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日时节,日长夜短、气温走高;阳光灿烂、热气逼人,呈现一派“暑夏”气象。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天养生要注意晚睡早起、中午休息、重视“静养”,避免烈日之下,大汗淋漓、汗出伤阳。在饮食调养方面,采取“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所谓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夏天养生要养心清火。
夏季分为初和长
中国太医馆馆长、著名中医专家王凤岐教授说,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为什么分五季?中医理论建立在五行基础上,夏天6个节气,小暑后的季节特点与初夏并不相同,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区别,中医便单独将小暑、大暑划入长夏,这样就形成了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的结构。
五脏对应于心,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中医中有“少火”、“壮火”的说法。少火是指生理上的火,内养脏腹,外充皮肤。如果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就成为病理上的火,称之为“壮火”。夏季的主气为暑,是火热之气所化。夏气又与心气相通,所以人很容易上火,这种火就是“壮火”。“壮火食气”,心脏的阳气就会受到消耗。
夏季天气炎热,人就容易出汗。西医说,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过度,会破坏身体的平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不仅流失体液,还会令心阳受损,伤害身体。当然,夏季出汗,也是一种排毒,更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方式。有些人夏天出汗,一觉睡醒枕头湿了,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小孩为“纯阳之体”,体内阳气本来旺盛。如果出汗过多,就会伤害心阳。如何判断出汗过多?一般来说,出汗过多伴随乏力、胸闷等不良反应,出汗就有问题了。
出汗过多导致心阳受损、神志不守。著名医家张介宾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灵枢》则认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夏天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人也易心浮气燥、乱发脾气,就是心阳受损、火气太盛,需要好好的养心清火了。
练好“呵”字养心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盛夏酷暑,大汗淋漓,心静就能保持情绪上的稳定。静则生阴,阴阳协调,心脏才能高枕无忧。禅家的打坐,对稳定情绪很有好处,打坐关键在于静心,姿势只是次要因素,哪怕每天闭着眼睛、静心养神几分钟,对身心也十分有利。
练好“呵字养心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撰写《摄生消息论》:“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具体做法就是“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呵之,皆调气如上,勿令耳闻之;然后呵之。心有病,用大呵三遍。细呵十遍,主心家烦热。一切损闷疾差止。过度损”。也就是说,用鼻吸气的时候要缓慢悠长,待吸到最大程度后,再用口呵气,尽量将腹中的浊气吐尽。心脏不好的人,头三遍呵气时可稍微用力,之后吐气要缓慢悠长,再做十遍。以此频率练习,过度了反而于身体无益。
补养心脏之坐功法。一式:正坐,突然向左侧或右侧倾斜,用力要猛、要快(如排山倒海之势),倾斜幅度要大,但不宜触地。这样可以疏通五脏六腑,散发脚气,补益心气,使腰脊强健。二式:一手按大腿,一手向上托(意念托重物),闭气作势,左右两手互为交换(左按右托,右按左托)。这样,除去两肋之间的风毒,治心疾之病,通和血脉。
“呵”字功,增强心经和脾经的气血运行,通过调息的呼气,加强血管的舒张,畅通血流,恢复心肌的血氧供给,减轻心脏负担。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呵”字功引心阳下降,温暖肾阴,配合强肾的“吹”字功引肾阴上行,滋养心阳,从而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对于增强记忆,改善睡眠,调整血压,防治心脏疾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在练功时,要注意配合呼吸的方法和正确的发音口型。
“药圣”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夏至呵心火自闲”。夏季多练“呵”字吐纳功,可以使人心平气静,对于气虚、气郁等引起的烦躁不安、咽喉肿痛、汗多、手足发热等症状,有缓解和预防作用。初夏养生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配之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更有助于初夏养生清心火。
