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载体的应用已日渐普及,就连农村学校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带来的教学改革也日渐接受,因为它所带来的效能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放映性媒体和放音性媒体,通常有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缩影性资料、电脑化资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现代教育信息的传递工具,它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由于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能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它能使知识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因而更具有吸引力,为学习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能将强制教育转化为愉快教育,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如某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走进图书馆”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见于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时,根据当地教育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特点(用电脑管理的图书检索系统已普遍可进入各级图书馆),设计了如何利用电脑检索系统检索书籍这一学习内容,他运用信息技术,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在网上营造出一个模拟真实情景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既能进行有效的实践探索,又能开展有序的学习活动。这节课,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精美活泼、图文视频并茂,而且实用有效,能让学生自己操作,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比真实情境更好的效果。
  这一案例又一次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但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如火如荼地盛行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堂之际,在众多的赞许和喝彩声中,我们也不妨冷眼静观一下其不甚“闪光”和“耀眼”的一面。
  
  其一,重感官刺激轻文本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只是采用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对授课内容的包装,是表现授课内容的一种形式。它的运用能使知识情节直观化、形象化。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使文字信息直观化形象化,却没有充分意识到音像文化是转瞬即逝的、平面的感官触媒,如果任其充斥语文课堂,将在很大程度上侵占学生用于文本阅读的时间。而文本阅读能让人边阅读边从容地思考,给人的感觉深刻,能留下广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王勃《腾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叫人回味一生,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出水芙蓉”的韵味更让人远离世俗……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基于文本的潜心阅读,没有师生之间感悟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哪能领悟作者的神来之笔和文中所创设的优美意境?
  
  其二,重气氛热闹轻思维训练
  
  语文课,首先应该是思维训练课,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语文教学就是要我们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巧妙引导学生,让他们能自觉地思维,积极地思维,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思维。通过一篇篇典范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揣摩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联系生活进行再创造,把它还原为生活形象和生活感悟,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同时,应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并通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使其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却往往片面追求形象直观而忽视抽象思维的培养,片面追求气氛热闹而忽视教学内容的内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只有眼看耳听的份,至于动手操作和动脑思维则严重缺失。
  
  其三,重课前预设轻课内生成
  
  语文课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便不会有课堂的精彩,但光有课前的“到位”准备(包括煞费苦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而缺少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利用,同样会因呆板机械化而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有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它的“预设性”、“示范性”也往往会束缚住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会造成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漠视,使课堂因缺少灵动的“活力”而失去生机,这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在2002年江苏省优质课观摩活动中,笔者就曾目睹了因执教者过分依赖预设的答案(事前已制成课件)而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清”的悲惨一幕:教师为了让学生说出“升华”一词,对学生的许多可圈可点的回答视若无睹,一次次予以否定,足足耗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5分钟之久。其实,课堂上出现些突发事件有时并非坏事,“节外生枝”也许恰恰反映了学生认识活动的差异和个性化,反映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师倘能抓住这样的契机,为他们搭建展示智慧、个性与才能的平台,也许无法预约的精彩就会来临,服务区外的美丽就会产生。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对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泼上这样“一瓢冷水”并不意味着要将“现代教育技术”打入“冷宫”,更不是反对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这种先进技术,而是希望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多媒体多一点冷静,多一点理性,能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努力寻找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现将自己在教学中摸索到的几个颇为满意的“点”列举如下:
  
  一.展示形象,化解教学难点
  
  在《爱莲说》的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对描绘莲形象的“中通外直”感到难以理解,而用多媒体则既可播放莲的整体形象,又可用特写镜头展示莲的茎,使学生看出“外直”的特点,可用截面图像展示茎内情况,茎杆的“中通”便又一目了然。整个过程费时不多,但很好地解决了难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助于他们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二.提供事实,填补认识空白
  
  在鲁彦先生的《听潮》中有这样一段话:“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学生对此缺乏体验,很难有具体的感受。此时若能一边朗读课文,一边观看海潮录像,让图像、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通过这样的事实材料,他们对大潮冲击海岸的声音就能有一定的体验,从而填补认识上的空白。
  
