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形式与环境来看,整体并不乐观。教师并没有深入解读各类文体,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也缺乏针对性。这样的方式极易让学生感到阅读课是乏味的,且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进入高中阶段后同学们接触的文章也逐渐变得丰富,且理解难度也逐渐加大。为此,教师也应积极构建对话教学方式,以此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效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教学的过程在交流与对话往来中实现,无法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和掌控课堂中的对话形式,就难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语文学科,作为高考考场中三大主要科目之一除了作为日常的交流工具,也是人文情感的承载体,它的实用性是我们都能够看得到的。生活中人们用它传递信息,课堂上教室用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语文科目对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但是应试条件影响,一些语言功能并不能在課堂中发挥出来。所以当前情势下,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不重视学生对阅读的体验感
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教学形式并不少见。班级中的学生和学生会进行对话,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课堂氛围也因此被带动活跃,授课教师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方式虽然氛围热烈活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受体验并没有得到重视。长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外部的肯定产生依赖感,专注于自身的思考时间。而对于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要实现对话交流的作用,深层次地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自身对文本阅读的体验是重要的。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缺乏深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阅读部分的常见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学生思考整理回答教师问题的对话形式。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把问题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学生也会借由问题来展开对话。但是学生知识程度限制以及课堂学时影响,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答都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完成。尽管对于提升教学氛围和学生参与度有积极作用,但是对阅读教学的知识拓展补充和学生的思维锻炼,并没有过多的价值意义。
二、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
(一)挖掘文本质疑点,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高中阶段的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出现同一文本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的现象。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善于挖掘阅读文本中的质疑点,并以此为对话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章,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二)创设合理的话题
合理的话题设置对语文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必须得有一个有利的话题,才能把这项工作有效的进行下去。怎样的话题才是有效的呢?根据教师的研究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情况来看,话题设置的点应该“短小而精湛”,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的时候,话题设定很广泛。教学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很大的原因在于话题设置太大。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所学内容设置话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三)创设合理的阅读话题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对话主题与内容,进而推动后续对话与阅读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在掌握学生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阅读话题,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阅读方向。例如,教学《雨巷》时,教师可以设置话题:戴望舒写作《雨巷》的目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些供学生思考的话题对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和文章风格有非常明确的指引性作用,因此能达到促进阅读的效果。教师设置话题时要把握好难易程度,一旦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或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重合,就会造成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不深的问题,以致影响阅读效果。
(四)开展开放性的对话活动
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开放性对话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发挥引导阅读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对语文阅读知识内涵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让学生能更加开放地探索阅读内容。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的阅读引导不能停留在阅读文本本身,还可以选择将学生更熟悉的《沁园春·雪》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历史认知的基础上更快地融入新教学内容的情境,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引导效果。此外,开放性对话活动还有一大好处,即有对比性的内容供学生进行自由式表达,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确保整个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扩展内容和深度的前提下大胆发挥想象力,并表述自我情感,从而突破思维的限制。
(五)走进文本,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词内容。之后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过程中联系词人的其他文学作品,对词作进行自由想象,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以促进学生对诗词作品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诗词的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文本,深入研读,得出自己的结论。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学生,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去探究文本内涵,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争取在对话的基础上获得创新性启示。
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系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想、体会文章主旨的起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从这个过程中获取。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过程。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就必须在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创设语境和话题,保持开放性,加强引导性,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内心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
[2]菅利霞.多重对话策略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语文学刊,2012(06).
关键词:有效对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教学的过程在交流与对话往来中实现,无法实现与学生的交流和掌控课堂中的对话形式,就难以保证教育的有效性。语文学科,作为高考考场中三大主要科目之一除了作为日常的交流工具,也是人文情感的承载体,它的实用性是我们都能够看得到的。生活中人们用它传递信息,课堂上教室用它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语文科目对学生的影响是多重的。但是应试条件影响,一些语言功能并不能在課堂中发挥出来。所以当前情势下,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一、语文阅读教学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不重视学生对阅读的体验感
平常的语文课堂中,有效对话的教学形式并不少见。班级中的学生和学生会进行对话,讨论问题、交流观点,课堂氛围也因此被带动活跃,授课教师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这样的方式虽然氛围热烈活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感受体验并没有得到重视。长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对外部的肯定产生依赖感,专注于自身的思考时间。而对于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要实现对话交流的作用,深层次地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自身对文本阅读的体验是重要的。
(二)教师与学生对话缺乏深度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阅读部分的常见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设置问题向学生提问,学生思考整理回答教师问题的对话形式。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把问题难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学生也会借由问题来展开对话。但是学生知识程度限制以及课堂学时影响,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解答都在较为浅显的层面完成。尽管对于提升教学氛围和学生参与度有积极作用,但是对阅读教学的知识拓展补充和学生的思维锻炼,并没有过多的价值意义。
二、如何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
(一)挖掘文本质疑点,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了高中阶段的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理解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也会出现同一文本不同学生的理解不同的现象。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善于挖掘阅读文本中的质疑点,并以此为对话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章,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二)创设合理的话题
合理的话题设置对语文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必须得有一个有利的话题,才能把这项工作有效的进行下去。怎样的话题才是有效的呢?根据教师的研究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情况来看,话题设置的点应该“短小而精湛”,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的时候,话题设定很广泛。教学效果可能达不到预期,很大的原因在于话题设置太大。在教学中,要根据课文所学内容设置话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起到指引的作用。
(三)创设合理的阅读话题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对话主题与内容,进而推动后续对话与阅读互动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在掌握学生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科学合理地创设阅读话题,为学生指引正确的阅读方向。例如,教学《雨巷》时,教师可以设置话题:戴望舒写作《雨巷》的目的是什么?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些供学生思考的话题对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和文章风格有非常明确的指引性作用,因此能达到促进阅读的效果。教师设置话题时要把握好难易程度,一旦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或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无重合,就会造成学生对文章内涵理解不深的问题,以致影响阅读效果。
(四)开展开放性的对话活动
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同,开放性对话活动更能满足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发挥引导阅读的作用,就需要加强对语文阅读知识内涵的拓展与深度的挖掘,让学生能更加开放地探索阅读内容。例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的阅读引导不能停留在阅读文本本身,还可以选择将学生更熟悉的《沁园春·雪》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历史认知的基础上更快地融入新教学内容的情境,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引导效果。此外,开放性对话活动还有一大好处,即有对比性的内容供学生进行自由式表达,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确保整个阅读教学的开放性,也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中的情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扩展内容和深度的前提下大胆发挥想象力,并表述自我情感,从而突破思维的限制。
(五)走进文本,促进动态生成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词内容。之后让学生在了解创作背景的过程中联系词人的其他文学作品,对词作进行自由想象,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以促进学生对诗词作品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诗词的思想主旨和艺术手法,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文本,深入研读,得出自己的结论。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思想去左右学生,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鼓励学生拓宽思维去探究文本内涵,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争取在对话的基础上获得创新性启示。
结束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系统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文章内容、掌握文章思想、体会文章主旨的起点,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要从这个过程中获取。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阅读教学过程。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含义,就必须在展开对话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创设语境和话题,保持开放性,加强引导性,注重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来加强对生活的感悟,激发内心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颖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
[2]菅利霞.多重对话策略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语文学刊,2012(06).