饮食起居要适当
《黄帝内经》说得好:“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胸中无怒气,违反则伤心。”初夏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
夏天要晚点睡、早点起,结合昼长夜短特点,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中医提倡睡子午觉,子是夜晚23:00到次日凌晨1:00,午是中午11:00到13:00。最佳作息时间:晚上23:00睡觉,早上6:00起床,午睡半小时为宜。夏天早晚凉快,空气相对较好,户外活动适当,切忌早早关进空调房里不出汗,久而久之寒气太盛容易伤身;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尽量减少烈日下活动时间。
夏季养生做到六少:一、少食。吃得过饱,血液集中肠胃,其他脏器缺血,就会困乏倦感,诱发胆囊病、糖尿病、肥胖病,导致早衰、减寿。二、少怒。怒则气机不畅,出现气逆气滞,引起心血管病,发怒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平衡稳定心境,改变生存环境,心情冷静下来。三、少言。大声说话,使人中气不足,影响呼吸功能。四、少欲。养身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养神,物质、精神需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勿脱离实际,无端想入非非,最终失望痛苦。五、少卧。老人好卧,需有节制;长期卧床,会伤阳气。六、少色。寡欲以养精,养精能保护器官的生理功能。
炎热的天气使人食欲下降,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保证食欲、容易消化;注意营养、护持脾胃。饮食要健脾利湿、补虚强体,多吃点蚕豆、素炒豆腐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炒绿豆芽,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西瓜西红柿汁,有清热、生津、止渴等三重功效。
古代药学家李时珍说: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热、降心火的功效。夏季喝粥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调养身体、补充水分。荷叶粥具有清热开胃、消暑生津、润肠功效;桂圆粥有补心气、养心阴功效;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利尿化湿功效;百合粥有清肺热、顺血脉、润肺安神功效;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清热生津功效;莲子粥具有补脾祛湿功效。
很多人在夏季特别喜欢吃冷饮及生冷食物,一定要特别注意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等不良习惯,冷饮冷食最好少吃,多吃必定伤害肠胃。传统的喝热茶、绿豆汤,不失为夏令最佳饮料。
每天吃点带有酸味、苦味的食品,如酸杏、苦瓜等,能防止出汗过多,对汗腺有收敛作用。随着汗水排出的不仅是水和盐,更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和锌也会随汗液排出,盛夏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很有必要。羊肉、辣椒、鸡肉等辛辣温燥食物,不利于降燥清火,夏季要尽量避免。总之,饮食起居要适当,养生清火有保障。
夏季分为初和长
中国太医馆馆长、著名中医专家王凤岐教授说,从养生的角度来说,一年不是四季,而是五季。除了春夏秋冬外,还有一个长夏。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为什么分五季?中医理论建立在五行基础上,夏天6个节气,小暑后的季节特点与初夏并不相同,对人体的影响也有区别,中医便单独将小暑、大暑划入长夏,这样就形成了五行配五季、五季配五脏的结构。
五脏对应于心,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中医中有“少火”、“壮火”的说法。少火是指生理上的火,内养脏腹,外充皮肤。如果阳气过亢,火热内生,就成为病理上的火,称之为“壮火”。夏季的主气为暑,是火热之气所化。夏气又与心气相通,所以人很容易上火,这种火就是“壮火”。“壮火食气”,心脏的阳气就会受到消耗。
夏季天气炎热,人就容易出汗。西医说,出汗导致体液流失过度,会破坏身体的平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过多不仅流失体液,还会令心阳受损,伤害身体。当然,夏季出汗,也是一种排毒,更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方式。有些人夏天出汗,一觉睡醒枕头湿了,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小孩为“纯阳之体”,体内阳气本来旺盛。如果出汗过多,就会伤害心阳。如何判断出汗过多?一般来说,出汗过多伴随乏力、胸闷等不良反应,出汗就有问题了。
