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步骤探索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日益重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讨论。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文言文数量增多了、难度加大了。但文言文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就需要教师探索出文言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步骤,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教学步骤不妨做出以下的尝试,分四步进行。
  一、恰当运用诵读方法,有效训练语感
  文言文的特点是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文言文教学中对“言”的解读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注重这一点,而忽略诵读,那么其中蕴涵的古典美、人文美就很难领略到了。因此,应在理解“言”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但文言文的诵读并不是一概而论的,诵读法的恰当运用应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第一,根据阅读规律和课堂实际,选择恰当的、多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可根据文言文特点和课堂实效,选择性地运用教师范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散读等诵读方式。第二,让学生懂得并尝试一些更好的诵读的具体方法。常见的方法有:根据句子所描写的对象的特征,把握语调的舒缓与紧促、明快与凝重;根据标点、句子的长短、整散,把握语气的轻重与节奏的快慢;着意揣摩虚词所传达的语气,以读出文句中包蕴的情感态度;把握准需要重读的关键词,突出主旨。第三,诵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如果说前面两点是有效诵读方法层面的特征的话,这第三点则是有效诵读效用层面的特征。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在朗读后领悟到作品更深的内涵,能够以一种近乎直觉的方式,表达出对文句内在情韵的某种理解的话,就可以说这种诵读法的运用是有效的。
  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串全文,贯串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文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积累词句,形成知识系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重要的词句,翻译时注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古代实词最大的特点是一词多义,要让学生注意总结一词多义的规律,这样就记得牢,记得多,记得有意思。对于注释未涉及而自己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要求学生查阅相关工具书,直接记录在课文原文旁边;对于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字词,则要求学生对这个字词的几种重要含义进行归纳和积累。译文时,要明确翻译原则: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语句流畅。教师还要注重学习后的总结,将所学的零散知识通过总结,形成条理清楚的系统知识。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可以举一反三,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阅读的语感。渐渐地学生就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未学的篇目中,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增加阅读积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文言素养。
  三、注重“读懂——提升——拓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首先,注重文本重点字词的解读,让学生在品读中体味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传神了。
  其次,抓住文中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促进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就是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此时插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
  四、联系学生生活,调动情感共鸣
  教师要积极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的共鸣。只要联系紧密,天衣无缝,哪怕是一两句话,学生也会情绪激昂,感奋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憎。只有教师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的价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强化诵读,提高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就一定能逐渐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文言文学习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其他文献
“下面,请大家先朗读课文,进行预习……”在过道里,听着学生的朗读,感觉就像在候车大厅里听到的报站声和提醒声,像“机器人”一般毫无感情,平淡苍白。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不仅仅在于文字表意的丰富性和其内蕴的含蓄性,也在于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读起来更可体会它的抑扬顿挫。可是苍白的朗读,怎么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美?怎么能让学生真正爱语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不但看到美,而且读
期刊
朱永新教授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阅读是生命的必需,是提高生命质量的保证。但现在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对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喜爱有加,而对经典文本却比较冷漠。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因多食“快餐”少食“精食”而营养不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将阅读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结合
期刊
阅读是智慧和精神的源泉,让人性在前人思想的辉映下变得更纯美。而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卷着知识经济一起到来,阅读更是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提高生存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阅读教学倍受关注。随着课改的深入,许多前辈在这方面作过很多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有效地促进了阅读教学的改革。然而反观当前的教学实践,阅读课堂仍然存在着不足和误区。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反思  
期刊
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视这一点。现在,高中学校一般都是语文和历史分科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生专学习语文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生专学习历史知识。文史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不理想了。  一、历史知识的穿插要紧扣学习内容  语文本身是生
期刊
爱,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无影无形,常常会被人们所忽略。可是人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了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犹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  第一次看《爱的教育》,仅仅匆匆翻看了一遍,当时并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在翻阅其他书籍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要内容,同时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要有科学的
期刊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意为构成、装配,运用到影视制作方面,就是将画面剪辑和合成的一种手段。而将它用到作文写作中,就是将一个个与中心有关的画面或故事,有目的地按某种方式串联或组接起来,使之产生对比、衬托、制造悬念等作用,为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这种方法又叫“镜头剪辑法”“画面切换法”“片段组合法”等。  在平时作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行文简洁、明快、有气势。有排比段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并且由
期刊
相对于其他题型,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试题中难度较大的,部分考生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不理解诗词的内容,缺少积累,缺乏诗词赏析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答题时表述未能抓住题干,未能根据题干的暗示用准确的术语规范地表达。怎样让诗词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一点思路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引导和训练  课本中有很多极其经典而又鲜活的诗词素材,以课本复习为切入点,以教材中的典型诗句为例
期刊
还记得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古代私塾教书先生教孩童读书的情景吗?孩童们在夫子的引导下点头晃脑有模有样地或读或背,人们总是笑话他们读书时机械晃脑的样子,似乎整堂课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古代这种教读方法到底好不好,现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值得语文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到底要不要“读”,以及怎样读。  不可否认,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比较滞后的。回想一下上课的过程,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上
期刊
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  从
期刊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学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内容30%左右,考卷上文言文也以题型、难度、比例的基本定型而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就教学现状看,学生怕学、厌学,主要原因是学起来“枯燥乏味”,记起来“浩如烟海”,考起来“得分可怜”。教师教起来“放不开”,“放不下”,教法僵化,程式固定,目标单一,师生互动差,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正如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所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