  三.借用直观,培养审美能力
  
  《飞红滴翠记黄山》是《话说长江》中的一段解说词。要将这样的美文既作为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好材料,又成为帮助其接受审美教育的好素材,就得让语文课始终洋溢丰厚的感情,将学生溶入美的氛围。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运用多媒体播放《话说长江》的相关片段,学生就不仅会咀嚼到这篇解说词诗一般的语言,而且能获得“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受,进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当然,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还有许多,如展示事例、开阔视野、显示过程、形成表象等等。
  可以说,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如上所述,它作为一种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真正从教材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为中心,就一定能找准运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真正做到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贺剑英,教师,现居江苏武进。
其他文献
美学上有一个很经典的概念叫做“距离效应”,意思是说要准确地观察和认知某一事物,必须保持一个最佳的距离。譬如看油画,距离太近了,你所看到的画面,感觉就是模糊一片,如果与画面保持一定的适当距离,就会体验到很清新的视觉效果,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距离产生美”。由此我想到,师生之间的交往实际上也是这样,距离太近,有时会产生感情上的审美误解;距离太远,往往又会导致心灵隔阂;忽远忽近,则游离了人与人之间美的和谐
老师们都知道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根基。叶圣陶老先生更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更可以培养语感、体味情感。很多时候,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他们的朗读让我们这些听课老师叹为观止,读得声情并茂、激情四溢,我们心中不止一次为他们叫好。可以说,课堂出彩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学生的精彩朗读。我想,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是幸福的。然而,看看现在大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随着高中课程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加大,语文课堂气氛很难做到活跃,甚至有教育家把高中课堂比喻成“人类智慧的屠宰场”,这种现状的根源在哪里?一线的语文教师又该寻求怎样的途径?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寓教于乐。    一、创建轻松的氛围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交流课。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令人愉快和谐的情境更便于情感的表达与交流
语感就是人们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朗读正确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巧妙评价,语感指导的润滑剂  学生读完后,教师往往会给予相应的评价,“读得不错!”、“你已经把感情读出来了!”、“读得太棒了!”这一类的评价,在阅读课中老师们是耳熟能详的。这种简单的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同“雾里看花”,至于“为什么不错”、
初中的作文教学没有相应的教材,没有固定的课时。如果在作文教学方面,老师没有自己的一套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方案,学生作文水平就很难得到提高。每次听到要写作文,学生便如大祸临头。但是,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却是一个“大头”,如何在作文道路上走得更稳健,更舒心,我们应该好好摸索。    一.写作材料信手拈来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指出:“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
语文作为人文气息最为浓烈的一门学科,其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的情感教育是三维教学目标中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往往索然无味。笔者认为如能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之中,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就将会水到渠成。那么何以融情呢?笔者认为抓住以下三点:  一.引人入
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尴尬局面:从表面上看,一般教师愿意教文言文,学生也似乎愿意学,因为只要多花些工夫在背诵上就可以使成绩有所提高;而实际上却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真是“厌声载道”。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遗憾的是对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弊端及根治的办法似乎缺乏热烈的讨论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指导,破之有余,立之不足。      一.文言文教学难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但是,不管我们的教学如何改变,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我们的课堂有效——也就是说我们要提倡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就是教师在遵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体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新课程要求教师拥有有效
方格子是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她的短篇小说直面当下的现实生活,着力挖掘底层民众的的生存状况,进而展现出她对社会对人生的困惑和质疑,内敛冷峻的笔触底下隐含着一颗热衷于社会批判的灵魂。著名评论家洪治纲先生在谈到方格子时说:“她是一位颇有潜力的作家,并且正处于一种螺旋式攀升的重要阶段。”这句评语是很中肯的。从《锦衣玉食的生活》《像鞋一样的爱情》到《兆吉》,她的小说叙述形式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其关注
教材既是教师传道解惑的工具和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和准绳。那么,如何用好教材而又不被教材束缚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不妨就教材做文章,填补教材的一些“空白”,使教学既不散漫若野马脱缰又灵动着炫目的创新火花。这里所谓的填补语文教材的“空白”,并不是像做填空题那样对教材做简单的填充,而是以补叙、扩充、续写等多种创新方式,完整、细化教材原有内容,使之更具体、圆实和饱满,从而拉伸学生的思维触角,提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