出汗过多导致心阳受损、神志不守。著名医家张介宾说:“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灵枢》则认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夏天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人也易心浮气燥、乱发脾气,就是心阳受损、火气太盛,需要好好的养心清火了。
练好“呵”字养心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盛夏酷暑,大汗淋漓,心静就能保持情绪上的稳定。静则生阴,阴阳协调,心脏才能高枕无忧。禅家的打坐,对稳定情绪很有好处,打坐关键在于静心,姿势只是次要因素,哪怕每天闭着眼睛、静心养神几分钟,对身心也十分有利。
练好“呵字养心功”。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撰写《摄生消息论》:“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具体做法就是“以鼻渐长引气,以口呵之,皆调气如上,勿令耳闻之;然后呵之。心有病,用大呵三遍。细呵十遍,主心家烦热。一切损闷疾差止。过度损”。也就是说,用鼻吸气的时候要缓慢悠长,待吸到最大程度后,再用口呵气,尽量将腹中的浊气吐尽。心脏不好的人,头三遍呵气时可稍微用力,之后吐气要缓慢悠长,再做十遍。以此频率练习,过度了反而于身体无益。
补养心脏之坐功法。一式:正坐,突然向左侧或右侧倾斜,用力要猛、要快(如排山倒海之势),倾斜幅度要大,但不宜触地。这样可以疏通五脏六腑,散发脚气,补益心气,使腰脊强健。二式:一手按大腿,一手向上托(意念托重物),闭气作势,左右两手互为交换(左按右托,右按左托)。这样,除去两肋之间的风毒,治心疾之病,通和血脉。
“呵”字功,增强心经和脾经的气血运行,通过调息的呼气,加强血管的舒张,畅通血流,恢复心肌的血氧供给,减轻心脏负担。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呵”字功引心阳下降,温暖肾阴,配合强肾的“吹”字功引肾阴上行,滋养心阳,从而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对于增强记忆,改善睡眠,调整血压,防治心脏疾病等有较好的效果。在练功时,要注意配合呼吸的方法和正确的发音口型。
“药圣”孙思邈在《孙真人卫生歌》中说:“夏至呵心火自闲”。夏季多练“呵”字吐纳功,可以使人心平气静,对于气虚、气郁等引起的烦躁不安、咽喉肿痛、汗多、手足发热等症状,有缓解和预防作用。初夏养生戒怒戒躁,切忌大喜大怒,保持精神安静、心情舒畅,配之绘画、钓鱼、书法、下棋、种花等,更有助于初夏养生清心火。
饮食起居要适当
《黄帝内经》说得好:“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胸中无怒气,违反则伤心。”初夏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
夏天要晚点睡、早点起,结合昼长夜短特点,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中医提倡睡子午觉,子是夜晚23:00到次日凌晨1:00,午是中午11:00到13:00。最佳作息时间:晚上23:00睡觉,早上6:00起床,午睡半小时为宜。夏天早晚凉快,空气相对较好,户外活动适当,切忌早早关进空调房里不出汗,久而久之寒气太盛容易伤身;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尽量减少烈日下活动时间。
夏季养生做到六少:一、少食。吃得过饱,血液集中肠胃,其他脏器缺血,就会困乏倦感,诱发胆囊病、糖尿病、肥胖病,导致早衰、减寿。二、少怒。怒则气机不畅,出现气逆气滞,引起心血管病,发怒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要有意识地转移目标,平衡稳定心境,改变生存环境,心情冷静下来。三、少言。大声说话,使人中气不足,影响呼吸功能。四、少欲。养身贵在养心,养心贵在养神,物质、精神需求,要从实际出发,切勿脱离实际,无端想入非非,最终失望痛苦。五、少卧。老人好卧,需有节制;长期卧床,会伤阳气。六、少色。寡欲以养精,养精能保护器官的生理功能。
炎热的天气使人食欲下降,饮食最好以清淡为主,保证食欲、容易消化;注意营养、护持脾胃。饮食要健脾利湿、补虚强体,多吃点蚕豆、素炒豆腐皮,具有补虚止汗的功效;炒绿豆芽,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西瓜西红柿汁,有清热、生津、止渴等三重功效。
古代药学家李时珍说:食粥一大碗是夏季最佳饮食。将绿豆、莲子、荷叶、芦根、扁豆等加入粳米中煮粥,搁凉后食用,可起到健脾胃、祛暑热、降心火的功效。夏季喝粥生津止渴、清热解暑、调养身体、补充水分。荷叶粥具有清热开胃、消暑生津、润肠功效;桂圆粥有补心气、养心阴功效;绿豆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利尿化湿功效;百合粥有清肺热、顺血脉、润肺安神功效;冬瓜粥有利水消肿、清热生津功效;莲子粥具有补脾祛湿功效。
很多人在夏季特别喜欢吃冷饮及生冷食物,一定要特别注意改变饮食不节、饮食不洁等不良习惯,冷饮冷食最好少吃,多吃必定伤害肠胃。传统的喝热茶、绿豆汤,不失为夏令最佳饮料。
每天吃点带有酸味、苦味的食品,如酸杏、苦瓜等,能防止出汗过多,对汗腺有收敛作用。随着汗水排出的不仅是水和盐,更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钙和锌也会随汗液排出,盛夏适当吃些瘦肉、鱼类、蛋类很有必要。羊肉、辣椒、鸡肉等辛辣温燥食物,不利于降燥清火,夏季要尽量避免。总之,饮食起居要适当,养生清火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