容易使学生得出变法的艰难性,曲折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从而使感受到中国社会进步的步伐有多沉重,深化教材,完成情感教学的任务。
一堂课,内容与主题一定,但讲法却可以千变万化,在这些方法中总能找到一种最佳教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在取决于教者的素质和责任心啊。
《西学东渐》是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的第一课。大纲对这一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高中生来说,想在两个课时内吃透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因为课文内容介绍的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中国,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历史进程中,各个阶级的不同代表在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上探索,奋斗的历程。他们时而团结在一起,时而又分道扬镳;时而顺应时代的潮流前进,时而又逆历史潮流、固执守旧形成倒退,真让人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要理解和把握更是难上加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以降低学生理解和把握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以往的教训,在准备这堂课时,一方面我精心设计了课时内容,另一方面也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方法,巧妙地对课时内容进行整合,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一、精心整合课时内容,夯实基础
本课内分三个标题:第一目“开眼看世界”主要介绍鸦片战争前后,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冲击,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开始传播西学,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目“体用之争”主要介绍海派、早期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期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结果使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分道扬镳;第三目“维新思潮”主要介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否定专制思想,提倡自由,平等,阐述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以及与顽固、洋务派的思想论战。如果按照以往习惯按序讲授,就会使知识内在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和整体性被课时按排(2课时)所截断,老师在第二课时必须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导课,才能使两堂课的内容有机衔椄。既增加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学起来也颇费力。于是我借鉴语文课教学方法,用第一课时通读教材,做到初步整体感知。第二课时分析探究,归纳整理,实现由感性观察家理性的升华,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第一课时,我安排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拓展内容,掌握梗概,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
对一这一部分的内容,必修1第十三课《鸦片战争》,必修2第十二课《近代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选修(一)第十五课《戊戌变法》、选修(二)第十五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都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有所论述。我的第一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前把五本教材准备齐,课上通讲习五课中的相关内容,尽量全面地感受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为下一课时的讲授做一个全方位的铺垫。
2、解释基本概念,扫除障碍
这一课的名词较多,通过阅读找出不理解的名词,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的第二个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西学东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与西学为用”等相关的基本概念,为接下来的深入分析,扫除概念上的障碍。
3、了解人物、派别、明确目标
这一课涉及的人物,社会阶层、政治派别很多。我的第三个任务就是让学生找出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阶级性,派别,提出哪些主张等。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交代本课书的学习目标,让他们知道学习这课书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完成了以上三个任务,学生对本课的基础知识就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巧妙安排对比,以求对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如果说第一课时解决了知识目标的话,那么第二课时就是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从而实现教学的另一个目标,也是最终目标,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育人这个教育目的。在第二课时中,我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1、比较近义词,明确各派别的目的
对于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学生并不明朗。于是我让学生辨析“变法”“变革”“革命”这三个近义词的区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哪个派别,提出什么样的主张,其最终目的都是在维护统治者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像这样的近义词课文中还有。如“编译”“编写”等,从字面上就可以直接领悟出林则徐、魏源两个人在“开眼看世界”中的差别。“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之间“制夷”与“自强”的差别,体会经世派与洋务派之间微妙差异,及对西学的涉猎程度,对西方了解的深度的不同。
2、对比倡导西学的背景、主张,了解思想解放的过程
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都提倡向西方学习,但提倡西学的背景各不相同:经世派的开眼看世界,是从闭关自守下解放出来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是从妄自尊大中解放出来;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是从器物之学中解放出来的。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倡导西学主张之所以存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等分歧,通过对比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其根源其实是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等等。
除了以上的对比,还可以进行同一派别不同时期的对比,如维新派前后态度、主张的变化;人物之间的对比,如林则徐与严复对西学了解的程度等等。这样下来,就很容易使学生得出变法的艰难性,曲折性及深远影响等内容。从而使感受到中国社会进步的步伐有多沉重,深化教材,完成情感教学的任务。
一堂课,内容与主题一定,但讲法却可以千变万化,在这些方法中总能找到一种最佳教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在取决于教者的素质和责任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